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的困难及途径

时间:2022-09-11 04:59:15

循环经济的困难及途径

作者:王子辉 丁桑岚 单位: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

循环经济的技术路径循环经济以“3R”(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其实现路径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1)资源的高效利用。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命脉,当资源枯竭时,整个世界都会陷入资源危机的“十面埋伏”,为了争夺“资源”,不排除引发更多的隐患[2]。在输入端—产品生产及资源开发阶段应考虑综合开发和资源的高效利用。(2)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构筑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建立起生产和生活中可再生利用资源的循环利用通道,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向自然资源的索取,在与自然和谐循环中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3)无害化生产。通过原材料的选择和对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以追求经济的、社会的、健康的、安全的和环境的效益(《国际清洁生产宣言》)为目标,在产品设计、原材料投入、企业生产过程、产品产出及回收整个过程中融入清洁生产的观念,充分利用清洁生产技术,生产出绿色产品、环境友好产品等。

当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难点

1环境意识淡薄生产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而作为生产活动的主要参与者,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环境意识令人担忧。一方面生产者为追求最大经济效益,在产品设计过程中缺乏生态理念,忽视产品生命周期,致使产品更新换代快,不能物尽其用,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和废弃物的大量产生;另一方面在利益的驱动下,企业往往忽视环境污染投资,环保设施形同虚设,“三废”不经处理“达标”即偷排现象严重,其最终结果是环境污染与经济的不可持续发展。在消费者方面,以人为本的思想发展较为偏激,确立了人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周围自然环境。一方面追求物质享乐,人为地缩短产品的使用寿命,新旧产品更新换代快;同时消费者不能自觉抑制非环保产品(如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为非环保企业提供了市场。消费者的这种过度消费和盲目消费,一方面刺激了生产,加剧了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加大了废弃物的排放量,增加了环境污染,同样导致经济的不可持续发展,阻碍循环经济的实现[3]。

2盲目追逐新型发展理念2003年,英国政府在其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引起全球广泛关注[4]。随后在我国全范围内掀起,各大城市相继开展低碳城市建设。低碳经济涉及经济、文化、管理等方面,是一个多元复杂系统,需要各种技术及辅助政策、设施等予以协助。从当前环境危机考虑,低碳经济势必是未来发展趋势。但鉴于低碳经济面广复杂,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作为低碳经济、低碳社会的评价依据。国内现阶段推行低碳,多是开发新区用于低碳试点建设,往往需投资巨大的人力、财力,用于新区基础设施、交通、建筑等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片面扩大了城市规模,加剧了城市能源、资源的消耗,违背了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且现阶段没有明确的低碳评价指标,如今的低碳之城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有待商榷。

3技术条件制约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正确选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载体。从“减量化”到“再利用”再到“资源化”,循环经济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成熟的污染治理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回收和再循环技术、资源重复利用和替代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以及网络运输技术和生态工业链接技术作为支撑,这是循环经济由理论向实践转变的关键,但我国的绿色技术目前还很不全面[5]。空有超前的经济理念,而缺失科学技术的保驾护航,一切都是空谈。因此,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

4政府监督不够,政绩考核扭曲引导美国学者萨克斯教授就环境权管理提出了“环境权的公共信托理论”,强调政府为现阶段环境权的行使主体。因此在环境管理方面,政府有权利也有义务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在我国,政府与企业、民众之间缺乏沟通,循环经济的制定不切实际,监管不力,激励措施不到位等均不利于循环经济实施;再者,我国各地政府以经济发展作为政绩考核的主要对象,不惜以环境污染为代价,引进淘汰类、限制类项目,招商引资缺乏实地论证。同时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政府缺乏对企业的监督管理。因此,政府缺位现象严重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5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我国循环经济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于2009年1月1日起实施,该法令虽然规定了关于循环经济的基本管理制度、激励措施和法律责任等,但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立法理念、法律制度及其保障措施等均存在一定缺陷。首先,我国现行环保法律法规侧重于末端治理及技术创新,而对废弃物产生环节、规章制度及宣传教育重视不够,违背了循环经济立法的价值理念;其次,循环经济涉及面较广,而现行《循环经济促进法》较为宽泛,仅能作为法律框架,缺少具有可操作性的详细法律法规;再次,地方经济发展长期以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为代价,循环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处于边缘地带,与此同时循环经济相关立法缺失,不能对地方企业循环经济建设起到指导作用;最后,关于循环经济中的激励与约束制度不够完善,公众积极性不够,而企业相关责任落实不到位。

6公众环境知识有限,政府公信力下降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其中的一个主要方面即为废弃物(包括一般的包装材料、木材等;特殊的有垃圾、矿渣等)的回收再利用。然而近年时常发生的“食品危机”、“环境污染”等现象,触发了公众深层次的环境危机观念,公民对重大环境污染项目的污染防治措施提出了质疑,同时环保部门关于污染型项目的定性批复不再是定心丸,环境保护由“依赖政府”转变为“依靠自己或民间团体”。在环境保护方面,政府公信力下降,为了保护自己及子孙的生存环境,公民偏激地选择了从源头杜绝污染事故发生。2009年年底,广州市番禺区“垃圾门”事件引起全国关注,致使垃圾焚烧项目走入困境;2012年,经国家环保部批准的四川省“十二五”重大产业项目———四川什邡钼铜项目在动工期间遭到民众抗议,最终政府宣布项目停建。垃圾焚烧和钼铜项目均属于重大废物资源化利用项目,在环境危机的今天具有重要意义,变废为宝,解决废弃物与人之间的土地之争,属于循环经济的良好典范,从环境、资源现状和经济发展趋势看,此类相关项目必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然而公众环境知识有限,政府公信力下降,致使此类具有重大意义的循环经济项目胎死腹中。#p#分页标题#e#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径

1以技术进步推动循环经济建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技术创新。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污染的综合控制治理,都离不开环境科技的进步,必须加大科学技术的研发,探索清洁能源及能源高效利用技术,在生产阶段将绿色、环保、生命周期等理念融入产品设计中,改进生产工艺,选择无害化、可循环原料,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积极发展下游产品,变上游废弃物为下游产品原料,综合提高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在注重技术创新的同时,逐步完善不同企业的技术标准,灵活变通,发挥不同企业的技术优势,为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提供一个广阔平台。

2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德国是个法治国家,环保法律很完善,这些法律的颁布和实施,为德国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法律基础,有效地保护了环境,同时提高了公民和企业的环保意识,工业界和经济界认识到经济和生态保护并不是互相对立的,良好的大气条件、水域和土地即是生活的必需,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6]。在利益当前、环境危机频发的今天,法律法规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对循环经济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下阶段发展中,应改变传统的末端治理污染理念,变被动为主动,增强循环经济立法中的主动控制性;其次应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基本框架,制定具体的有操作性的专项循环经济法律法规、条例及规章制度等;最后应加强地方循环经济法律建设,完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补充循环经济激励措施,明确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责任和义务,从根本上指导企业生产,从法律上为政府监督提供依据。

3充分发挥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主导作用环境是人民的公有财产,而政府作为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应承担起推动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循环经济作为新时期的经济发展模式,对政府职责提出了明确要求。首先,要明晰国内经济与资源环境现状,强化政府政策导向,以循环经济为主体,在发展中融入低碳等超前理念,使循环经济与时俱进。在当前环境危机形势下,循环经济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在循环经济现有框架下,以人类现有的技术而言,作为特殊资源的化石能源无法完全实现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7]。但整体上,循环经济对协调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起着枢纽作用。在现阶段发展过程中,应该综合经济、社会、地域等条件,全面分析,以循环经济为主体,结合当前环境形势,创新循环经济的低碳模式,通过构建“人类社会—自然生态”系统低碳动态均衡,实现可持续发展,待低碳经济成熟时方可转换主体。其次,要改革现行经济考核体系,在社会成本和经济成本中融入资源、能源消耗与环境破坏,理性看待经济发展,从国家层面建立绿色经济核算制度,逐步落实到企业层面,全面实现绿色GDP考核制度。再次,要进一步完善财政政策,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深化企业改革,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企业组织结构[8]。最后,通过免税、减税政策,推行绿色产品认证等措施,完善循环经济激励机制。

4加强宣传教育与监督管理日本是最早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国家之一,通过制作、分发宣传小册子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还在互联网上开设绿色购物网(GPN)、绿色消费者全国网为消费者提供商品的环境信息[9],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循环经济战略体系,该体系使得日本成为世界上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的国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充分的先例,我们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环境保护方面,政府应加强监督、惩罚、治理力度,通过政府、公民和各种民间组织在政治、社会和市场等各领域的不同力量的互惠、习俗、强制、行为等博弈活动,加强政府与民间沟通力度,了解民众心声,建立良好的公信体系。以政府的公信力作为民众环境担忧的定心丸,在加强前期论证、实验的前提下,为重大循环经济项目保驾护航。其次广泛开展宣传教育,要利用学校进行循环经济教育,在少年儿童的学前教育、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和大学生的学历教育中都融入循环经济的理念。最后要运用舆论传媒等各种手段对公众进行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公民作为社会的主要成员,如果能从思想理念上接受循环经济,在认识上理解循环产业的环保措施,在组织上听从政府决策,支持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并从身边做起,则循环经济一定会成为造福人类的新举措。

结语

循环经济的思想是人类克服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困境,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产物。循环经济理念的演进与人类合理利用资源的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资源层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实现途径[10]。循环经济为当今的环境危机、资源危机等指明了道路,我们应紧紧把握这一思想理念,在行动中恪守循环经济的原则,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抓住资源循环利用这个核心概念,并与政策指导、产业发展、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及相关法规制定等主要工作环节紧密联系,让循环经济实实在在地成为改善人类生活的新举措。

上一篇:循环经济的想法及措施 下一篇:循环经济影响机制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