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黄永年《古籍版本学》和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

时间:2022-09-11 09:10:44

浅谈黄永年《古籍版本学》和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

摘要:黄永年《古籍版本学》和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都对古籍版本进行了具体讲述,但在印刷术的发明时间和线装书的出现时间上两书有不同的看法;对于古籍具体的装帧形式和纸张的划定也存在较大分歧;且在古籍版本学研究对象的界定上两书也存在不同观点。本文对这些不同之处进行了简要探讨,明确了有关的具体问题。

关键词:古籍版本学;古书版本学概论;雕版印刷术;用纸

黄永年先生的《古籍版本学》和李致忠先生的《古书版本学概论》都是我们学习古籍版本知识的必备教材。两书都对古书版本作了详尽的介绍,但都各有侧重和不同的观点,现对两本书有争议之处进行探讨以供明确两书优劣。

一、关于雕版印刷术的有关介绍

两本书对雕版印刷的发明时间略有争议:都否认了明嘉靖时陆深所提出的隋初发明雕版印刷术的观点,认为其缺少充分的文献例证。而关于张秀民主张的唐贞观说的提法,即明代史学家邵经邦所撰《弘简录》卷四十六所记载的关于《女则》“帝览而嘉叹。以后此书足垂后代,令梓行之”,张秀民认为此即可说明印刷术在唐贞观发明。黄本对此予以否认,认为除了邵经邦的《弘简录》提到这些之外,有关长孙皇后的记载如《旧唐书》《新唐书》等都没有太宗“令梓行之”或类似的话,主要还是站在文献例证的角度进行判断。而李本从事物发展的角度论述,初步肯定张氏的说法,认为既然文献记载中出现了有关印行的准确命令,那么就应该有了相关的专门刻书机构,也就表明唐朝的印书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所以雕版印刷应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发明。而关于确切的发明时间,黄本认为应在盛唐或者唐代晚期,以中唐到晚唐的文献为证,比如唐元稹的《元氏长庆集》卷五一《白氏长庆集序》中说到当时把白居易的诗“缮写模勒,f卖于市井”,其中“模勒”即是刻印,说明当时民间已经开始采用雕版印刷术来印制流行的诗篇。除此之外还有举《旧唐书》等例子,都证明了当时雕版印刷术大体上限于民间日用和宗教读物,并没有被正式经史子集等采用,而这正是一种新技术发明的初期特征。李本则认为雕版印刷在汉代就已经发明,唐代使用其印书,以金刚经为证,说明到中唐晚唐已经成熟,所以发明时期应为初唐,论证角度主要是以具体存世文献为出发点进行推演。虽然李本对雕版印刷产生的推断时间合情合理,但还是应从具体文献的记载来考察更为严谨。

二、关于书籍装帧

两本书都介绍了书籍的装帧形式如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但关于旋风装的具体形式则多有争议,黄本认为旋风叶就等同于梵夹装或经折装,以《唐韵》有多个版本为由,否认《唐韵》的装帧就是龙鳞装;李本则认为旋风装就是龙鳞装,而非经折装,指出故宫博物院所藏《唐韵》就是王恽所见、宋濂所题之原本。且还提出《唐韵》的两面书写的制作方法与作为工具书的作用也决定了它不应该为卷轴装或折子装。而关于经折装的具体形式,李本引用了实物和文献记载,说明经折装是从卷子装改进而来。且认为梵夹装不等于经折装,指出梵夹装的原意是指古印度书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梵文佛教经典的装帧,引用了《大业杂记》的文献资料并在《资治通鉴》中得到证明,认为中国要是存在梵夹装的书籍也只会是佛经、大藏经等模拟的印度贝叶经的形式。现今学界也普遍认为龙鳞装就是旋风装,对于经折装的观点也普遍采用李致忠先生的看法。

三、关于线装书的出现时间

黄本认为出现在明代中期,并详细说明了线装书的装订规格,术语,书衣,书套等,附有图解。李本则认为其出现时间很难查考,大约可认为盛行于明中叶,起源似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而实际上根据现今考古发现,线装书在唐代就已出现。如大英图书馆东方部所藏的敦煌遗书中,就有不少线装书,如唐写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五本《开蒙要训》右边有装订遗孔,装订线已佚,也是线装形式。但这种装订形式一直不太成熟,直到明代才为人们普遍接受。

四、关于用纸

李本将造纸技术的发明与发展单列一章进行阐述,对各朝代造纸术的创新与进步作了说明,探讨了古书用纸的演变,介绍了竹纸、皮纸、宣纸等历史上的基本用纸类型;而黄本对此并没有单独提及,而是融入在了对宋元明清刻本的讲述与鉴别之中。其中关于宋刻本用纸的问题,李本认为其多为竹纸,且平常大多认为宋本所用的白麻纸和黄麻纸实际上也多为皮纸,只有北方的少数地区才用麻纸。而黄本认为宋浙本通常所用为白麻纸或黄麻纸,特征为“廉纹”,即因手工造纸是用纸浆浇在竹丝或金属丝制作的框子上,等它干了揭下来之后就会印有框子上竹廉编列而产生的平行暗线。黄本指出宋浙本所用麻纸指纹比较宽,约占两指大小,“可以此作为宋浙本的特征”。李本对这种说法提出了明确的反驳,认为线纹的宽窄仅取决于帘子的粗细,过去人们以此为判断标准是基于入元之后一切都不如宋所以线纹也变得狭窄拘谨,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可以看出李本的观点较为合理,一切都基于对古籍的实际检测之后下的论断,比黄本观点更具有说服性。

除此之外,两本书在关于古籍版本学的研究对象和善本等定义方面也存在不同观点。比如黄本认为像上古的竹简、帛书还有汉代出现的卷子本等,因其已有专门的学者研究而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所以只能算是古籍的异本而不纳入版本的考虑范围,所以将古籍版本的上限定义到唐中叶的前期或盛唐时期。而李本则是从古籍版本的内涵和源流角度进行考虑,认为在人们开始讲究传本的风气形成时,就是对书籍有了区分优劣,校订异同的概念了,所以古籍版本也就应该起源了,即从西汉始。这种对古籍版本上下限的划分也就造成了两本书后文对具体古籍介绍的侧重和选择。关于善本方面,黄本和李本都认为善本最初的涵义为校勘精审的本子。但黄本认为善本分为文物性的善本和真正意义上的校堪精审的善本。李本认为对善本的考察应从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三个角度出发进行考察,强调现今善本概念不同于古代藏书家的科学性,探讨了珍本、精本、旧本的提法与不足之处。两种观点亦没有是非之分,但李本所论述的则更为详细。

总的说来,黄本对古籍版本的具体知识多有创见,对古籍版本和装帧中的基本术语多有提及和讲述,对《书林清话》的某些观点有自己的解释和补充说明,文中引用了大量的古书观点和详尽史料,行文脉络清晰论点分明;对古籍鉴定方法的介绍融合在各朝代各版本的具体介绍之中进行讲述,内容详实;对版本目录部分仅列参考书目,如记版本的简目,讲版本的题跋,书目和题跋合一的藏书志,综合性版本目录等和研究方法;李本则对对版本目录进行了简略说明。对之前的流传已久的具体概念颇多质疑,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重视古籍版本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对历史文化背景的介绍具体到位,行文简明易懂。对古籍基本鉴定方法和印刷术方面的有关知识讲述的较为详细。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更要明确两本书的优劣之处,结合起来探讨研究,才能更有自己的体会和收获。(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黄永年.古籍版本学[M].南京市: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M].北京市: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3]程千帆.校雠广义・版本编[M].石家庄市: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4]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M].湖北武汉市: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5]时永乐.古籍整理教程[M].河北省保定市: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论阿拉善民族节庆文化活动的传承与发展 下一篇:文化遗产与当代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