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海探航”故事

时间:2022-09-11 05:30:42

我的“教海探航”故事

我是“教海探航”的第一批水手,跟随“教海探航”活动已悄然25年,现已快到退休的年龄,但每每说起“教海探航”,总还是精神振奋,特别来劲。是“教海探航”活动,使我坚定了对教育事业的信心;是“教海探航”活动,让我看到了教育工作的希望;是“教海探航”活动,让我见到了著名的教育家、特级教师斯霞、李吉林;是“教海探航”活动,让我结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水手;是“教海探航”活动,鼓舞我获得一个又一个成功。

我是“”后期毕业的高中生,经历了五年农场生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了师范,1980年走上讲台,执教过语文、数学,后专职教自然。为了让自己这个普通的自然科老师,能在学校众多的青年教师中也有“话语权”,能在学生心目中有良好的形象,尤其是能轻松地走进任教的班级,我从各学科教师的课堂吸取养分,从各类教育杂志中寻找可借鉴的经验,努力把学生看作自己真正的朋友,千方百计把课上得让学生喜欢。

1989年暑假前夕,《江苏教育》组织了两个征文,记得一个是“新时期学生思想教育例谈”,一个是“青年教师教学设计”,(这便是“教海探航”活动的前身)均限35周岁以下的教师参加。当时我所在的吴县东山实验小学的青年教师群体已在苏州大市有点影响,市教育局基教处的张文柏“将了学校一军”:让东山实验小学的青年教师到全省这两个征文的“赛场”上去较量一下,看看能踢进几个漂亮的球!校长让我们都参加了。暑假过后传来佳音,语文高本大、朱洪获了奖,数学吴金根获了奖,还好,我的《表扬有时适得其反》获“新时期学生思想教育例谈”三等奖;《声音怎样产生》获“青年教师教学设计”二等奖。更可喜的是,《江苏教育》杂志社把颁奖活动放到了东山实验小学。颁奖活动上,校长让我代表学校青年教师发言。因为才得了二、三等奖,发言十分脸红,但当时我暗暗下了决心:来年要冲一等奖!

在活动中,我有幸见到了著名的教育家、特级教师斯霞和李吉林,获得了与大师对话的机会,并得到了她们热情的鼓励和指点。在交流中,我惊喜地发现:著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日常做的竟然也是和我们日常教学一样平凡的事,然而可贵的是她们却能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好了,日复一日坚持几十年。斯霞老师能把所有的孩子全当做自己的孩子,倾注了全部的爱;李吉林老师的教学反思,有思想的行动,有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深深地启迪着我。活动中我还结识了全省的许多获奖代表,在课堂教学观摩中找到了与高手间的差距。

经历过这次“活动”,我开始了自己的“探航”之旅,我的自然教学探索越来越有滋味……慢慢地,不止我这“问不倒哥哥”叫出了名,还总结出了“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启发式小学自然教学法”。

为了吸引小学生对自然学科的重视,我尝试着挂出“问不倒哥哥”信箱来逗引学生向我“进攻”。不少学生因此而“费尽心机”“搜肠刮肚”来“刁难”我,有的甚至还请出爸爸、妈妈、奶奶、爷爷帮着一起想问题来考验我。因此,学校图书室的科普书籍成了抢手书;原本熟视无睹的刮风下雨等自然现象以及花草树木等也都变得丰富多彩起来,透着无限的奥妙,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

我从不轻易直接回答,总是变着法儿让学生去玩、去实验、去观察,在这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实验经历获取科学结论的过程。

比如,“黄豆、绿豆种子先发芽,还是先生根?”这个问题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从种子标本柜里取出些黄豆、绿豆,再在几个培养皿中放上纱布,浸润一点水,将种子放在纱布上。

一天,两天,种子长胖,种皮开裂,钻出尖尖的、嫩嫩白白的一点。“芽,先发芽!”赞成这一意见的学生群情激昂。但我却鼓励继续观察。

三天,四天过去了,白白的、嫩嫩的、尖尖的,越长越长,钻进纱布里,并渐渐地出现了一层茸茸的细毛。这下坚持先长根的学生得劲了。我却装不相信,迫使大家再耐心地观察下去。

五天,六天,一个星期了,嫩绿的尖终于从相反方向冒了出来,并且背着子叶从胚叶长成真正的新芽直至秧苗。

“通过这样的研究,咱们才可以理直气壮地下结论,到底是先发芽,还是先长根。”

有时候,学生不向我“进攻”,我就主动“出击”。有一次,我拿了三只瘪乒乓球问: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鼓起来?马上有几个学生自告奋勇地献计:“拿开水一烫就行。”果然,开水倒下去,一只乒乓球鼓得滚圆,但有一只怎么烫却还是老样子,大家傻眼了。终于有人发现,那只乒乓球已裂开一条细缝。正当大家高兴起来的时候,我冷不丁又追问:“为什么不破的乒乓球能鼓起来,有裂缝的就鼓不起来呢?”大家又懵了。“为什么?”经过苦苦思索,大家好像悟出了一点道理:“乒乓球里有气体,气体受热,把瘪凹的地方胀了起来。”“有缝的,气漏掉了。”我会心地笑了,但仍没罢休:“假如我不相信,怎么办?”这一招是我惯用的“激将法”,学生如能过得了这一关,才算赢。学生七嘴八舌,想方设法,终于有人留意到我故意放在桌上的小口瓶和气球,想出了用气球套在小口瓶上,用开水烫瓶,瓶中空气受热膨胀,气球就鼓了起来。

我上课也时常别出心裁。有一次,为研究《杠杆》竟借了不少结实的棒和长短不同的绳,带学生到操场运动组合器架边玩。我选了单杠架,扣了绳索,将一根棒穿在绳索上,并在棒的一端再系了个圈自己坐上,要学生想办法将150多斤重的我撬起来。多刺激!多生动!学生抢着试、争着撬,一次次不成功,但不甘心,终于慢慢地找到了窍门,很轻松地就将我撬了起来。然后,我又分组让大家开展撬棒角力比赛,就这样玩了大半节课,才回到教室讨论撬棒省力的奥秘所在,大家很容易地把省力杠杆的原理讲得一清二楚,而且帮阿基米德夸下的海口“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找到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使大家对人类创造工具、科学之伟大感受至深。

我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总有数不清的问题:“树干为什么圆得不均匀?”“白菜心是怎样卷起来的?”“保温瓶的秘密是什么?”“昆虫行动时六只脚行动的规律是怎样的?”“蚂蚁会游泳吗?”“怎样测量蚂蚁行动的速度?”“蚯蚓为什么能进行自身‘克隆’?”……带着这些问题,学生们的数百篇小论文、观察日记接二连三发表于《小主人报》《小学生周报》《小学生科普报》《小学科技》上,其中“水滴放大镜能成凹透镜吗?”“小蝌蚪会自相残杀吗?”“沙滩山变荒的考察”“苏州古城河水质调查报告”,以及方便擦窗器、椭圆规的小发明等研究成果,分别得到肯定或获奖。学生“搞科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周围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奇妙。

在这过程中,我带领学生“搞科学”的“路数”就是:动眼观察,提出问题——动脑思考,作出猜想——动手实验,验证猜想——动口讨论,得出结论。我常说的一句话“假如我不相信,怎么办?”也变成了学生们的“口头禅”。

经验总结连篇发表,其中《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启发式小学自然教学法》在《江苏教育》发表,编辑部加编者按推广;参加省青年教师评优课获得了一等奖。

1991年《江苏教育》举办“我的追求”征文活动,我那年已35岁,文章的题目是“我愿一辈子做小学自然教师”,我用心写了受著名教育家、特级教师斯霞和李吉林教育思想的启迪而在小学自然教学中的不懈努力与追求。同年11月初收到《江苏教育》编辑部通知,被初选入围,并作为角逐一等奖的人选,要求脱稿演讲,地点在宜兴市实验小学。不巧的是接到通知距报到日期只有3天,当时爱人和孩子正双双住院,我白天上课,晚上去医院护理,想去宜兴但又走不开,于是决定放弃。校长代我向马以钊主编请假,主编十分惋惜,于是校长亲临医院向医生询问了病情,要我把父母请来照顾,鼓励我去宜兴。在演讲决赛中,我由于没充分准备而没有脱稿,是唯一拿着稿子读的选手,最后评委们判了我二等奖。虽没有实现目标,但欣喜的是会后得到了江苏教育报刊社通联部主任、《中国教育报》特约记者戴嵩松的采访。记得晚饭后,我一口气把受斯霞和李吉林点拨而总结出的小学自然教学的“土做法”、“洋模仿”都倒出来……不久后,1991年12月19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问不倒哥哥——记江苏省吴县东山实验小学青年教师张洪鸣》的长篇通讯,并配发短评。一个平凡的小学自然教师,竟然上了《中国教育报》,实在太鼓舞人心了。

此后的日子里,我更加努力,更加精益求精,做好我的工作,也因此先后获得了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名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的称号。现在回想起来,确确实实是“教海探航”活动点燃了我的激情,给予了我努力的方向和动力,才使我在教学之海中有所作为。■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学校)

上一篇:切入“代价”,建起“沙漠中的绿洲” 下一篇:让学生健康快乐幸福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