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趣”引发的思考

时间:2022-09-11 09:05:11

“咖啡趣”引发的思考

摘要:“咖啡趣”作为一个新兴词汇,出现在国外汉语学习者的语言中,难以被中国人接受。但经过形式上论证的“咖啡趣”却符合现代汉语的构词方式,冲击了我们固有的思维。语感恰恰又合理地解释了“咖啡趣”难以被汉语母语者接受的原因。“咖啡趣”引发的思考将让我们更深刻的了解汉语。

关键词:咖啡趣,语感,对外汉语

中图分类号:J1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1

当前国际汉语教学事业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来中国学习汉语。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提出各种各样的让人措手不及的问题,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

有一次邀请几位印尼友人来我家品茶,让他们感受下中国的茶文化。不料其中一位朋友指着茶几上的两个字说:“这‘茶趣’是什么意思呢?”我顿了顿解释道:“这是说我们在喝茶过程中要享受茶的乐趣,所以叫‘茶趣’,英语中可以解释为‘enjoy the fun of tea’。”“那么我能在喝咖啡时,说‘咖啡趣’吗,enjoy the fun of coffee?”他立即回复道。顿时一股热气上腾,顿感晕眩,有点不知所措。我不得不佩服他们认知和推导能力,这种类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目的语规则的泛化,是中介语的迁移(且不论是正迁移还是负迁移,因“咖啡趣”的正确与否有待论证;这里提到“中介语”不说“母语”是因为英语不是印尼人的母语,只能算是中介语)。但是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刚接触对外汉语不久,只好凭借着语感只说了三个字“不可以”,又瞎编了一套套的说辞来掩饰自己的无知。虽然忽悠了过去,但久久不能忘记“咖啡趣”。于是找了大量相关资料,终于发现“咖啡趣”是符合中国人的构词用法,是成立的。

冯胜利(1997)通过韵律来考察汉语的构词法,发现汉语三字构成的词语中[1+2]和[2+1]模式有着显著的区别:[1+2]式是构句法,如“打扑克、谈恋爱、玩游戏、打篮球。”而[2+1]式是构词法,如:“电影院、少年宫、教育局、图书馆、篮球场。”在四字词语压缩成三个字的时候多数时候也体现出了这样的规则,如:“皮鞋工厂”压缩成“皮鞋厂”,而没有人说“皮工厂”,因为这不像中国话。同理,“打扫房间”缩成“扫房间”,没有人说成“打房间”。

那么“咖啡趣”呢?假设它是合理的,即是“咖啡”和“趣”的组合,这符合现代汉语构词规则[2+1]的格式,符合当代中国人的表达习惯。而且“咖啡趣”和“少年宫、教育局、图书馆、篮球场”具有同质性。我们知道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的符号。汉语语素的确定可以用同形替代法的规则来验证。同形的替代有三条规则:(1)替代式的两头应都能有效替代,缺一不可。(2)替代应以不改变语法功能的同一性为前提。(3)在替代中要保持意义的基本一致。以下是同形替代法确定语素的论证(“?”代表有待论证):

(1)咖啡吧 咖啡吧 (2)茶趣 茶趣

酒吧 咖啡杯 茶点 诗趣

氧吧 咖啡壶 茶杯 情趣

网吧 咖啡趣? 茶壶 乐趣

话吧 茶叶 兴趣

两组的替换都符合了同形替代语素替换的三大规则(这些词语两头都有效替代;各组词的“吧”、“咖啡”、“茶”、“趣”的意义基本一致。)可见,“咖啡”和“趣”都是语素。同理可以论证“宫”、“局”、“馆”、“场”都是语素。我们还可以证明“宫”、“局”、“馆”、“场”以及“趣”都是不成词语素。所谓不成词语素就是一个语素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独立成词,都必须与其他语素组合之后才能成词。词是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独立运用是指能够单说(单独成句)或单用(单独做句法成分或单独起语法作用)。显然在现代汉语中,“宫”、“局”、“馆”、“场”以及“趣”在任何情况都不能单独成句或者在起语法作用。由此可知[咖啡+趣]和[少年+宫]、[教育+局]、[图书+馆]、[篮球+场]都是由[双音节词+不成词语素]构成的,“咖啡趣”初步论证成立。我们还发现在中外文化交流中,音译外来词在引进之初都是单纯词,构词能力弱,但其中有些词经过长期使用,构词能力增强,与其它不成词语素结合成新词,如:啤酒杯、幽默感等。“咖啡趣”和“啤酒杯”、“幽默感”均是[音译外来词+不成次语素]的格式,这更加论证了“咖啡趣”的合理性。

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初次听到“咖啡趣”这个词会不顺耳,立刻否认它的合理性?想必这与语感有关。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语感是发生在言语主体和言语作品(即言语对象)之间的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主体和对象之间的联结。在这个过程中,言语主体预先存在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前提性的条件。所谓的心理结构主要指在长期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全部主观知识和经验的浓缩、凝结和沉淀,是一个较为稳定的、带有个人全部经验独特性的心理反应模式,是一种已经内化的关于世界的知识体系。由于“咖啡趣”历来不存在我们的知识体系中,我们作为言语主体,突然听到“咖啡趣”这一言语对象,立即感觉到与我们预先存在的心理结构相抵触,我们便断定这种说法不正确。但是语感并不是判断语言正误的唯一标准,语言和认知永远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人们对语感能力发展的追求也永无止境,即不同的人或者相同的人在不同的阶段对同一语言对象的语感是不同的。语感建立的过程是螺旋式的否定之否定、不断扩大深化、层级式发展的过程。近年来,音译词经过“汉化”人乡随俗,渐渐摆脱原来的造词环境,随着社会和语言的发展,自由参与新的造词,变得越来越像土生土长的汉语固有词素,如:啤酒(beel)――啤酒杯――啤酒节――啤酒肚;幽默(humor)――幽默感――幽默大师――幽默语;尼龙(nylon)――尼龙绳――尼龙管――尼龙布;迷你(mini)――迷你裙――迷你花园;克隆(clone)――克隆羊――克隆人等。咖啡来源于西方文化,它作为一个新词在汉文化圈也已经出现了“咖啡吧”、“咖啡厅”之类的合成词,因此具有相同形式的“咖啡趣”具备了存在的合理性,在现代汉语体系中生存并发展,以弥补汉语词典的空缺,丰富我们的知识体系,进入我们的语感范围。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某一天,“咖啡趣”会像“咖啡厅”“咖啡吧”一样作为流行元素出现在各个文化休闲场所。

或许有人会问“咖啡趣”经此论证都可以成立,那么外国人语言中经常出现的“工作人”也符合[2+1]模式,是否也应该成立?“工作人”是从英语“worker”翻译过来的,英语“er”是表示从事某一方面的工作的人或物的后缀。无独有偶,汉语中是用“者”或“家”表示从事某一方面工作的人后缀。汉语词汇中已经有“工作者”的存在,不需要“工作人”的出现,给词汇系统增添不必要的累赘,创造新词必须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咖啡趣”引发的思考,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有了归宿。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类似的问题与我们预先存在的心理结构相抵触,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没接触过而武断地说不。因为任何凭语感得出的结论还需要有形式上的证明。

上一篇:非言语交际 下一篇:浅谈涂尔干和韦伯宗教社会学理论在中国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