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联动培养电子信息类卓越人才

时间:2022-09-11 01:11:55

产学研联动培养电子信息类卓越人才

摘 要 针对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问题,分析我国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的现状,从培养目标、专业建设、专业教学和师资队伍等方面讨论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的方案,对产学研多方联动培养卓越人才进行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 人才培养;卓越计划;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2-0157-03

21世纪是世界各国,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之间的科技竞争、人才竞争和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世纪。而竞争的实质是作为科学技术载体的人才的竞争,特别是高级专业人才的竞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全球化,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已经具有科学性、社会性、创造性、复杂性和多专业的特征。各种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相互交叉、相互推动,已经使得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成为一个由研究、开发、设计、制造、管理等多个环节串联而成的系统工程[1]。因此,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社会及自然科学知识,而且要具备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技术创新能力、创业实践能力、管理协调能力以及与之对应的优秀性格、品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事业逐步向教育服务产业化的方向发展。教学是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人才培养标准是否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体系是否适应当代学生成长特点,成为关系高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如何培养卓越人才成为教育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2-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从实施的总体战略、发展任务、体制改革、保障措施等全方位提出国家对教育工作的中长期战略部署。作为《纲要》组织实施的一个重大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就是一种高等学校与企业、研究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工程人才的重要探索[4]。它可以有效解决学校人才计划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5]。

本文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依托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交融优势,探索和实践文理交叉、理工渗透、艺工结合的多平动培养卓越人才体系,整合和优化课程资源和教学内容,突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实践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1 人才培养现状

电子信息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和先导,是我国高科技发展的重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当前国际新一轮产业竞争中心和抢占经济科技的制高点,近年来一直保持高速持续发展的态势,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特别是以深圳为龙头的珠三角区域、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区域、以北京为龙头的环渤海区域以及以重庆、西安、成都、武汉、长沙为重点城市的中西部区域的四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产品出口所占比重最高的电子信息产品加工密集地区。但是,我国电子信息类应用人才在其教育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标准体系不完备 目前,电子信息类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标准和体系大多数是参照国内985等著名高校制定的,不太适合一般地方性高校。众所周知,工科卓越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工程实践与实训。但从目前国内高校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的情况来看,对于地方高校,特别是一般性地方高校,如果没有行业背景,就难以与企业建立实实在在的工程实践基地,实现高校和企业的双赢。

课程体系老化 电子信息产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产业,日新月异。在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往往过于强调课程的经典内容,缺乏教学内容更新。由于培养体系设置的局限性,科研成果往往难以转化为教学资源,学科反哺教学成效不显著。

教育教学方式单调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不明显,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体现在科学研究上缺乏创造力、在实践项目上缺乏独立完成能力。应该提倡和鼓励争论,允许怀疑,倡导标新立异,不求答案的唯一性;倡导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更重视培养能力、训练思维,尤其是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创新实践能力不足 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普遍偏低[6]。创新意识需要在对创新氛围及过程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中得到升华,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各种的实际训练,只有通过具有实际价值的创新实践,提炼出具有真实意义的策略、手段和方法,才能在理论指导下灵活运用、创造知识和技术并取得有价值的成果。

知识融合能力较差 新世纪是个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知识的广度,同时需要知识的深度,更需要知识的融合能力。要求培养的人才能够把各门科学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从而在本学科及与之相关的边缘学科有所创新。

2 人才需求趋势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飞速发展,本科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根本性转变。工科人才的培养,由于其专业属性的特点,已经具有科学性、社会性、创造性、复杂性和多专业的特征[7]。工科人才培养,特别是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人才培养方式协同化 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是国家创新系统建设中的基础和核心。高等学校作为创新人才的培养者、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创新文化的孕育者,是协同创新的中坚力量,但必须要有企业的深度介入,否则培养不出真正的协同人才。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积极贡献。”因此,产学研协同培养创新人才,将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纳入国家创新体系中,主动面向和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是时代赋予的重任;以综合性大学优势学科为核心,有效整合科研院所与企业学术研究资源、产品开发经验,构建更加完善的国家创新系统,促进学校、企业、市场和政府的有效互动,营造创新的良好环境是社会的期望。

人才培养目标国际化 随着全球化经济发展,特别是我国在2001年12月11日加入WTO后,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和学历互认迫切性愈显突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保障专业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的必然要求。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除了专业能力和素质外,还有职业道德、组织管理能力、终身学习、交流合作、创新设计等方面的要求,也有数学、自然科学及一定经济管理知识的要求。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自身价值观、人生观逐步完善和成熟的过程。在大学里,学生接触到的人和事都会对其产生一定重要影响。一门精彩的课程,一位尽职尽责的教师,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可能就会直接影响他将来步入社会后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因此,注重人文素质培养,营造“知识、能力、素质”协同培养的环境是世界的要求。

3 人才培养方案

“卓越计划”是教育部贯彻《纲要》精神而率先启动的一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计划,其主要目标是面向未来社会,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8]。为此,结合南通大学地方性综合高校的特点,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一些改革与探索。

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的制定要因地制宜。通过对“长三角”区域电子信息行业需求及其发展状况的调研,确立培养适应科学研究与开发、注重产品设计与制造、兼顾生产运行与维护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工程师的目标。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指南,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坚持文化素质教育理念,依托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交融优势,实践文理交叉、理工渗透、艺工结合的多平动培养卓越人才模式,整合和优化课程资源和教学内容,突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实施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强化专业建设 通过改革创新,将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融为一体,专业建设规划融入学科发展,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课程教学资源,优化课程体系,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科优势平台、人文特色平台、工程训练平台、企业实训平动,形成特色鲜明、适合地方综合性大学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卓越人才培养体系,课内外、校内外共同发力,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高素质电子信息行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的需求。

同时,积极开展专业评估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实行专业评估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融合,解决地方高校短板、弥补地方高校不足。

夯实专业教学 依托综合性大学学科优势,坚持文化素质教育理念,夯实基础教育,凸显实践能力,实现多平动、文理交叉、理工渗透、艺工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理念国际化,将“基础性、实践性、开放性”紧密融合,建立由“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特色课程平台”组成的课程体系,形成“知识、能力、素质”三维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卓越人才培养目标。

实践教学要突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即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工程中的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南通大学建有中央与地方共建的“信息处理与通信系统”实验室、江苏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EDA实验教学中心、南通市电子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与企业共建的现代通信网实验室、EDA实验室、EDA/SOPC实验室、TCAD实验室等12个实验室,江苏林洋电子、江源电气、南通富士通微电子等16个校外实践基地,1个工程训练中心。通过基础实验、课题开发、生产实践等实践环节的训练,有力保障了实验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使得学生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培养了学生应用理论知识、技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改善师资队伍 “卓越计划”实施的一个关键就是形成一支卓越的师资队伍。在师资队伍的构建中,一方面强调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的融合,由学术带头人任教学团队负责人和课程建设负责人;另一方面,在做好“课程评估”和“示范课”工程的基础上,建设专业学科基础课、信号处理、通信原理与系统、半导体器件物理与工艺和集成电路5个教学团队,发挥学术带头人的领头作用和教学团队的辐射作用。通过专业教师将各自的科研方法、体验和成果在相应的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呈现,将科研训练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涵,又促进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同时,有机衔接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充分发挥学校、社会和家庭互动作用,形成人才培养合力。把业界的著名工程师、研发人员、高级管理人员聘请到学校担任兼职教授或顾问,承担相应专业教学任务,把各行各业的前沿发展问题、关键技术问题、影响行业发展的难题等带进学校,使高校学生能近距离地接触技术前沿,拓宽学生的眼界。

4 结语

通过两年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知识、能力、素质”三维一体的卓越人才创新教育改革与实践教学新模式,形成以强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地方综合性大学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标准与体系。学生在参与科研、生产过程中可以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养成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得以最大限度的培养和提高,大力推动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向更高水平迈进。

同时,在实践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生不太适合在流水作业的生产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学生在企业生产实习的时间需要优化;等等。这些问题还有待于探讨。■

参考文献

[1]庄惠龙,杨淑林.从培养模式改革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以集美大学2012年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修订方案为例[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4):55-58.

[2]林健.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保障(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23-39.

[3]林健.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保障(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2):24-40.

[4]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47-55.

[5]彭熙伟,廖晓钟,汪湛清.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需要解决的几个突出问题[J].高教论坛,2012(11):60-62.

[6]张欣韵.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刍议[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1):84-87.

[7]何晓媛,黄珊,丁振源.以就业为导向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2(6):899-904.

[8]袁健,葛友华,倪骁骅.“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初探[J].中国地质教育,2013(1):8-10.

上一篇:差点儿失去的善款 下一篇: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