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绘画再现和表现

时间:2022-09-12 02:23:58

浅析绘画再现和表现

摘 要 绘画艺术创作中再现着重反映对象的客观特征,表现着重反映作者的主观感受。绘画的再现性创造一种真实的幻觉空间,再现自然空间物象的。绘画的表现性以画家身体为感的材料为基础,依赖感性和直觉经验,超越具体事物形象。

关键词 绘画 再现 表现 写实 抽象

绘画艺术从美学角度而言,是对客观对象的表现和升华。它是对人的才智、能力、意志、情感的自我观照和自我肯定,表现出对真、善、美的追求,寄托了自身的理想和情操。绘画作品通常都包含着再现和表现这两种最基本的构成因素。

通常说的绘画的再现性,类似于写实主义绘画。西方传统绘画再现较多,主要服从与人的一般视觉经验,以透视、解剖和色彩的科学理论为基础,努力创造一种真实的幻觉空间,再现自然空间物象。

对于绘画再现性的认识在西方美学理论中有着不同的见解。如柏拉图认为艺术家是一手拿着镜子向周围照射,并用这种方式创造形象的人。亚里士多德却反对艺术家只能生产“虚假的模仿物”的观点,认为艺术家对个别事物的描绘是“可能发生或出现”的。它再现了某类事物的理想形态的普遍真理。达・芬奇说 “绘画要象镜子般映照自然”,忠实地再现外部世界的真实形象,被许多美学家看作是绘画的本性。在这种习惯影响下,鉴赏绘画往往首先注意它再现了什么物体。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四章中认为丑的事物经过惟妙惟肖的模仿,就会引起人们的,因为人们一面在看,一面在求知。他所说的求知就是指在绘画形象中能认知的现实事物的客观图形。19世纪现实主义雕刻家罗丹说:“艺术上的唯一原则,是把看见的东西抄录下来”。

西方一直到19世纪,现代画家们要寻找出一种“真实的世界”――绘画作品中所创造、表现的内心真实,把绘画从作为摹仿自然地再现转变为对绘画本身形成方式的追求,把摹仿世界的意识转变为创造世界的意识,把绘画本身作为最终目的。19世纪70年代,在欧洲以法国为中心的印象派的画家毕莎罗宣传:“绘画只是表达印象”;野兽派的代表马蒂斯则称“表现在绘画中居重要地位,但并不因此而否定事物的表面形式”,“我首先所企图达到的是表现”,“我的道路是不停止地寻找如实摹写以外的表现的可能性”;立体派领军人物毕加索认为:“画面的任何形体,均有几何形体、线条的立体结合协调所构成”。有许多作品即使没有再现出形象,但传达出来的视觉效果比生活中的“真实”更强烈。毕加索的油画《亚威农少女》。这些少女已与生活中的真实形象想去甚远,但几何形状的分割及强烈的色彩对比,使观众的视觉收到刺激而留下深刻的印象。19世纪以来,西方绘画自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直到出现抽象主义,这一漫长多变的过程基本上可以归结为表现性因素逐渐增强,直至完全压倒并取代再现性因素的过程。

其实传统的中国绘画已经体现了绘画的表现性。中国绘画讲究“画为心声”,画家于笔墨勾勒挥洒中,或抒志向,或富情趣,或寓禅意,表现清高人格,表达或淡泊、或失意、或激愤的情怀。读中国绘画艺术史,也是在倾听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心声,体悟中华文化与名族心理之间的联系。忧患之时的感伤,亡国失地之时的悲愤,太平盛世之中的淡泊宁静,都是中国文人士大夫表现在绘画艺术中的心灵绝唱。著名齐白石的“绘画要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理论,“大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与西方的超现实主义绘画理论的“在梦幻与现实之间”不谋而合。以上诸位大师的言论,使我们对绘画艺术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不同的绘画方式,却可以历练出相同的艺术观点,殊途同归。西方传统绘画虽然偏重再现,但从各个时期代表画家,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及后来画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艺术家也总力图将自己的情感、意识倾注其中。不管是中国画还是西方传统绘画,它们都能以此给人们美的熏陶与享受。

中国画“画中有诗”、“以形写神”,追求象外之意。西方绘画同样追求再现与表现的统一。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即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即强调理性。由此看来东方传统绘画是偏重于表现的;西方传统绘画归类于再现的。然而近世纪东方绘画由古典的、表现的转向现代的、再现的。西方绘画则由古典的、再现的转向现代的、表现的。说明再现与表现这两种艺术创作方式,在绘画史中经常会遇见,某个时期,再现或表现会有其一居于主位,但再现离不开表现,表现亦不能与再现截然分开,二者共同促进了绘画艺术的发展。再现不能完全没有表现,表现也不能完全脱离再现,两者或者达到完美的统一。艺术源于生活,然而又高于生活。

绘画,作为独立存在的实体所具有的价值,取决于画家内心情感和形式的表达程度,既包含着画家对外界的体验,又包含画家对内心的自我写照,并把对世界的看法、对自然形态的认识、自我潜意识中形成的意念,通过绘画中的“再现”和“表现”形式要素完美的组成新的序列关系,从而表达出画家追求的理想世界,达到“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

参考文献:

[1] 曹小鸥.新具象艺术[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2] 蒋 跃.绘画形式语言研究[M].安徽美术出版社.2009.

[3] 【德】沃尔夫-迪特尔・杜贝著.表现主义艺术家.张言梦译[M].北京外文印刷厂.2005.

[4] 姜澄清.中国绘画精神体系[M].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5] 杭间.新具象艺术――在现实和内心之间[M].吉林英术出版社.1999.

上一篇:“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之初探 下一篇:试论化学实验与学生创新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