数字媒体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刍议

时间:2022-09-12 09:37:36

数字媒体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刍议

摘 要:数字媒体专业是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而产生的综合学科。针对目前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模式,并从其内涵、建立、管理和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字:工作室;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张成霞(1978-),女,山东青州人,潍坊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数字媒体专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3-0038-02

一、数字媒体专业教育教学现状

数字媒体专业是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而新近产生的综合学科,艺术和技术高度融合,涵盖了技术、艺术、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从其目前在高职院校的发展来看,存在一些问题:

(一)技术能力过硬,艺术素养欠缺

数字媒体专业是艺术与技术相辅相成的交叉学科,兼备工科和艺术两种学科的性质,因此,业界最受欢迎的是具备过硬专业技能和深厚媒体艺术素养的复合型数字人才。然而这种人才不容易培养,并不是技术、艺术课程按比例设置就能做到的。尤其对我们工科职业院校来说,学生的艺术媒体素养更是不容乐观,甚至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美工知识处于一无所知的状态。再加上,相当一部分高校本身对艺术的认识不足,开设的艺术类课程很少。在人才培养上,很难达到艺术技术融会的效果。

(二)师资力量薄弱,结构搭配不合理

数字媒体专业作为新型专业,教师队伍多由原来的计算机、教育技术、艺术设计等任课教师组成。这些教师技能各有侧重。工科类教师缺乏艺术素养,艺术类教师技能稍逊一筹,校本教师缺乏岗位工作经验,企业专家又缺乏教育教学理论。因此,培养的学生在知识、能力也呈多样化发展。另外,本校教师与企业行业兼职教师沟通机会较少,在专业教学上,难以及时反映行业最前沿动态,教学知识、技能与素质培养缺乏职业针对性。

(三)教学内容结构不合理,教学形式滞后

在教学内容上,仍然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而且滞后于行业企业技术的更新与发展,职业性法律法规等内容还没有进入教学,对职业素质的培养还没有得到全面的实施。教学形式上,多采用从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设计课的形式,让学生逐步掌握专业知识,并且采用讲授在教室、实践在机房进行。这种传统形式,导致学生知识系统、理论,泛而不精,课程与课程之间比较孤立,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与目前高职教育倡导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式相违背。

(四)实训实践环节薄弱

数字媒体专业实践性很强,再加上职业院校强调以实践教学为根本,因此必须要有很好的的实训场所和实训条件为学生“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提供保障。而目前,我们校内专业实训场所多为机房形式,场所大而散乱,实训方式单一,学生互相交流较少。在企业顶岗实习时,实习点容纳实习人数较少,一般3-5人,导致实习点比较分散,学校指导教师指导疲于奔波,指导效果较差;企业的指导教师本职工作较忙,难以顾及学生,专业、经验指导较少。因此,学生实践实训效果不理想。

上述问题导致了数字媒体专业一方面走的太快,大量的毕业生推向市场,另一方面管用的人才、精品人才短缺。出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失衡状态。对此,总结数字媒体专业的办学经验,结合职业教育的特色,我们尝试采用“工作室制”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期对目前这种困境有所改善。

二、数字媒体实践教学“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内涵与构建

“工作室”最早源于西方艺术创作领域的“作坊”,是艺术家从事职业活动的场所。到 21 世纪,在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以“工作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实践教学模式有了更新的内涵。这种教学模式以工作室为载体,强调团队合作,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项目将知识、技能重组,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方式,用企业的岗位工作业务流程和管理规定,规范学生、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和职业道德意识。

(一)工作室的建立

首先,在工作内容上,以知识技能学习、职业能力提升、职业素养培养为主。结合课程,围绕项目展开,建立诸如平面设计、二维动画设计、三维动画设计、栏目包装、影视剪辑等多个工作室。其次,在组成结构上,建立由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指导教师、企业技术专家、参与实习的学生组成的“实践共同体”,进行工作、学习,互相渗透,提升职业能力。校内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工作室工作的开展。再次,在设备组建上,要参照企业的设施布置,让学生及早熟悉工作环境。最后,在理念上,倡导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多元互补等理念,以其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影响、互相渗透。

(二)工作室的管理

工作室由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学校提供场地、机器设备和配套材料,选派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负责工作室的日常运行、提供教学指导。企业负责提供商业项目并选派兼职教师全程协助、指导实训。在工作室中,参照企业的经营结构模式,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计教学,对学生进行分工。每学期两次对工作室成绩进行量化考核,考核标准由本校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制定。

(三)课程体系的构建

这种教学模式是“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模式,因此需要构建基于工作过程,适合工作室制教学的课程体系。所以我们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对青岛动漫产业园等传媒公司,做了深入的的职业活动调研与分析,通过企业典型的工作任务,将知识围绕项目进行重组,以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基本点,构建了“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四)工作室的教学组织形式

与高职院校三年制的教学相对应,工作室的实践教学围绕项目展开,分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工作室预前阶段。在此阶段,工作室成员仍然以班级的形式,在教师、机房以普通学生的身份,学习基础知识。但此基础知识只局限于入门级知识,学生只需要掌握本软件的基本使用。在工作室内,此类学生是作为观摩者的身份参与的。此阶段适合一年级学生。

上一篇:信息技术条件下高职教学方式的变革 下一篇:海尔重新激活消费类PC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