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位角度的重庆市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创新研究

时间:2022-09-11 11:08:14

基于区位角度的重庆市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创新研究

[摘 要] 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城市居民追求宁静生活,远离喧嚣的最佳方式,并为改善乡村地区落后面貌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重庆具有“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的特殊环境,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旅游地域广阔,区位条件差异较大,因此固定运用一个或几个开发模式的做法是欠妥的。按照区位不同,重庆市可划分为主城、近郊地区和远郊地区三大区位,不同区域由于区位不同导致经济、市场认知、客源市场都有所不同,因此可以根据不同区位在原有基础上提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创新。

[关键词] 区位; 重庆市; 乡村旅游; 开发模式; 创新; 景区带动型

1 重庆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概述

相对于国内发展较早的其他省市相比,重庆市的乡村旅游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具有区别意识的乡村旅游自2000年才开始自主发展[1],即农业旅游,而且基本上是以农业产业为主的乡村旅游。重庆市的乡村旅游是随着近几年的发展才逐渐形成了规模。2006年,重庆市共有旅游农业景点5315个,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总人数达1676万人次,占全市国内旅游接待人次数的24.69%,实现直接旅游总收入9.3亿元,从业人员3.5万人[2]。到2008年底,全市共有乡村旅游景区(点)数2470个,直接吸纳农民就业人数5.3万人,间接提供劳动就业岗位12万人。[1] 重庆市的乡村旅游随着发展规模越来越大,产品类型也越来越丰富,并逐渐出现了一些固有的产品类型,例如:农家乐型产品、高科技农业园型产品、农园观光型产品、农村民俗文化型、渔业生态养殖型。与此同时,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集中在产品文化内涵低、市场形象不突出、产品经济效益不显著、乡村旅游各模式发展不平衡等。

由此可见,选择适宜于自身区位条件的旅游开发模式发展旅游,乡村旅游才能够实现和谐健康发展。重庆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动大农村”,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村地域广,不同区域由于区位不同导致经济、市场认知、客源市场都有所不同,过去那种把一个或几个开发模式固定地运用在重庆这个大区域就“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做法是欠妥的。因此可以根据区位不同,把重庆市划分为主城、近郊地区和远郊地区三大区位,提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创新。

2 基于区位角度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2.1 适合主城的模式――城市依托型模式为主,其它模式并存

在不同历史阶段,城区范围随着交通的便利也在发生变化。过去,重庆的主城区是核心六区,即渝中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九龙坡、大渡口区。随着交通的畅通、市民的意识形态和各个区域基础建设的完善,主城区范围大大扩展了。目前,主城区共有九区,即除了以上六区以外,加上北碚区、渝北区和巴南区。

2.1.1 适合主城的城市依托型模式

主城区经济条件发达,地理位置居中,交通便捷,市民长期生活在繁忙的工作环境和嘈杂的生活环境中,渴望暂时逃避较大的压力,又不想车马颠簸,因此,市民需要就近选择一个地方休闲放松,回归田园,回归自然,这个地方就是“飞地”。 飞地是一种人文地理概念,原意是指在某个国家境内有一块属于他国的领土[3],本文中的“飞地”是指重庆主城境内存在的一块乡村地域。重庆主城区的乡村旅游很多都是在“飞地”上发展起来的,比如南岸区南山片区、渝北区铁山坪片区、北碚区静观镇。这种在城市中或者周边的乡村地区,凭借区位优势和丰富的乡村性景观而开发的乡村旅游模式就是城市依托型模式。

城市依托型模式的主要目标市场是城市居民,尤其是各地区的主城区居民。其主要表现形式,就全国而言,是“农家乐”和“渔家乐”,比如东北三省和广东省等;就重庆而言,典型代表是“农家乐”。农家乐具有区别于都市喧嚣的相对宁静、归回田园的放松等特点,其客源市场相对固定,容易形成忠实顾客,而且没有明显的季节性。重庆主城区的许多农家乐由于地处主城区,交通便捷,收费合理从而吸引了大量主城游客。比如南岸区“飞地”――南山片区的农家乐,数目已达265家,最大餐饮接待量为60000人/天,最大住宿接待量为19000人/天,可同时接待19000人的会议(数据来源于《南岸区乡村旅游概况》,内部资料)。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扩大规模,尝试着开发乡村休闲度假旅游,提供中档和中高档的餐饮、住宿、康乐、商务等服务,并提供一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休闲旅游产品。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规模大小和产品种类,都必须保持乡村旅游的“农”味,让游客真正体验到“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享农家乐”。

2.1.2 适合主城的其它模式

当然,城市依托型模式开发出来的乡村旅游产品并不是主城区居民唯一的选择。游客除了回归田园、放松身心的需求外,还会有其它的需求。当某一些乡村旅游产品无法满足游客的多层次需求时,就可以通过其他开发模式在乡村旅游中的运用来满足。比如,游客想要通过短暂的旅游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接触新鲜事物,尤其是对自己平时接触不到的农业知识非常感兴趣,那么,可以运用高科技农业园模式;游客想要放松休闲同时顺便游览名胜景区,那么,可以运用景区带动型模式;游客想要让自己的孩子进行勤劳体验,那么,可以运用农村体验型模式,等等。

2.2 近郊地区――高科技农业园模式和景区带动型模式

本文所指的近郊主要是重庆中心市区周边适合一日游范围的区域。随着重庆交通的便捷和自驾游的火爆,几乎所有的地区都可以成为一日游的区域,但考虑到自驾游毕竟是少数人的出游方式,因此还是以重庆市传统近郊区、郊县为主,它们分别是:万盛、双桥、涪陵、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铜梁、大足、荣昌、璧山。

2.2.1 适合近郊地区的高科技农业园模式

近郊地区近邻主城区,经济环境较好,旅游的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农业发展基础好,交通比较便捷,其中不少地区都处于成渝要道上。客源市场主要是主城区居民和近邻的部分四川地区。近郊地区不像主城的“飞地”那样交通便捷,距四川地区也尚有一定距离,单单依靠观光、休闲、放松等特色是吸引不了游客的。考虑到近郊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好,已形成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农业基础,可以利用现有的高科技的知识和有别于其它产业的农业设施设备来吸引那些文化水平较高、旅游需求较广、求知欲望较强的游客,因此可以在近郊地区运用高科技农业园模式。

2.2.2 适合近郊地区的景区带动型模式

景区带动型模式主要是指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把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剥离出来,吸纳周边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从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形成旅游景区和社区经济的互动发展。[4]重庆自古人杰地灵,风景名胜区众多,其中AAAA级旅游景区21个,AAA级旅游景区9个,AA级旅游景区19个、A级旅游景区4个。它们带动着重庆市乡村旅游的开发,如南山植物园带动下形成的南岸南山片区、长寿湖带动下形成的长寿湖片区、南川金佛山带动下形成的金佛山片区、武隆仙女山带动下形成的仙女山片区等。其中不少景区都分布在近郊地区,这些景区在重庆、近邻四川地区乃至全国都用一定的市场认知度,因此可以运用景区带动型的模式来开发近郊地区的乡村旅游。

值得一提的是,近郊地区距离主城区不远,在乡村旅游特色方面可能和主城区有所重合,比如两个区位都各自拥有不少高科技农业园和风景名胜区,这使得彼此会成为竞争对手,游客在选择出游时也会多方比较。只要把握自己的乡村特色,做好乡村旅游服务,才能促使彼此不断发展,良性竞争。千万不要采取一些低级的促销手段,如互相诋毁、不断降价,否则只能是恶性循环。

2.3 远郊地区――景区带动型模式和民俗文化风情为依托的模式

本文所指的远郊是除开主城、近郊的其他郊区、郊县,它们分别是:武隆、彭水、黔江、酉阳、秀山、丰都、垫江、忠县、开县、梁平、万州、云阳、奉节、巫山、巫溪、城口。

2.3.1 适合远郊地区的景区带动型模式

远郊地区距离重庆主城区较远,总体来说经济欠发达,交通相对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也不利于农业规模化和现代化发展,但是该区位中已有部分核心城市逐渐形成,比如万州、涪陵,这些核心城市中的城镇人口多,经济相对发达,因此可以把核心城市的居民作为远郊地区乡村旅游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客源市场。另外,云阳、奉节、巫山、巫溪等均属于长江三峡风景带,因此可以把三峡游客作为另一个重要的客源市场。远郊地区的风景名胜区也不少,如武隆仙女山、芙蓉洞、黔江小南海、巫山小三峡等都有一定的市场认知度,因此可以利用这些景区来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2.3.2 适合远郊地区的民俗文化风情为依托的模式

上文已经提到,目前重庆市乡村旅游现存问题之一就是产品档次不高,文化内涵不丰富,缺乏文化体验。文化是旅游产业的主要构成部分,是旅游创造经济价值的核心[5]。远郊地区的少数民俗较多,民俗风情丰富多彩,这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可以依托独特的民俗文化风情来开发乡村旅游。在该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必须要做好促销,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进行:

(1)在促销中展示文化景观。在促销中除了展示天然的乡村风光外,还应注意对旅游地的人文景观,特别是民风民性等的有意塑造。如,当地少数民族的平时生活作息本身就是一副生动的画面,也是久居城市生活的市民与自然融合的一个重要平台。同时还可将本地的民风画面以舞蹈、音乐、话剧、川剧的地方化方式,有形地呈现给旅游者足够的文化信息,并组织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队,赴其主要客源的所在地展演、巡游,并举办旅游推介活动。

(2)开发文化体验型旅游产品。可以效仿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的乡村旅游开发,利用远郊地区少数民族的节日和嫁娶等特殊日子作为吸引元素,引导客源市场的游客前来观看,甚至参与其中,成为吸引元素的一部分。

3 乡村旅游开发和创新的保障体系

本文只是从区位角度分析了重庆市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上的创新,这些创新都必须依靠一定的保障体系才能得以实施下去,这些保障包括以下几方面:

3.1 制定支持政策,并使之有效

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针对重庆市的乡村旅游,首先要把国家和政府制定相关土地政策用好用活,把全市乡村旅游用地纳入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然后,各级政府应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建设的资金投入,尤其是重点和知名的乡村旅游资源;其次,要扩宽乡村旅游的融资渠道,放宽融资条件,除了常规的融资途径以外,还可鼓励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固定资产等方式进行融资;最后,要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推进乡村旅游的有序发展。

3.2 建立合理的管理体制

全市各级政府应统一思想,响应建设和谐重庆的号召,积极组织乡村旅游的管理体制。具体而言,应建立乡村旅游的管理组织,并切实加强与相关旅游协会的合作,使全市的乡村旅游能协调发展。

3.3 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乡村旅游必须依托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在保护中开发,并保证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综合考虑重庆市不同区域乡村旅游发展的不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环境管理;其次,要吸取其他地区的经验和教训,做好排水和垃圾处理的基础建设,以防后患。

3.4 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

水、电、气、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是开发乡村旅游的关键环节,也是保障乡村旅游发展的平台。在开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应加强公路、桥梁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另外还应注重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尽快完善各个地区尤其是远郊部分偏远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3.5 加强人才建设

加强乡村旅游的人才建设,应从提高乡村旅游也从业人员的素质和加快相关高级人才的建设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应借助高校的力量,有计划地培养乡村旅游高级人才,或在现有的旅游人才中发掘和栽培;另一方面,还可以将人才建设纳入全市发展乡村旅游的重点工作中,邀请知名专家当顾问,为重庆市的乡村旅游发展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吴红霞.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商场现代化,2008(10).

[2]赵瑞,姜辽等.大空间思维观下重庆乡村旅游发展实证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5):17-18.

[3]百度百科.飞地.http:///view/81723.htm?fr=ala0_1_1.

[4]冯淑华,沙润.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测评模型[J].地理研究,2007(5).

[5]崔延南.旅游文化新视野[M].中国旅游出版社.

上一篇: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灌溉系统对煤矿区花卉景观设... 下一篇:矿区开采对周边建筑环境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