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初中历史活动课的设计与教学

时间:2022-09-12 04:41:59

摭谈初中历史活动课的设计与教学

“活动”是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行动。“体验”就是经历行动的过程中获得的感受。在历史教育中,活动和体验是必不可少的、相生相伴的一对。自课程改革以来,在常规历史课之外,出现了以“历史活动”為主要内容的新课型——历史活动课。它的出现丰富了历史学科课程,也是历史学科课程适应时展的结果。现代教育学理论认為,教学要以学生发展為本,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初中历史活动课的推行,為实现这一现代化教学理念创造了条件,历史教师的教学智慧尽可以在设计与教学历史活动、创造历史体验情境中施展。

一、历史活动课的类型

《历史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出:“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开展历史活动课,应该根据本地本校特点、活动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依据活动内容对历史活动课类型划分如下:

研讨交流类。可以站在当代人的角度对历史人物、事件评头论足;也可以模拟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古代的场景,对当时的历史现象站在不同的阶层、民族或国家的立场上发表自己的见解。

演讲表演类。在形式上可以采用让学生上台演讲、讲历史故事、进行某一个历史专题的讲座或表演历史小品、历史情景剧等。例如,以“新疆、、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為题举行演讲会。

竞赛闯关类。例如,设计“春秋战国历史典故大闯关”活动,师生将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设计為各类题目,学生分成几组,通过必答、抢答方式轮番闯关。这类活动能让学生运用并复习巩固课堂上学习过的历史知识,开阔历史知识领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观摩鉴赏类。主要是利用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组织学生观看并讨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考察历史遗址和鉴赏历史文物,等等。这可以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同感,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访谈调研类。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家庭、社区乃至城市。如学生可调查自己的祖辈、父辈在与自己同龄时衣、食、住、行的情况,写出报告,从中体会到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的巨变,以及科技进步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等,培养学生对社会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

编辑撰写类。包括编写历史小故事、历史小论文、举办小型历史专题展览,等等,如编写二战期间的著名战役等。

模拟体验类。此类活动要求学生在一个特设的历史时空里,以假定的身份,去尝试着解决具体历史情景下的“实际”问题。如“假若你是一个汉代商人,从长安出发,西去做生意,你将如何在丝绸之路上做买卖?沿途会有哪些见闻?”。

制作展示类。主要是让学生动手仿制历史文物,如古代钱币、兵器等,或展示自己的一些收藏品,同时要求学生加以考证说明,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技能。

总之,历史活动课教学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我们应该在“减负增效、科学有趣、量力而行、灵活机动”原则指导下,勤于探索与实践,使历史活动课教学不断得以优化。

二、历史活动课的设计原则

历史活动课是历史学科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弥补了历史学科课程功能的不足,使学生巩固、深化、验证了所学的学科知识,并将直接经验的获得和间接知识的学习联系起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体现出以下几个原则:

历史性。活动课应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作用,形象生动地再现历史“镜头”,但也不能随意删减史实、增添不存在的历史,这就要求活动课方案的设计必须体现历史性。

自主性。—方面强调应是全员参与。另一方面强调在设计历史活动课方案时,要注重反映学生强烈的参与、自主选择与主动投入意识,着意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实践性。活动课有的时候需要教师讲授,但更多的是学生亲自进行实践,参加或接触学科实践、社会实践,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在实际中直接或间接地汲取新知识,培养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

多样性。历史学科的内容上下几千年,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给历史活动课的开展提供了广泛的题材和多样的形式。

开放性。一是活动课的时间与空间的开放,活动不限制在一节课或学校之内,而要向课外、校外开放;二是活动的内容开放,尽量為学生提供可以选择的余地;三是活动过程的开放,每次活动之后的活动延伸就是新的活动的开始。

三、历史活动课的教学要求

历史是已经消失的过去,要让学生认识那些发生在遥远年代的人物和事件,需要一种跨越时空的想象和理解。让学生活动的本身就是促使学生去体验,在活动与体验中去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追根溯源,将过去的历史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因此活动课教学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要做到主题明确。活动课是众多教学组织形式中的一种,对它的使用需要重点考虑我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只有主题明确,才能使历史课外活动具有感召力、吸引力,从而实现教育的目的。

要注意学生的参与性。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的活动能力虽然有差别,但是活动课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各类学生都有所收获。历史活动课必须选择“大众化”的题材和形式,在活动中尽可能创设人人都能参与活动的机会,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

要进行有效的指导。历史活动课不但要突出学生的活动,还需要折射出教师的科学设计、适时点拨、统揽全局,以及把活动不断引向高潮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指导,但是不可包办代替。

要做到多鼓励学生。教师要经常用鼓励和赞美来激发学生的热情,不要排斥学生的失败和错误,要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学习,从失败中获得经验,从而形成师生相互交流,共享教学民主的活动课堂。

要注重实际效果。一次有效的历史活动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育活动的结束,必须及时巩固和深化活动的成果,通过让学生写日记、做作文、开座谈会、办黑板报等方式,帮助学生把在历史活动课上引发的感情冲动,上升為对历史的反思。要注意培养学生形成“求实”、“求真”精神,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科学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和思维习惯。活动课的组织形式灵活多样,还要因地、因校、因人、因内容而异。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还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课堂教学与活动课的关系;普及与提高的相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校内与校外的关系;整体活动与历史活动课的关系。

历史活动课程的实施是新课改的一次重要举措,让历史教学活起来,让历史学习动起来,在体验与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这对培养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上一篇:挖掘语用价值落实语用训练 下一篇:植根海洋文化推进特色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