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有效实施低年段学生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对接

时间:2022-09-11 08:00:37

浅谈如何有效实施低年段学生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对接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就非常重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道:"让学生变得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由此可见阅读的重要性。更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也表明,儿童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期是小学一二年级,即8岁左右进入自由阅读状态。可见,低年段是进行课外阅读的黄金时期。那么如何在低年段就开展阅读,更好的把课堂内的阅读延伸到课外,实现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有效对接,我认为可以通过激趣,搭建阅读平台和扩大阅读空间来让孩子获取更多的阅读体悟。

【关键词】课内阅读课外阅读阅读兴趣电子阅读阅读空间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52-02

一. 培养阅读兴趣是重中之重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兴趣是激活学生阅读的"导火线",特别对于他们刚开始认识一定数量的汉字,接触到唯美的画面,动听的语言的起始阶段,兴趣的培养就是他们乐此不疲、主体飞扬的绝佳"兴奋剂",亦是最具活力的主观状态。而由于低年段的小学生他本身良好的阅读能力与习惯尚未形成,老师就必须要多方面的借助于声情并茂的导语、音乐、录像等多媒体手段的形象感染、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帮助学生很快地进入课文的情感境界,使学生的情感、经验、心理、兴趣进入准备状态。学生的兴趣点被"激活"以后,我们要把他们的这种状态放大,同一个故事,同一篇课文都有"相似篇",老师有意识的把触角伸到课堂外,孩子更被吸引,同样的情景再现亦能唤起他们再记忆。比如苏教版一上的《大海睡了》美好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课堂上静静享受了大海的神秘与安详,充满了对大海的向往。但那是夜晚下的大海,那么醒了的大海又是如何一番景象呢?孩子带着课堂上的意犹未尽的兴趣主动地去寻找大海醒着样子的图片,去读课后有关于大海的一系列的儿歌童谣,更有甚者在家长的帮助下根据原文本的结构进行了再创造,编造了许多"大海醒了"的儿歌。这种兴趣的衍生力量是无穷的,只要利用好,孩子的阅读将会无限的扩大,让课堂内的阅读有效的对接上课外阅读。

二. 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搭建课内与课外阅读的平台

低年段的孩子不光要注重他们阅读兴趣的培养,更要给他们充分的阅读资源,才能相得益彰的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在当今信息迅速发展的今天,电子阅读也成为了一种"时尚",作为新时代的人们正在这样的资源共享时代中逐步的改变阅读习惯和生活方式,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那么在这样一个成熟的机遇下,我们也应当顺应潮流,把这种全新的阅读方式带给孩子们。我们借助IPAD进课堂,把低年级的校本课程绘本教学注入到电子图书中,学生首先在课堂上观看"微视频",认识绘本,如何阅读绘本,阅读后的反馈,然后老师亲自带领学生实践。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在平板上自由的选择用拼音读或者有声朗读,阅读能力速度快的可以选择自动翻页,阅读速度稍微慢的手动翻页等等,很多人性化的细节都可以在平板阅读中体现。除了孩子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以外,更重要的是借助网络资源共享的平台,孩子回家可以继续阅读,而且一本电子绘本书大大节约了经济上的开支,家长也十分的乐意。低年级的孩子可以阅读到很多绘本,例如《我的爸爸》《逃家小兔》《小蛇多多》……在这样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阅读平台构建下,孩子的阅读量可以大大提高。

三. 拓展学生阅读空间,营造和谐的阅读气氛

低年段的孩子对于阅读更多的是在老师引领下进行的有目的,有组织,有效的阅读,也就是说老师让你读什么,他们也就读什么。这个主要还是取决于他们在低年级成长阶段,还不具备辨析书本所具有的价值性对自己客观认识是否有益的能力。那我们就十分的有义务让孩子接触到适宜他们阅读的各种书籍,而要把各种大量适宜的书籍带进他们的生活,那我们必须拥有更大空间的替换,也就是课外的"外"不光"外"在书上,还要"外"在环境上。

1.一般情况下学生的课外阅读依托学校的图书室,根据低年段孩子的特点将适宜从简单的趣味性的配图注音读物开始,从单幅图一句话到多幅图一段文,无论是语文或者是数学,亦或是科学和美术其他学科,都可以整理出来,让孩子定期有序的阅读。但同时学生可依照老师寻来的书籍作为载体,为了拓展更大的视野,还可以向当地的书店寻求更多的阅读,这样无疑阅读的空间增大了,阅读面更广了。

2.发挥学生家庭藏书的功能。把自己家的书可以带来在学校进行交流。这是一种有效资源的利用,我们老师对其带来的书籍进行适当的指导。同时,我们还要更新阅读观念,低年段学生对社会形态的认识十分的简单,在校可以适当指导学生浏览一些有关社会现象比较简单的新闻报道,把阅读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课后再提倡学生订阅或购买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报,并养成定时阅读的习惯。

3 .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愉悦的心身体验,在校阅读的时候,作为老师在课堂,在班级都应该创设良好的阅读坏境,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比赛,例如:手抄报,读书笔记等等。更重要的是低年段的孩子更喜欢从老师和家长那里获得肯定,这将极大的满足他们的内心需求。把这种阅读的人文气息带进家庭,便引出当下新教材中的新理念:亲子阅读。我们要善于运用新的教学观来指导教学活动。老师只要注意进行语言的引导,便可以将空间转换到家庭:"今天就请你的爸爸、妈妈和你一起读"或"我会读,我能读"来读给爸爸、妈妈听,让家长抽出一点时间听孩子阅读,并加上简单的评语。这样不仅可以给孩子创造了一个适于阅读的良好家庭氛围,更将课内的阅读带到家庭阅读中去了。

我觉得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对于学生阅读这一块一直在摸索中前行,更多的时候还是需要将思想和行为统一,勇于实践,才能在漫漫长路中习得有效的方法途径,为学生今后的阅读学习奠定基础,使语文综合素养得到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2011版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新型教学结构类型)北京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浅谈潜能生教育问题 下一篇:让优质的金融服务为小微企业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