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扼杀孩子的想象力等

时间:2022-09-11 10:20:08

据报载,在全球21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中国的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

莫非中国孩子天生就没有想象力?恐怕不是!“雪化了是春天”虽然不是标准答案,但多么富有想象力和诗意啊!一个四岁的孩子画了一个黑色的太阳,天真地说“希望能把我奶奶的头发晒黑”,听起来是多么温暖啊!然而,老师和家长们却用标准答案和思维定势,将孩子的想象力扼杀在了摇篮之中。

有人说现在的中国孩子很幸福,“独二代”们从小就拥有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教育硬件。也有人说现在的孩子们很辛苦,出生没多久就参加各种早教班,稍大一点又在家长的陪伴下穿梭于各种兴趣班之间,等到上学之后各种课外班就更多了。不知道多少家长津津乐道于自己的“神童”两岁能认识上千字,三岁背唐诗三百首,四岁绘画得奖,五岁钢琴考级……唯独不重视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更有甚者,对于孩子的想象力苗头大加嘲笑、无情制止,甚至扣上“胡思乱想”“白日做梦”的帽子。

家长、老师、各种教育机构打着“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旗号,过早地给孩子灌输超越年龄和发展水平的现成知识,却让孩子失去了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兴趣。须知,想象力同观察力、记忆力等共同奠定了人生的发展基石,不要让想象力成为孩子人生木桶上那块最短的木板!

上世纪90年代,一位美国妈妈状告幼儿园,说幼儿园教会3岁的女儿认识26个字母后,孩子再也不能将字母。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幼儿园应当对这种扼杀孩子想象力的后果负责。官司打赢之后,内华达州修改了《公民教育保护法》。

眼下在中国,我们或许不必非要通过立法来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只须老师家长手下留情,给孩子们的想象力留以发展的空间,不拘一格育人才,不再秉持“小树得砍,孩子得管”的观点。解开束缚在盆景上的铁丝,让植物自由地生长吧!

孩子也是我们的老师

朱建新

教育孩子不应该只满足于书本,有机会一定得带孩子出去转转,从生活中寻找知识。

去年国庆长假前,孙子指着我在他笔记本上题的那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试探我有什么计划。孙子长大了,我也一直想去圆我那在天安门广场聆听国歌的梦想,听说现在那里还有个世界公园,我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京城之旅。我们暂时没有机会去世界各地,完全可以通过这个微缩的世界公园了解各国风情。

到了那里,我们一起漫步在公园里,一会儿惊呼埃菲尔铁塔,一会儿赞叹自由女神像,似乎这里展现的各国建筑都是我们似曾相识的。突然,一匹“孤单”的木马展现在眼前,我绞尽脑汁却想不出与这匹马相关的知识,没想到孙子却轻声道出了“特洛伊木马”。我真诚地表示我的不解,让他把这匹马的典故讲给我听。孙子这时显得非常自信,为我讲起了他从书本上读来的传说故事。他讲解故事的时候,语句不是那么流畅,技巧也不够老练,但描述得还算绘声绘色,把我的思绪带进了古希腊文明的世界,不由得赞叹古人的聪明才智。

我们特意在这匹木马前留影,留下了在这匹马前的畅想和记忆。这件事对我来讲,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的是坦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孩子给我讲的不仅仅是一个古代战争的故事,更多的意味着我在这一个知识点上输给了孩子,让我明白:有些时候,也许孩子比我懂得更多。

朋友听了我的这个故事后,在夸奖我孙子知识面宽的同时,也给了我一个善意的提醒:作为大人,应该保持在孩子面前的尊严和博学,否则会在孩子心目中失去威信。然而,我却不赞同。

这次旅游回来,孙子的表现令我非常欣喜,也让我的朋友打消了顾虑。孙子给自己订了个阅读计划,特别喜欢翻读小书柜的书籍,还常在书上记下他的思考,并把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拿来和我探讨,交流的时候总能提出独到的见解,自信得让你不相信他才是一名小学生。

很多时候,大人总喜欢在孩子面前显摆教育者的角色,却忽视了一句“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能真正的与孩子平等对话。

上一篇:“婚外情”也是老年夫妻婚姻杀手等 下一篇:邻里相亲提升生活幸福指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