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性高职向职业技术大学转型的动因

时间:2022-07-28 09:54:08

示范性高职向职业技术大学转型的动因

摘 要: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应用技术研发和服务社会”三大目标契合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经济结构优化和调整的客观现实需要;以市场机制和市场手段为主要导向的高职人才观推动高职教育探索多层次办学和培养多层次多元化技能型人才;科教强国战略和一流大学创建强烈呼唤示范性高职院校向职业技术大学转型。

关键词:示范性;高职院校;职业技术大学;转型

作者简介:段凤(1979-),女,湖北英山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和档案管理;段雪丽(1978-),女,甘肃庆阳人,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信息管理;王瑞峰(1981-),男,山西宁武人,河北教育厅人事处馆员,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和档案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示范性高职院校向职业技术大学转型路径研究—以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编号:S2011239);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从管制到善治—治理理论视角下的高职学生管理创新研究”(编号:SZ2011243)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3-0007-02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1]。作为国家首批28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是比较有条件和经验先行先试的。

二、示范性高职向职业技术大学转型基本动因

(一)结构优化与转型—示范性高职院校向职业技术大学转型的现实动因。100多年前,面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危机,不同时空背景下的许多历史人物,“西学中用、实业救国”,相继走上一条实业救(强)国之路,实业救(强)国是中华民族近代唱出的第一个强音,也是100多年来,部分中国学校(特别是职业学校)的教育梦想。

当今全球化和国际竞争日益加剧,中国面临着实业强国和产业强国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学界和业界公认,一国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以及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制造业是一个主要指标。制造业的成长和发展是中国改革开发30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的生力军[2]。世界公认中国是实业大国、制造业大国和产业大国,但中国制造业和其他实体产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产品技术含量低,可以说是实业弱国、产业弱国。可见,中国在走向实业强国的道路上,面临着技术和人才两大壁垒,面临着技术创新和技能人才不足的双重障碍。

理论上,高职院校所承担的“培养高技能人才、应用技术研发和服务社会”三大任务正好契合了中国产业发展的需要。中国产业强国之路,需要“谋求全球产业链核心环节,深化资本合作空间;模仿与赶超相结合,提升国内产业技术竞争力[3]。”“十二五”时期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阵痛期,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转型的阵痛期。经济结构转型,必须以中国经济发展现实为基础、与国家宏观调控和微观经济实体的变革与发展相适应,即以均衡为目标,优化产业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把提高创新和创造能力与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紧密结合,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引领产业持续优化升级,创新驱动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取得大发展;相对应地,高职教育结构的转型,需要契合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发展的需要,即契合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所应该承担的“培养高技能人才、应用技术研发和服务社会”三大任务,以多层次办学和多层次多元化人才培养作为基本目标。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看,中国正大步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面临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诸多挑战,面临着技术创新不足和技能人才欠缺的诸多障碍,急需建设一批一流职业技术大学,并以此作为基地和平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的一流技术人才。探索示范性高职院校向职业技术大学转型,建设一流职业技术大学,是提升我国制造业水准和产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也是中国实施科教强国战略的必由之路。

(二)高职人才观演变—高职院校向职业技术大学转型的学理背景。高职人才观是高职院校关于人才培养的内涵、标准、质量等一系列问题的基本观点[4]。计划经济时代的高职教育以培养“接班人”为主要目标;市场经济时代的高职教育要以培养劳动者为基本目标。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背景下,与本科教育相比,高职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的速度更快,是一种典型的“硬着陆”过渡方式,转型的学理和实践探索储备不足,部分造成高职人才观的缺陷。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多在“技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实用型人才”、“高技能人才”等诸多相似、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定位间摇摆和徘徊。

鉴于市场经济对高职教育的冲击,教育家们提出了“按需培养”的高职人才培养理念,逐步建立了按照经济建设和市场需要来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培养规格的基本思想,以“知识、技能、和创造性劳动能力”作为高职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在知识经济时代,高职教育在未来必须杜绝培养“功能性文盲”,至少是以杜绝“功能性文盲”为理想目标,并重新确立和传播新的职业教育理念,培养未来社会所必须的品格、技能、思想、思维和行为方式。

时代变化引发了高职人才质量观的革命性变化。高职教育是定向教育的起始阶段,是面向一个职业群或几个相关职业群的学校教育,高职学生要更能适应市场的能力需求。高职院校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和态度,加强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使之能成为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就高职教育的实际而言,当下的高职教育还不能满足社会培养人才多样化和人才知识更新加速化的发展要求,运用市场机制和市场手段为社会提供人才是高职教育坚定不移的改革方向。高职教育多层次办学和多层次人才培养以及多元高职人才观的理论探索,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向职业技术大学转型的学理背景。

上一篇:从社会学角度对职业教育公平问题的分析 下一篇:智慧城市建设的三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