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德育工作创新

时间:2022-09-11 11:29:55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德育工作创新

摘要:在职业教育中,德育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发挥着保驾护航的作用。但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今天,德育也受到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的冲击,德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德育工作应与时俱进,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德育内容,改革德育手段,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德育工作创新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急需高素质劳动者,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在职业教育中,德育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发挥着保驾护航的作用。但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今天,德育也受到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的冲击,德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德育工作也应与时俱进,充分发挥育人的功能,使其适应并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一、职业教育中的德育现状

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但在现实生活中,工业化背景下批量培养有专业技能劳动者的教育实践与促进人的素质全面提高之间的统一是有一定难度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催生着对各种技能培养的旺盛需求,这种需求的不断增长导致功利主义滋生。职业教育成了学生实现自身利益和愿望的跳板,学习技术是为了将来好就业,过分地强调了市场需求的导向,而忽视了道德的价值。尤其是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一些基本的道德判断变得模糊起来,主流价值观被遮蔽和扭曲,基本的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被颠倒,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在学生中有很大的市场。一些学生信仰迷茫,缺乏理想,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淡薄,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团结协作观念差。近来,笔者通过对三所职业技术学校2772人的调查显示,在对人生的看法上,不少人片面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只有23%的学生认为“为社会做贡献最有意义”;纪律观念淡薄,80%的学生有过上课迟到的记录,58%的学生有旷课的记录,6%的学生经常旷课;诚信本是做人之道,但调查显示,65%的学生有过考试作弊记录,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并不以此为耻,甚至还对此津津乐道;在社会公德方面,虽然对当今的不正之风感到不满意,但自己却不愿意付诸行动去改变这种状况。有50%的学生表示在同学遭遇校园暴力时不会见义勇为,36%的学生会将捡到的财物占为己有,35%的学生对购物时多找的钱不会退还;在找工作时,只想多要报酬,却不愿多付出。思想政治课是德育实践的重要环节,但是46%的学生表示不喜欢上思想政治课。职业教育中的德育状况是不容乐观的,德育的失效性需要我们重新对德育进行反省。传统的道德教育已经跟不上或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急剧转型和变化,德育的发展迫切需要调整与改革。

二、德育工作失效性的主要原因

第一、 德育内容远离生活。传统的德育内容过分强调学生的义务,忽视了学生的权利。只要求学生履行义务,而忽视了学生正当权利的行使。这就使得德育高高在上,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让人望而生畏,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权利意识越来越强,一味强调义务的德育是很难适应时展要求的,德育内容应该是权利与义务兼顾。在调查中,当问及学生不喜欢思想政治课的原因时,65%的同学表示对内容不感兴趣,20%表示听不懂,由此不难看出德育与实际生活相脱节,德育缺乏实效性是必然的。

第二、 德育手段形式单一。道德的本性在于实践,德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道德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做到知行统一。但是传统的德育手段单一,只是注重道德知识的传授,而这种灌输的形式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告诫和冰冷的理性结论上,忽视了学生的道德体验,很难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难以激发起道德学习的兴趣。

第三、 德育对象自身的原因。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职业学校的地位不断提升,学生素质也越来越高。但由于旧的带有偏见的求学观、择业观和成才观而导致的对职业教育的轻视,导致一些家长和学生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并不是根据学生个性的需求而是取决于考试成绩的多少,学生由于无法升入高中或大学而无奈地选择了职业教育。因此,在内心深处充满了失落感、挫折感和自卑感,甚至还有一定的消极抵触情绪,增加了德育工作的难度。

第四、不良风气的影响。在德育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到,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掌握不难,而将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实践是比较困难的,原因在于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非主流价值观念的渗透、校园内不正之风的侵蚀,这些不良风气的冲击使学生对德育内容产生怀疑,从而缺乏道德实践的动力。

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德育创新

第一、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德育内容。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己任,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高素质的首要要求。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其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保证学生具有广博的人文知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技能,从而满足社会的需求,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实践证明,个人的道德品质与社会需要是平行不悖的,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事业成功的基石,是实现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必不可少的条件。事实上,我们国家的职工队伍跟国外的差距并不仅仅在于技术技能上,更重要的是职业态度上的差距,缺乏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从基本品德、基本价值观抓起,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尤为重要。

人格主要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做人之道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先做人后做事。古人对道德修养非常重视,将修身同齐家治国平天下结合起来,并将其作为后者的基础。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人格在职业中的具体体现。在职业道德规范中,“敬业”和“诚信”是其主要内容。它们是维系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必不可少的道德准则,也是从业者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起点。

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从基本品德、基本价值观着手,从日常的点滴行为着手,将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八荣八耻”折射的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包涵了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它遵循了道德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从低级到高级、由浅入深、由己推人、由近及远,具有更强的现实可行性。它充分体现了传统道德的时代要求,凸显出中国特色的德育内容。在德育中,应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德育内容,以“八荣八耻”为主线,贯穿在人格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中,教育学生知荣辱,辨是非,坚定道德信念,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

第二、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关怀。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相对与普通高校学生而言敏感而自卑,更渴望得到尊重和关爱。如果教师忽略了学生的这些内在的心理渴求,违背了人性的规律和教育的规律去施教,其结果可想而知是失败的。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不应该用传统的统一的标准去要求他们、看待他们,而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欣赏自己,充分发掘自身的潜力。我们经常会听到职业学校的教师在抱怨学生难教,但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审视自身,是否会发现自身的不足呢?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去感受,去关爱,去尊重,去等待,就会接纳我们的学生,也才会得到学生的信任,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从情感上接受认可教师,实施德育自然是水到渠成。

第三、注重学生的道德体验。在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尤其是网络时代下,简单的灌输已失去了现实的可能,缺乏活力的、空洞死板的大道理是不受学生欢迎的。要使德育真正入耳入脑入心,必须改变单一的教学手段。

活动是学生道德形成的根本途径。真实的道德学习发生在一定的情境中,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中。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认识道德规范并深化对它们的认识,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完成对自身德行的认识发展和完善,使其真正在心中生根、发芽。因此,除了传统的培养认知能力外,通过活动和实践引导学生的道德体验是很重要的德育手段。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班级网页、校园网德育平台、聊天室、在线交谈等开放式的德育空间,辅助德育课教学和德育实践活动,使学校德育工作同步进入网络时代,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唐凯麟、蒋乃平:《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

[2]朱小蔓、其东:《面对挑战:学校道德教育的调整与革新》,《教育研究》2005.3。

[3]吴小鸥:《社会转型期道德学习的难为与有为》,

《教育科学研究》2005.3。

[4]田建国:《树立新的德育理念》,《中国高等教育》

2005.6。

[5]施全根、侯肖林:《知耻而后勇》,《上海支部生活》2006.5。

王健:河北省张家口教育学院法政系高级讲师。

翟玉荣:河北省张家口教育学院法政系讲师。

上一篇:直译意译与形似神似 下一篇:路遥与鲁迅比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