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驱动走出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

时间:2022-09-11 05:07:54

以创新驱动走出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

【摘要】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经济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我国资源依赖型的发展模式弊端已日益显现。为了改变边际效益递减的资源依赖型经济发展现状,我国应努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关键词】资源依赖型 创新驱动 发展模式

一、我国资源约束型经济发展模式的现状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新阶段,在盘点“十五”计划的辉煌业绩时,我们发现:我国经济在增长速度、投资规模、进出口总额等“量”的扩张方面,都以较大的比例超目标增长;而在结构优化、技术进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体制改革等改善经济质量方面的目标,很多却落了空。“十五”计划GDP年均增长7%,结果达到9.5%,但资源弹性系数一改过去20年平均为0.5的状况,超过了1.0;“十五”计划要求2005年末全国耕地不少于19.20亿亩,结果却多占用了9000多万亩;“十五”计划提出结构调整是主线,但第三产业比重却逐年下降;“十五”计划要求到200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结果反而增加了27%。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种种迹象表明,我们还在重复“十五”计划中量的增长指标全面超额,改善质量却不能很好实现的问题。

工业化、城市化时期是对资源需求最旺盛的发展阶段。在中国这样一个大经济体内,高能耗与低能效相叠加,使能源环境的矛盾变得更加突出。如果说这一发展时期对资源需求的强依赖带有客观的必然性,那么能源的低效率则是不能容忍的,不能以“重化工业阶段”掩盖能源的过度消费与低效率。中国有强大的经济增长动力,但经济增长方式不科学,由于“资源依赖型”的经济发展环境基本没有改变,粗放式的经济增长一直延续至今。

资源依赖型的发展模式有着深刻的危害。从长远来看,丰富的自然资源对经济有着极强的抑制作用,资源丰富的经济体增长速度要慢于资源贫乏的经济体。道理很简单,资源贫乏的经济体在严酷的压力下不得不放弃传统的粗放式增长,而是采纳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走上了新型的经济发展道路;而资源丰富的经济体则过度依赖简单的“采掘式”增长模式,不能自拔。而且资源丰裕国还有一种天然的劣质基因,比如大量出口资源造成本国货币升值。对该国的非出口型部门来说,贸易条件急剧恶化,丧失了培养和提高该部门竞争力的条件和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人力和资本更易转移到资源类部门,造成了新的部门关系上的恶化。重要的是,资源部门严重依赖资源,长期来看呈边际效益递减,而制造业等技术部门存在着巨大规模效应――即资源依赖型产业的短期红利是以牺牲长期性增长和自我革新的动力为代价的。

二、创新驱动是克服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资源环境的压力和要素价格上升的压力日益明显。这向我们发出强烈的警示:依赖要素低成本,靠拼资源、拼劳力、无视环境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逼迫”企业走自主创新道路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但创新驱动的两大重点制度的实施又困难重重,技术创新远未真正实行。

1、体制创新困难重重。由于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管理惯性,现在各级政府部门还掌握着重要经济资源配置权,控制着重要生产要素的价格,仍存在中央与地方政府“各自为阵”的利益关系。这就使稀缺生产要素升值和资源环境的压力大多隔离在了政府层面,没有充分转变为价格信号和更加严格的环境执法,没有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驱动力。当地政府和企业依据扭曲的价格信号各自决策时,就不断地重复出现土地管理失控、投资过热、环境恶化、低成本恶性竞争等突出矛盾。在企业可以轻易获得廉价生产要素和大量订单,利润还在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企业,都不会平白无故地“转变增长方式”,也不愿意进行体制创新。体制障碍的根本责任在政府,因为各类政府规章制度由其制定,而很多规章制度增加了该部门官员的权力和寻租的机会。

2、自主创新未落到实处。改革开放加快了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但我国工业化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一种“外来型工业化”,走的是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的发展道路,它是以牺牲劳动者的人口红利和自然资源环境为代价且边际效益递减的“非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极大的难度,没有强大的经济驱动力,谁也不会为之所动;资源依赖型的发展环境实质上不支持企业创新;国家所有者严格的考核最多让企业“奉命创新”。实际上,优越的环境会助长惰性,危机才会激发人们的潜能。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给能源对外依存度超过90%的日本带来巨大的打击。但日本企业潜心开发节能技术,不仅节能降耗取得重大突破,而且以汽车为代表的节能产品一举成为世界抢手货,反而成为石油危机的一个赢家。

三、创新驱动的理论依据

1、刘易斯的拐点理论与创新驱动。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刘易斯的观点,经济发展的基础要素包括自然资源、资本、智力和技术。受边际效益递减规律的作用,自然资源和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是递减的,因而从长期看,经济发展取决于人的智力和技术。刘易斯拐点理论要求转变资源依赖型、资本依赖型的发展方式,以获得持续的经济增长动力与源泉。新古典增长理论预期,在资源供给有限从而存在资本报酬递减现象的条件下,保持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必然要技术进步引起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当亚洲四小龙创造了高速增长的“东亚奇迹”时,遭到了众多西方经济学家的质疑,并被断定其增长的不可持续性。但这些经济学家忽略了东亚经济由于成功实施了“创新驱动”的一系列举措,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并使出现资本报酬递减的时间向后延缓。随着这些经济体迎来其增长的刘易斯拐点,其生产率提高的速度明显加快,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渐加大,最终实现了增长方式从主要依靠资本和资源投入到依靠创新驱动的转变。

2、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与创新驱动。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说明,产业的发展只有从自然禀赋推动和资本推动阶段跃升到创新推动阶段,才能使价值链从低层次的连续跃升为高层次的连续,而创新本质上是对知识的生产和运用。

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生产要素、市场需求、产业结构、政策制度是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充沛的自然资源是国家竞争优势的第一个关键要素,国家缺乏某些生产因素时,这种不利现象也可能转换成产业升级的动力与压力;国家竞争优势的第二个关键要素是国内市场需求,国内市场大小与国家竞争优势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本国市场规模即使不大,但只要抢先占领国际市场,照样可以形成产业的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的第三关键要素是产业结构,产业能够体系化、协调化,不但可以彼此拉动,甚至能够转换成其他国家无法效仿也无法取代的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的第四个影响因素是政府政策制度,过分的干预和极度的放任是不可取的两个极端,合理的选择应该是以产业政策等方式适度介入。在此基础上,波特把一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过程分为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财富驱动四个阶段,他认为国家竞争优势的源泉在于各个产业中的企业活力即创新力。从我国经济的发展条件、发展水平、发展环境看,我国经济正处在“创新驱动”的发展新阶段。

四、使创新驱动成为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转变的动力源

1、努力实施资源替代战略。所谓资源替代战略,就是要提升我国产业结构水平,以新型工业化为发展目标,以软资源取代硬资源。软资源是指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制度资源、文化和生态资源等;硬性资源是指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等。硬资源的开发是有限的,它能够形成国家或地区的比较优势,但它的高耗费和高依存迟早会成为发展的瓶颈;而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无限的,可以形成一个国家地区的持久竞争优势,其边际效益是递增的。资源替代战略实施的结果是:国内的技术替代国外的技术:以技术对GDP的贡献替代土地等资源的贡献;由主要依赖优秀人才代替依赖初级劳动力。

2、创新驱动的重点及突破点。创新驱动的重点是加强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自主创新的成果一般体现为新的科学发现,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品牌等。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再创新。

原始创新是指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原始性创新意味着在研究开发方面,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取得独有的发现或发明,原始性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集成创新是指通过对各种现有技术的有效集成,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者新兴产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指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学习、分析、借鉴,进行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1)自主创新是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的重点。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均资源短缺,要实现工业化尤其是新型工业化,并逐步走向现代化,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改变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粗放增长模式,走资源消耗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的中心环节。结构调整的任务主要有两个:消除结构性短缺或过剩;促进生产要素向效率更高的部门转移。现阶段我国结构调整的重点是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即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结构优化的关键是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而这种技术的获得必须依靠自主创新。

(2)创新驱动的突破点是制度创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格拉斯・诺斯强调了制度对于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对国家而言,除非现存的经济组织有效率,否则经济增长不会简单地发生,即“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要保持经济组织有效率,需要在制度上作出合理的安排――即不同的法律和组织安排以及经济政策。目前我国需突破的制度障碍有:政府还保持着对重要经济资源的配置权,比如项目布局与审批权、土地审批权;对各级政府官员政绩的主要评价标志还是GDP的增长,使我国经济出现了有增长无发展的局面;要素价格扭曲。各地为了招商引资,使土地、水等资源的使用价格远低于其价值,各类矿产资源价格也严重扭曲;政府未按市场要求进行相应的职能转变与适应,形成增长方式的转变障碍。

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创新驱动,我们要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实现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改委:国家“十一五”规划.

[2] 郭永刚:中国经济失衡根源在增长方式[J].中国青年报,2006-7-24.

[3] 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出版社,1989.

[4] 谭崇台:发展经济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5] Freeman, Richard(1993)Labor Markets and Institutions in EconomicDevelopment,AEApapers and proceedings,Vol.83,No.2(May).

上一篇:商品包装对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作用 下一篇:扬州建立第二商圈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