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

时间:2022-05-04 03:12:07

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

【摘 要】 本文在阐发创新型人才内涵及培养创新人才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陕西工科院校产学研结合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论述了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途径,认为政府要加快建立支持产学结合教育的政策体系和运行机制;企业要树立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意识,敢于进行技术创新投资;高校要逐步实现产学结合的市场化运作。

【关键词】 陕西工科院校;产学研结合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

一、创新型人才的内涵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具有广博的知识基础和较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够在更高、更新的层面上认知事物,观察事物,分析事物,从而产生新的灵感,拥有创新的思维;第二, 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科学的方法指导自己的创新活动;第三, 具有求实的科学精神,能够探索客观规律,分析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具有一丝不苟、脚踏实地的求实精神,能够不畏困难,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第四,具有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能够勤奋地学习前人,吸其精华、去其糟粕,有所发现、有所创新。[1]

所谓创新,是一个探索未知领域和对已知领域进行破旧立新的过程,充满各种阻力和风险,可能遇到重重的困难、挫折甚至失败。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要获得每一点进步都相当困难。因此,创新型人才每前进一步都需要非凡的胆识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为了既定的目标必须始终不懈地进行奋斗,锲而不舍,遭到阻挠和诽谤不气馁,遇到挫折和挫败不退却,甚至牺牲个人利益也在所不惜。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创新意志,才能不断战胜创新活动中的种种困难,最终实现理想的创新效果。

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性

创新型人才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高速发展需求的结果。[2]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给企业生产者和管理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它要求人们必须具备大工程的概念和系统性的工程组织协调能力及工程技术应用能力。而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家创新体系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保障,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创新型人才正以前所未有的时代需求承载着推进国家自主创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然而,目前我国创新型人才的现状却不容乐观。2010 年10月16日在《求是》杂志上有一篇文章明确指出,创新型人才匮乏制约中国国际竞争力。其中谈到,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4200万人,但高层次创新人才仅1万人左右,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中国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26%;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万分之三,具有自主品牌出口不到1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90%来自外资企业。可见,我国正处于一个创新型人才极度匮乏的时期,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也将因此受到严重制约。

三、陕西工科院校产学研结合教育问题分析

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高等学校尤其是工科院校必须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其核心问题就是要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力结合,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实践证明,产学研结合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科技创新和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方式。我国的产学研结合教育,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取得了明显成就,形成了一些有专业和地方特色的模式,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从高校大省——陕西特别是陕西工科院校的产学研结合教育可窥见一斑。

综合陕西工科院校产学研结合的模式,比如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等,有如下种类:高校与企业共建实验室,依托高校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高校组建国家技术转移中心,高校企业联合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大学科技园,组建工业技术研究院,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与企业联合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定向、订单式培养等等。总之,陕西众多工科院校在产学研结合教育中都做出了积极探索,对国家、地方经济、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从其产学研结合的现状分析,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1、从政府方面看:如今政府还没有找到促进产学结合的有效机制。在我国实现“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后,高等学校就失去了与行业内许多大型企业的直接行政联系,因此,今天的产学结合教育,如果离开政府的有效参与是难以深入下去的。

2、从企业方面看:第一,很多企业仍为粗放型生产,没有使用大学生的迫切性;第二,许多企业和工厂担心接受学生实习会影响产品质量、损坏设备,一般都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第三,合作层次偏低。比如,国有大型企业及其科研机构参与的较多,而中小型企业及民营企业、私立企业、乡镇企业参与的较少;中长期的、稳定的、综合性课题较少,临时的、单项的为解决某些具体项目的合作较多。

3、从学校方面看:第一,很多学校在产学结合教育中偏重经济效益,人才培养则相对成了“附属产品”,甚至忽视对人才的培养;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学校专业设置与实际所需人才间出现错位,结果一边是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边却是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第三,高校的现行体制还难以与企业达成加强产学结合办学的“默契”,比如,学生受学年制限制校外实践时间相对集中,无法适应企业的生产需求等;第四,学校之间、学校内部各院系之间产学结合教育发展还很不平衡,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如何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处理好教学、科研、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等,还有待进一步探索;第五,经费欠缺是制约高校产学结合教育发展的“瓶颈”。

四、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途径探索

近年来,我国所有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促进高校尤其是工科院校的产学研结合教育,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1、作为政府,要加快建立支持产学结合教育的政策体系和运行机制

国家和各省主管教育、科技和产业的部门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与产学结合教育相适应的领导体制、管理制度、考核评价体系、保障机制与利益驱动机制。比如,加大对高校产学结合教育专项经费的投入,对接纳大学生实习的企业减免税收等,以形成有利于产学结合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泄密责任追查制度、大学生实习期间人身保护制度和用人单位诚信制度,补充完善《劳动法》等,以避免大学生实习可能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和保护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合法权益,规范大学生实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劳动纠纷问题,使校企双方都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真正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3]

2、作为企业,要树立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意识,要敢于进行技术创新投资

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一直比较薄弱,如全国大中型企业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仅占1/4,大中型企业研究开发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71%[4]。由于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和技术依赖进口,因此只能靠廉价劳动力赚取极少的加工费用,劳动生产率很低。而高校近几年来的科研成果却层出不穷。因此,企业要在产学结合教育中研究市场、培育市场、拓展市场,为高等学校提供市场最新信息,以获得最佳的合作效益,从而在与大学的互动中,建立起技术转移的流畅渠道。

3、作为高等学校,逐步实现产学结合的市场化运作

首先,要主动服务,克服脱离实际的封闭式办学模式,逐步实现产学结合的市场化运作。学校要加强与地方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和地方政府的交流,特别是要使企业相信,学校不仅能够帮助他们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而且也很愿意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要紧紧围绕地方、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召开“厂校共商专业人才培养座谈会”、走访用人单位、毕业生质量调查等形式,主动拓宽、改造传统专业,积极培育新专业,以最大化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从而使学生在企业实践时就能发挥技术特长,而不仅仅把企业当作学习的场所。其次,产学结合的各项活动要以学生为主角,要加强对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要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导向。要让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及企业极需解决的项目,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参与项目的设计、方案的实施和产品的试制,项目完成后要进行总结,在总结中继续深入学习过去课本中没有但在项目实践中必需的知识[5];要把学生的应用能力作为评价产学结合成果的主要标准,比如学生的参与度,生产单位对学生工作的评价,生产单位要求学生在本单位就业的比例等都可成为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评价标准[6]。最后,各个学校在产学结合教育中,要根据自身的特长和需求,寻找与本校层次和类型定位相适合的模式,而且不同的专业、大学生在校学习的不同阶段,产学结合教育也应有不同的结合点。

【参考文献】

[1] 李大胜,艳,库夭梅.产学研合作办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教探索,2007(5)60-62.

[2] 张宝昌,孙志,张彪.浅谈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0(5).

[3] 唐小恒.产学研结合培养适用人才[J].理论研究,2010(5)38-39.

[4] 陈至立.在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上的讲话[N].科技日报,2005-8-23.

[5] 周燕,高印寒,金魏,孟繁玉.产学研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5)5-7.

[6] 陈解放.从产学研结合的类型和特征看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定位取向[J].中国高教研究,2004(8)55-56.

【作者简介】

侯秋月(1977-)女,陕西南郑人,硕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思政院讲师.

上一篇:关于旬阳文化建设的调研 下一篇:高职英语分层教学实践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