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信仰研究综述

时间:2022-09-11 10:09:25

大学生道德信仰研究综述

摘 要 文章以CNKI为研究对象,对我国学者在2004-2013年间关于大学生道德信仰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和评述,近十年来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大学生道德信仰的现状调查、问题阐述、成因分析、教育探讨等理论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因素,研究广度、深度以及方法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 大学生 道德信仰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转型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公共道德问题不断暴露,使得道德信仰问题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深入探讨。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大学生的道德信仰问题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近十年我国大学生道德信研究的回顾和梳理,归纳总结已有的经验和不足,为开展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研究提供基础,以便更好地指导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实践。

1 2004-2013年大学生道德信仰研究的文献回顾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来对我国大学生道德信仰的研究文献进行回顾,以2004-2013年中国期刊网(CNKI)学术文献数据库为调查对象,进行论文收集(包括博硕论文)。同时,以主题词组合来进行搜索。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等文献库用主题词“大学生+道德信仰”、“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 “大学生+道德信仰问题”、“大学生+道德信仰现状(状况)”、“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等分别进行标准检索,获得的检索结果如表1所示。

从学术文献的发表时间和发表数量来看(见表2),近十年来与本研究相关的论文共有190篇,平均每年19篇。从发表的数量来看,说明学术界关于大学生道德信仰问题的研究一直未停止,且始终是研究热点之一。从每年发表的期刊文献数量来看,自2004年起,基本呈现出递增趋势,且大致在2011年和2012年达到顶峰。

从文献的篇名来看,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大学生道德信仰现状、问题及影响因素;探讨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困境等问题;探讨大学生道德信仰培养的教育方法、实践路径。

从文献的作者来看,作者的专业背景、工作性质比较分散,相对集中研究该主题的主要是人文社科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及从事哲学或思政研究的学者教师,对大学生道德信仰研究较多的作者有吴云(阜阳师范学院)、 魏雷东(河南师范大学)、张希梅(赤峰学院)、熊英(武汉工业学院)、王建民(天津师范大学)、王强(云南大学)、徐志勇(天津师范大学)、 崔秋灏(广东警官学院)、田磊(太原科技大学)、罗艳妮(广西民族大学)、武敬杰(吉林化工学院)、李卫(吉林大学)、汪德平(武汉工业学院)王良青(天津职业大学)、贾丽民(哈尔滨理工大学)等。

从期刊文献发表时所依靠的项目、课题资助情况来看,关于大学生道德信仰方面的研究课题资助数量数量不多,但致力于该领域研究的项目、课题承担人或主持人均具有较为丰富的专业研究经验(见表3)。

2 2004-2013年大学生道德信仰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通过对上述所收集文献的阅读和分析,发现近十年来我国大学生道德信仰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大学生道德信仰现状调查

2004-2013年大学生道德信仰的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迁,大学生对道德信仰的态度总体上是积极的、正面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消极的、负面的情形。

张希梅(2009)通过调查分析,认为可以把大学生的道德信仰状况概括为:对道德信仰持认同态度,但仍存在道德信仰缺失现象。汪玉娣(2011)通过问卷调查认为大学生的道德信仰状况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道德信仰缺失的现象;同时指出对大学生道德信仰状况有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如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教育因素等。徐志勇等(2011)调查统计后发现,多元文化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信仰状况可以概括为:大学生基本上认为应该有自己的道德信仰,但很多学生存在着道德信仰多元化、道德情感冷漠化、道德意志薄弱化的现象。彭国胜(2011)对贵州省6 所高校490 名大学生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现实道德信仰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追求自我实现的“个体化”特征,集体主义道德信仰已相对式微。

2.2 大学生道德信仰问题研究

历年来的学者研究表明,大学生道德信仰缺失的客观原因,是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全球化加剧,国内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社会问题呈现出复杂性、多元性。而其根源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价值出现一定的扭曲、负偏离。武敬杰(2011)认为,社会风气的熏染、市场经济的效应、政治发展的影响、多种文化的融合、大众传媒的导向等社会因素对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影响较为突出。贾丽民(2012)认为,大学生道德信仰问题主要表现在道德信仰核心价值缺失、道德规范失位、道德实践无力等方面,其根本原因是功利主义在大学生中泛滥。

2.3 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

关于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的研究,历年的学者们不仅逐渐重视大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强调人文关怀以和教学相长,而且试图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创新大学生信仰教育方式途径。

魏雷东(2012)认为,道德信仰教育不能停留在“术”(知识) 的层面, 而要在“道” (信仰) 的高度去认识和把握。同时,认为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应注重人文关怀和精神塑造、回归生活世界, 以人和生命为双重坐标的新人本主义思想为指导,引导大学生敬畏道德信仰并努力完善自我。贾丽民(2012)认为,面对大学生道德信仰问题应立足于自身的文化本位,挖掘儒家传统伦理观所具有的丰富道德内涵,探索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的方案,将是合理而适当的路径。杨琪源(2013)认为,在当今价值多元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现实性、自主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增强,高校德育客观上需要坚持以人为本,追求终极关怀,从人学的视野来建构大学生的道德信仰,克服传统德育系统中道德信仰教育的不足。

上一篇: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 下一篇: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