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思考

时间:2022-09-11 05:24:42

对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思考

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1-000-01

摘 要 本文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在北京部分青少年足球俱乐部中与管理者、教练员、文化教师和青少年运动员进行走访调查,对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旨在为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 足球 后备人才 培养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与国家足球竞技水平有直接的关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战略焦点。我国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业余体校、足球学校、职业俱乐部梯队来完成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是这一培养过程中的主要对象。这项工作关系到我国足球未来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是摆在足球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要提高我国足球运动的整体水平, 必须在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上予以重视。

一、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长远规划,没有明确培养目标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依据足球运动的规律和成才规律确立各阶段培养目标,建立长远、科学的规划。宏观上为我国足球运动可持续发展描绘蓝图,微观上使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具有计划性和周期性,保持长期不间断的训练。中国足协目前虽然制定了青少年训练大纲,但是内容比较简单,而且缺乏相关的训练教材配套使用。在足球后备人才培养过程当中,教练员往往凭借过去自己的训练经验来安排训练,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二)培养渠道存在的问题

我国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业余体校、足球学校、职业俱乐部梯队三种渠道来完成,在实施过程中,传统的业余体校训练体制由于投入大、收效低,受市场经济影响已经很难生存,训练人数逐渐萎缩;足球学校通常每年收费很高,让大多数工薪收入家庭不堪重负,使很多有天赋的青少年由于承担不起巨额的学费而失去成为优秀运动员的机会;俱乐部相当程度上还是大企业的附属,在自身短期利益影响下,市场运作不规范,严重影响了青少年足球的基层教学和训练投入。由于培养渠道的诸多问题和成材率较低,导致足球人口逐步萎缩,对于足球后备力量的培养产生消极影响。

(三)忽视文化课学习已成为普遍现象

很多足球学校采取“三集中”训练方式,学生远离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由于足球训练需要一定的持续时间和频率,青少年运动员为了能够提高自己的技战术水平,普遍不重视文化课学习,牺牲文化课的学习时间参加训练,这不仅影响到了他们的文化课成绩,也直接导致了运动员综合素质的下降。

学、训矛盾的存在,意味着从事足球运动训练的机会成本很大,因为文化水平不仅是胜任未来工作的条件,而且是发展智力水平的重要基础,青少年运动员如果不能在足球运动项目上取得成功,文化水平上存在的差异就会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阻力。因此,家长往往考虑到这种风险而不愿让孩子参加足球训练。

(四)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教练员队伍建设滞后,经过C级培训的基层教练员人数有限,绝大部分从事足球后备力量培养工作的教练员是从运动员直接转变的,没有经过必要的岗位培训。总体执教水平较低,缺少现代化、科学化的训练理论知识,对青少年足球训练大纲的执行力度不够, 常常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比赛的需要制定自己队伍的训练计划, 训练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训练方法缺乏科学性,对于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十分不利。

(五)竞赛制度存在的问题

足球比赛是推动青少年足球运动广泛开展、改进教学训练工作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有效手段,是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足球职业化以来,联赛体制让人们开始过多的去关注职业联赛,而忽略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学校联赛制度。我国现有的青少年足球竞赛体制造成联赛梯队赛事和学校赛事不能交叉进行,广大学生球员不能与相对少数的梯队球员同场竞技,造成有天赋的青少年球员没有机会参加高水平运动员选拔,给职业球员的选拔和输送造成很大的局限性。

二、对于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建议

(一)学习足球强国培养足球后备人才的成功经验,依据足球运动的规律确立各阶段培养目标,建立长远、科学、可行的足球后备人才培养规划。同时,进一步完善训练教材体系建设,确实达到科学指导训练的作用。

(二)政府应该督促职业俱乐部梯队的建设,并加大对社会机构的扶持力度,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在大、中、小学推广“体教结合”的办学模式,使有硬件条件的学校建立青少年足球俱乐部,扩大足球普及程度,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与新模式。

(三)各级足球人才培养机构要加大足球后备人才的文化教育力度,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学习文化课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文化、道德素质。

(四)加强青少年足球教练员队伍的培养和建设,鼓励教练员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和实践,全面提升教练员执教水平和业务能力,提高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科学化训练的程度。

(五)继续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的联赛制度, 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学校联赛制度以及俱乐部不同年龄阶段球队的联赛, 通过多类别、多层次的比赛促进中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普及,为选拔和输送工作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庆春,张建哲,刘文娟.我国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缺陷解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7(2).

[2] 颜中杰,何志林,李晓旭..足球强国后备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8).

[3] 孙华清.足球后备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5).

[4] 郑援朝.关于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9(2).

[5] 吴磊,崔智勇.我国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现存问题的调查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3).

上一篇:浅析我国高校田径教学现状与变革 下一篇:《悲惨世界》在中国遇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