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外感发热56例

时间:2022-09-12 01:30:15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外感发热56例

[摘要] 目的:观察中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101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45例,采用静滴抗病毒、抗生素西药治疗;治疗组56例,采用静滴抗病毒、抗生素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退热方。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7%,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发热;中西医结合疗法;儿童

[中图分类号]R7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9(a)-090-01

外感发热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根据感邪、所在部位及兼夹症状的不同,临床上运用不同的辨证方法治疗。笔者自2004年以来,自拟中药退热方,并辅西药抗生素、抗病毒等治疗小儿外感发热56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01例,为我院2004~2006年住院及留观患儿,已排除其他原因的发热。将其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56例,男30例,女26例;年龄1~12岁,平均4.6岁。对照组45例,男23例,女22例;年龄2~10岁,平均5.2岁。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法如下:

1.2.1.1抗病毒药物 病毒唑10~15 mg/(kg.d)静滴或口服,3~5 d为1个疗程。

1.2.1.2 抗生素合并细菌感染者口服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或头孢类抗生素。

1.2.1.3 对症治疗 ①高热口服布洛芬混悬剂,剂量因年龄酌情给予;小儿氨酚黄那敏剂量因年龄酌情给予;肛用小儿退热栓、冷敷、温水擦浴降温。②高热惊厥者可给予镇静、止惊治疗。如:安定0.3~0.5 mg/(kg.次)静推,苯巴比妥钠5~10 mg/(kg.次)静推,10%水合氯醛0.5 ml/(kg.次)灌肠。③咽痛者给予利巴韦林含片,20 mg/(kg.d),分5~6次含化。④补充大量维生素C。

1.2.2 治疗组在用西药治疗同时本着标本兼治原则。中医采用疏、清下、消,扶正解毒,温凉并用。处方:银花9 g,连翘9 g,青蒿9 g,荆芥5 g,僵蚕5 g,黄芩6 g,牛蒡子5 g,蝉衣6 g,知母5 g,芦根10 g,石膏15 g,薄荷5 g,麻黄3 g,杏仁5 g,前胡6 g,甘草3 g。乳鹅肿大有脓苔者加山豆根9 g,马勃3 g,射干3 g。素体脾肺气虚者加黄芪15 g,元参10 g;高热惊厥加朱砂2 g,冰片5 g。加水煎两次,取汁60~200 ml,分5~6次温服,1剂/d,2~3剂为1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参照《实用儿科》拟定。显效:服药48 h后热退,温度降至正常,无反复,诸证渐减轻;有效:服药48 h后体温降至38℃以下,有轻微反复,继服再无反复;无效:服药48 h后体温仍反反复复,诸证不减轻。

2 结果(表1)

由表1可见,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3 讨论

中医认为,小儿“阴常不足,阳常有余”,故易表现为热的证候。小儿温病较成人多见,而温邪多从火化,因此也是“易热”病理特点的具体表现。外感发热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医学三字经・小儿》曾说:“稚阳体,邪易干。”《温病条辩・解而难》也指出:“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变,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均表现出小儿稚阴稚阳,发病快,传变迅速的病理特点。小儿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如加上寒暖不能自调,乳食不知自节,一旦调护失宜,则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又小儿卫外机能未固,外感时邪后,又易于由寒化热,由热化火,火者热之极,可出现高热、抽风、昏迷的实证、闭证;在正不御邪时,亦可出现内闭外脱之危侯。外邪易可由表而入,侵袭肺系,故发热,咳嗽,肺炎喘嗽等病证多见。笔者自拟退热方,银花、连翘既辛凉透表,又具芳香辟秽之功能,在透解卫分表邪的同时兼顾了温热病邪多挟秽浊之气的特点;配青蒿、荆芥,芳香清热透络、引邪外出;薄荷、牛子味辛而性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且可解毒利咽;黄芩、竹叶清上焦热;芦根、知母清热生津;杏仁、炙麻黄、石膏、前胡宣肺止咳;山豆根、射干、马勃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僵蚕、蝉衣、冰片疏风散热,熄风止痉。上述药物配伍治小儿急热惊风,收效甚佳,可供同行者借鉴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晓娟,田霞.小儿双清颗粒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6):120.

[2]江育仁.中医儿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6-7.

[3]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70.

(收稿日期:2007-06-01)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中医药的发展方向 下一篇:疏肝活血法治疗阳痿126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