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

时间:2022-09-11 07:15:10

浅析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

新课程改革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作为教育战线上最基层的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深感语文教学“少质低效”的苦恼。那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改变“少质低效”的现象呢?我觉得必须从教师的专业成长方面着手解决。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这种特殊性要求教师的成长、学习、发展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的教育形势,更新教育理念,促进专业成长。

一、加大教师继续教育的力度,提高教师素质

继续教育是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作为21世纪的教师,应始终明白教师职业是终身学习的,只有不断学习,积极参加高层次的培训,才能开阔视野,提高境界,才能适应教育的改革。“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教师,要时时给自己“充电”“打压”。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其语言无疑是一种悦人心目、牵人心思的吸引力,一种扣人心弦、激人奋进的感染力,更是一种强大而持久的精神感召力、智慧开发力和学习内驱力。可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势在必行。学校要重视“名师工程”,积极创造条件,注重教师培训,培养一批师德纯正、业务精良、有先进教学理念、能驾驭新课程和新教法的教师,满足学校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需知,名校靠名师托起,名师靠名校造就。

二、改变传统备课模式,公开课应具实战性

改变传统个人备课模式,以“定时间、定地点、定课题、定中心发言人”的形式扎实有效落实集体备课制度,重视教案编写、学法、教法、作业布置与习题设计、试卷命制等方面的研究。公开课要有实战性,切忌表演性和观赏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过分依赖影像媒体,势必会影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比如有些课后习题,学生举手之劳就能解决的问题,放到投影上,显得舍简求繁,兴师动众。公开课的课堂容量往往高度浓缩,讲读、自读也好,内容长短也好,常常一节课搞定;初读、感悟、探究、创新一气呵成。这样的课,看起来热热闹闹,确实合乎以学生为主体,实际上它的真实可行性让人怀疑。难怪公开课后多数老师还要来个“二进宫”。这样看来,公开课的极端化走向严重,优秀教师成了最优秀的表演艺术家,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优秀老师。

三、立足课堂教学,变主“讲”为主“导”

“课堂是教师成长的地方,在极富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教学动态中,教师不断激活新的教学动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充分自由发展。”

1.正确定位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课堂角色

“教学”,顾名思义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新课改下,教师往往对旧教学模式存在着思维定式、情感惯性,应通过自身理论的深入学习,彻底实现理念转化。同时注意搜集、接受各方面的反馈意见,对教育教学过程及时、经常性地进行理论反思,全方位落实新课程理念的实践,完成角色转变。教师和学生应是平等关系,就像萧伯纳说的那样:“我不是你的老师,只是你的一个旅伴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学会生存》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语文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独创性的理解。应充分发挥自己的生活阅历、知识储备、情感体验等优势,运用恰当的方法,积极引导学生拨开由争论而引发的笼罩迷雾,犹如一盏明灯,将全班学生的讨论引向正确的方向。

2.激发课堂教学激情,注重课堂教学技巧的设计与运用

一支粉笔一本书,三尺讲台一张嘴。传统教学由教师统治课堂,教学环节按教师意愿和预先设计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师以完成任务为目的,学生只是麻木地被动接受知识。兴趣无从谈起,上课死气沉沉,没有激情。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让学生感兴趣,才能保证其上课的注意力,才能有学习效果可言。这就要求教师对内容做到绝对熟悉,甚至对个别重点片段能够背下来,这样一来,才会让学生心服口服,当然,对其课也自然感兴趣。还要对内容有独到的感悟,才会区别于他人的观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设计上,根据教学内容和特点,力争使每堂课都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以常见常新的感觉,使学生对语文课总是抱有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当然,采用恰当的教学技巧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鲁迅小说《孔乙己》时,为使学生理解封建官场的黑暗,可将单口相声《连升三级》稍加修改,成为导语,能让学生在笑声中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端;教《〈论语〉十则》时,可有意让学生摇头晃脑地读“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教李清照的《如梦令》时,可放一段哀怨的古筝曲;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可在感悟的基础上,根据意象,让学生用绘画的形式反映出来。当然,适当的提问也可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跳一跳,才能够得上”的感觉,切忌不可过多、过滥,需知提问激趣是为了更深一层地探索。教师应调用一切手段,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建立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正像于漪老师所说的:“要使学生感动,首先教师自己要感动;要使学生热爱语文,首先教师自己要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一往情深,钻研入迷。”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创设新颖生动的情景,渲染气氛,让学生满怀希望的上课,带着继续探索的心理下课。”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靳健.语文课程研究[M].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

[3]员守勤.现代课堂教学论[M].新风出版社,2001.

上一篇:班主任的引导作用 下一篇:表追我啦,我真的病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