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江城县稻瘟病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时间:2022-09-11 08:11:00

[摘 要] 稻瘟病是江城县水稻上的重要病害之一,本文对近年来江城县稻瘟病危害严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全面防治稻瘟病的综合策略。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 发生特点 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0-0096-01

江城县位于云南省南部,普洱市东部,与越南、老挝相接壤,素有“一眼望三国”的美称,国境线长183公里,海拔317-2207米,立体气候十分明显,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点。全县总面积3460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占90%,年平均气温18.1℃,年平均降雨量2260mm,年均日照1886小时,相对湿度85%,湿润的亚热带气候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江城县水稻常年种植面积5-6万亩,稻瘟病常发面积1.2万亩左右,稻瘟病是我县水稻各种病虫害中危害最重、损失最大的流行性病害。

一、稻瘟病症状

稻瘟病是水稻生长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病害,由真菌感染引起,在水稻发育的不同阶段均可发生,可造成明显减产,一般减产10%―20%之间,严重时甚至颗粒无收。按照危害时间、部位的不同,稻瘟病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粒瘟。苗瘟:发生在苗期,由种籽带病菌引起,主要发生于三叶之前,表现为病苗卷缩而死,有时外部可见黑褐色霉层;叶瘟:叶片上生出白色或褐色小点,叶片逐渐卷缩枯萎,在整个发育期均可发生,尤以分蘖和拔节阶段为重;节瘟:感染部位变黑干枯,主要发生在抽穗之后;穗颈瘟和粒瘟:发生在抽穗后期,会导致结穗不实、秕谷、种籽带菌等后果。总体而言,稻瘟病可发生在水稻生长阶段的任一时期,且为害严重。

二、稻瘟病发病情况

80年代常规稻种植面积大,杂交稻种植高感品种“四优4号”、“威优6号”等品种,每年稻瘟病大流行,危害严重时达1.6万亩。90年代杂交稻种植面积大幅度提高,主栽高抗汕优63、D优63、Ⅱ优63等品种,引进推广高效低毒新农药三环唑、硫环唑,结合农业技术措施,稻瘟病危害大大减轻,最轻时发生面积0.7万亩。本世纪以来,群众对杂交稻产量期望值提高,N肥用量不断增加,稻瘟病危害有加重趋势。

三、稻瘟病流行峰期出现的原因

1.品种抗性退化、丧失

稻瘟病菌菌株的生理小种十分复杂,极不稳定,单个分生抱子可以培养出众多的生理小种,而且单个病斑上分离的菌株致病性也不相同。稻瘟病病菌遗传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稻瘟病广泛流行的主要原因,常导致一个抗病品种在大面积种植3-5年后就会成为感病品种。稻瘟病病菌生理小种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品种抗性退化、丧失,稻瘟病大面积发生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我县推广的冈优725、丰优香占、宜丰优香占3003、宜优673、两优2161等主栽品种引进初期对稻瘟病具有很好的抗性,经过多年种植,有的品种抗性已经明显下降,甚至丧失。

2.氮肥施用过量

江城县传统水稻种植主要施用农家肥,稻瘟病发生较轻,80年代初,由于土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化肥施用量如碳铵、尿素等较以前提高,部分地区引起稻瘟病大发生;90年代,尽管改进了栽种方式,改善了施肥方法,但农民在化肥供应充足的条件下,大量施用各种化学肥料,特别是N肥,稻瘟病发生程度居高不下。2004年以来粮食价格上调,群众对产量期望值上升,化肥用量大幅度提高,稻瘟病发生危害加重。

3.气象条件

稻瘟病流行的气象因素中,最主要的是温度和湿度,其次是光和风。温度主要影响水稻和病菌的生长发育,湿度则影响病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当气温在20-30℃,田间湿度在90%以上,稻株体表保持一层水膜的时间达6-10小时的情况下,分生孢子最易萌发侵入。平均气温如达20℃以上,稻瘟病的流行就决定于降雨的迟早和降雨量,日雨量增多,相对湿度在85%以上时,有利病原菌的生长繁殖,叶瘟发生。在抽穗时,如果雨量大,气温降低到20℃以下并持续一周左右,水稻抗病性降低,穗颈瘟发生严重。

江城县6月到7月初为水稻抽穗、扬花、灌浆期。经常性阴雨寡照,给稻瘟病爆发创造了有利条件。雨季期间,连续阴雨3天以上是常有的天气,水稻生育期遇到这样的天气就容易出现稻瘟病的大流行。如:2009年Ⅱ优162、冈优725及内香8156平均稻瘟病发病率53.5%、病情指数30.2、损失率22.1%、最高病穗率72%、病情指数46.2、损失率25.6%,栽插节令较早地区,因抽穗、扬花、灌浆时间提前,发病危害相对较轻。

4.地理环境

山箐、冷水田、海拔偏高的山区雾多露重、湿度高,有利于病菌的侵染、繁殖和传播,导致稻瘟病的流行。

四、稻瘟病防治对策

1.选用高产高抗水稻品种

稻瘟菌小种组成因地而异,因时而变,因此,必需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引进新品种进行试种、选育,淘汰感病品种,推广抗病力强、丰产性能好的品种。在推广抗病品种中加强病菌生理小种的检测,掌握病菌生理小种的变化,定期轮换品种,避免抗病品种的连续多年种植。近年我县引进的川农2优498、Y两优1号、冈优738、冈优364等品种都有很好的抗病性和丰产性,但要根据种植田块有计划选用。

2.推广高产抗病的健身栽培

培育适龄壮秧,合理密植(常规稻3-4株、杂交稻1-2株),拉线条栽。推广“测土配方”技术,实行“早促、中控、晚保”方针,重施基肥,科学施用N肥,增施磷、钾肥,使稻株体内可溶性氮化物减少,促进根系纵深生长。合理用水,以水调肥、促控结合,一般保水返青后,分蘖期浅灌,够苗后根据土质排水晒田(肥田、粘重田可重晒,沙性田、瘦田轻晒或不晒),减少无效分蘖。有灌溉条件的地方提早节令,种植高产、抗病品种,用品种抗性控制稻瘟病发生与危害。

3.处理病谷、病草

3.1收获时:对病田的病谷、病稻草应分别堆放,尽早处理,室外堆放的病稻草,春播前应处理完毕。不要用病草催芽、捆秧把。如用稻草还田作肥料,应犁翻水中沤烂。

3.2种子处理:播种时用1%生石灰或用多菌灵、强氯精浸种,也可用10%抗菌剂“401”的1000倍液或80%抗菌素“402”的8000倍液浸种48小时有杀菌和催芽的作用。

4.加强预测预报

以现场培训为中心,大力开展各种宣传咨询服务。农技人员和测报人员适时深入田间调查,针对苗情、长势、长相结合气象预报和历年发病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叶瘟和穗瘟的发生趋势预测,及时、准确的发出简报,为指导大面积防治提供依据。

5.推广水稻品种生物多样性混栽技术

水稻品种生物多样性混栽技术是从稻田生态系统出发,将分子生物学技术、信息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有机结合,利用物种的多样性、病原的多样性以及微气候的多样性来维持生态平衡,达到持久控制病害的目的。水稻混合间栽增加品种自身抗病能力,增强水稻抗逆性,控制稻瘟病的发生蔓延,改变田间病菌生理分布,使防治稻瘟病的用药量减少,水稻产量得到提高。本人主持完成2002-2005年我县水稻品种生物多样性混合间栽项目,在全县5乡2镇36个村(办)360个村民小组,种植推广10.5万亩,累计增产优质稻6037.5吨。

五、药剂防治

1.叶瘟防治

防治从秧苗移栽开始用20%或75%三环唑WP稀释液浸秧根(浸泡1-3分钟),也可移载前3-5天对秧苗喷施,然后带药移载,防效可达95%以上。大田期叶瘟出现急性病斑而天气有利于病害发生时,应及早喷药控制发病中心。

2.穗瘟防治

预防穗瘟主要抓好水稻孕穗末期或破口初期(即破口5%-10%时)施第一次药,这次施药最关键,齐穗80%施第二次,灌浆期应再补施1次。以感病品种或病害有发展趋势的田块为防治对象,常用药剂如下:1、50%稻瘟净乳剂或50%异稻瘟净乳剂600倍液喷雾,或用1.5%稻瘟净粉剂喷粉。2、40%克瘟散乳剂1000倍液喷雾。3、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4、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0%硫磺唑悬浮剂500倍液喷雾。5、每亩用40%富士一号乳油57-72毫升对水60-75升喷雾。

参考文献

[1]李燕. 再论稻瘟病发生特点及防治[J]. 云南农业,2010,11:40-41.

[2]程庆田,赵艳丽,周宏. 水稻稻瘟病发生的特点及防治技术[J]. 农业与技术,2007,03:114.

上一篇:萝卜新品种YR白春地膜栽培技术 下一篇:林木苗期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