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逼出来的新指标

时间:2022-09-11 10:54:08

一个逼出来的新指标

前所未有的大地震,提出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其中一个被广泛关注的问题是:用一个什么样的指标能够准确易懂地表述这次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的严重程度?

汶川地震诱发的次生地质灾害一共有14,000多处,主要是崩塌和滑坡,泥石流是后来降雨诱发的。从世界范围来讲,这次地震诱发次生地质灾害点最多,灾害发生程度也是最强的。如果说次生地质灾害一共可分为8级的话,我们这里就是最严重的8级。绝大部分经济损失,公路的毁坏,安置选址的难度等等都是因为次生灾害,而不是因为纯粹的地震。次生灾害导致的人员死亡估计占到总数的三分之一。但是这就产生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用什么样的一个直观指标来表述次生地质灾害的程度呢?

许多人,包括一些专家和领导都在问我们这个问题,对我们从事地质灾害的研究人员来说,这是没有遇到过的一个新问题。地震有震级,洪水有流量,都是可以测量到和判断的,可是这次地质灾害就很难找到一两个数字来表达。上面说的14,000多处是沿用目前国际上惯用的方法粗略统计的,其实用于描述这次汶川地震后的次生地质灾害很不准确。比如,2005年巴基斯坦7.6级地震,断裂带750公里,1,200多个崩塌、滑坡点。但是汶川地震后我们到了现场就很迷惑,许多崩塌和滑坡连成一片,分不出有多少处了,怎么统计?

为此,我们就提出了一个次生地质灾害活动强度的判断标准,就是单位面积里出现的破损面积。比如一平方公里内有多少面积发生了灾害,叫做“面密度”,这样就可以找出“最大面密度”,用来表示出受损最严重的程度。此前,世界上还没有用“面密度”的概念作为衡量地质灾害强度的指标,这是我们现在正在提出的一个方法。需要说明的是,面密度概念原来就有,不是新提出的,但把它作为衡量强度的指标是我们新提出的。

目前我们考虑有两种算法,一是用边长为3公里的方格,也就是在每一个9平方公里范围内统计受损面积;另外一个算法是在小流域范围内统计受损面积。这次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的最大面密度是63%,是世界最高强度的次生地质灾害。我们初步定了这样两种方法,肯定还会改进的,因为这毕竟是一个全新的方法,这样就能给别人一个强度级别的概念,即使不懂地质灾害的人听到了也能知道严重程度。这是逼出来的。

上一篇:对比8.1级昆仑山地震 下一篇:水能覆城,亦能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