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按摩配合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血管性头痛30例疗效观察

时间:2022-09-11 12:43:51

穴位按摩配合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血管性头痛30例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穴位按摩配合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血管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血管性头痛的患者采用穴位按摩配合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结果:显效12例(40.0%),有效14例(46.67%),无效4例(13.33%),总有效率为93.33%。结论:穴位按摩配合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血管性头痛疗效显著。

关键词:穴位按摩 川芎茶调散加减 血管性头痛

中图分类号 R24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1879(2010)10-0029-02

血管性头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单侧或双侧头痛,伴恶心、呕吐及焦躁不安。本病病程长,常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常常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治疗方法较多,疗效不尽满意。笔者自2008年12月~2010年1月采用穴位按摩配合中药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血管性头痛3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观察病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共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37-68岁;均行头颅CT检查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且排除高血压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眼科疾病及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头痛。

1.2诊断标准。参照国际头痛分类和诊断标准。

2 治疗方法

2.1穴位按摩。以百会、太阳、肩井、合谷、足三里为主穴。受风引起者,配风池穴;由经期引起者,配三阴交、血海穴;由精神紧张引起者,配太冲。采用揉、按、点、摩手法,以先轻后重再轻,即轻重轻顺序施术于上述穴位,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每穴操作5~8min。每日1次,1个月为1个疗程。

2.2选用川芎茶调散加减。基本方:川芎12g,荆芥12g,白芷12g,防风lOg,羌活10g,细辛3g,薄荷6g,甘草6g,青茶6g。加减:如伴有干呕、吐涎末,四肢冷甚者,加吴茱萸6g,半夏6g,生姜10g,大枣4枚;如心烦、失眠、烦躁者,加用天麻12g,石决明15g,山栀子10g,茯神9g。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1个月1个疗程,1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显效:头痛发作次数减少>70%以上,疼痛虽发作,但能忍受,并能坚持正常工作与学习;有效:头痛发作次数减少30%~70%,疼痛发作时,较治疗前程度有所减轻;无效:治疗后头痛无好转。

3.2治疗结果。显效12例,占40.0%;有效14例,占46.7%;无效4例,占13.33%;总有效率93.33%。

4 典型病例

患者,王某,男,48岁,农民,既往体健,以反复头痛3年为主诉。患者每于天气变化,情绪紧张时出现双侧血管搏动性疼痛,剧烈时伴眩晕、出汗、恶心呕吐、心悸等。曾间断口服氟桂利嗪胶囊、甲磺酸培他司汀片,服药后暂能缓解,然病程日久,自感服药后效不如前,并呈现发病日趋严重,症状较前持续时间长,疼痛感加剧,频率增高。西医诊断:血管性头痛。中医诊断:头痛。采用上述疗法治疗10次后头痛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

5 体会

血管性头痛是一种常见病,病因至今未明,现代医学认为,血管性头痛是指头部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及大脑皮层功能失调,或某些体液物质暂时性改变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以一侧或双侧颞部阵发性搏动性跳痛、胀痛或钻痛为特点,可伴有视幻觉、畏光、偏盲、恶心、呕吐等血管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病机主要是头部气血不通,“不通则痛”;头部经络为诸阳经交会之处,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都上会于此。百会穴为“诸阳之会”,肩井穴为手足少阳、阳维之会,手法刺激二穴可贯通全身气血,辅以太阳、合谷、足三里,疗效更佳,局部取穴和循经取穴相结合,可增强行气活血,缓急止痛之功。川芎茶调散来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中川芎善于祛风活血而止头痛,为君药,川芎为血中之气药,能上行头目,为治“诸经头痛之要药”,长于治少阳、厥阴经头痛;白芷善治阳明经头痛;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细辛长于治疗少阴经头痛;薄荷、荆芥轻而上行,善能疏风止痛,防风辛散上部风邪,此方以川芎为主药而制成散剂,用茶清调服,既能清利头目,又制约风药过于温燥与升散。穴位按摩与中药内服并用,相互协同,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随访半年有2例复发,再用上述疗法治疗仍然有效。

上一篇:微量注射泵持续加温湿化在气管切开病人气道中... 下一篇:脑瘫按摩七字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