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年二 除夕

时间:2022-09-11 05:01:55

除夕,又称大年夜,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也就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与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

除夕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民间最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

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受汉文化的影响,除夕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云南,受到地域文化发展影响,除夕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特色。

按照传统,过节前,人们要将家里全部打扫一遍,凡属于庭院里破损废弃的物品、已经死掉的植物,要全部在岁除日前清理掉,有去旧换新之意。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

今天云南的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动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以免财水外流。

贴春联与封门神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是我国特有的为春节而诞生的文化习俗。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世界上最早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此外,春节还有贴福字与年画的习俗。福字一般贴在屋门和墙壁上,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春联习俗发起地是南京,而云南汉族多数起源南京,带来了完整的春联习俗,比如,春联应该在年三十中午开始贴,大门上除了春联与门神外,在大门外左右两边墙上贴印有招财童子骑龙马的封门纸。俗称“利市仙官”和“甲马”。全部贴好之后,在除夕夜的年夜饭开吃之前,在大门前放一挂长长的鞭炮,俗称“封门”,封门后,任何人都不会再随意出入,开始吃年夜饭,守岁到次日。

打醋炭

“打醋炭”是流行于昆明一个颇具特色的年俗。除夕之夜,在火盆里装着烧红的炭和松针,然后往火盆里洒醋,用醋蒸汽来“清洁”空气,然后关门,把火盆拿出大门倒掉,寓意着一年的晦气被彻底驱除出家门。打醋炭据说源于陕西,明朝时期传入昆明,不仅仅是一种年俗,哪怕放在今日也是一种十分科学的空气消毒法。

青松树与青松毛

云南松,是云南本地最常见的树种,与云南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青松高洁耐寒的特性自古也被人称道。过年的时候,云南人有门前栽“松蓬”的老习惯,过去过年时家家都要从山上挖一棵松树回来栽在门前,树下用松毛做一个包,插上香,乞求来年的好运气和一家人的幸福。

在农村过年有的家里不光要门前栽“松蓬”,家里地板上还要铺松毛,一屋子的清新气息。过去的除夕夜,云南人的年夜饭甚至都是在青松毛上吃的,这意味着生命的长青。

据说,院子里面插青松树,最早是彝族人民的传统,起源于对松树的崇拜,以及过节搭青棚待客的习惯,彝族现在还流行有青棚调。过年时彝族将这个风俗传给了汉族,在过去也解决了桌椅板凳不够的问题。此外,滇西一些少数民族也有过年在院里栽青松的习惯。

随着时代的变迁,政府禁止随意砍伐,青松树远离了人们的过年习俗,最近几年连青松毛都不许去摘,这个习俗只好从简,现在大家只是象征性地在年夜饭的桌子下面洒一点点,意思一下了。

甘蔗顶门

滇中及滇南,有习惯在春节前购买整根粗壮的甘蔗。甘蔗尾部要带一点根须,顶上长长的绿叶也不能去掉。这甘蔗可不是为了吃,而是作为除夕夜的顶门柱。因为甘蔗有越吃越甜、节节攀高的特征,预示来年日子更加美好。

吃长菜

在除夕,人们一大早就会洗一大桶长菜,包括青菜、白菜、青蒜等,和整鸡、猪骨、酥肉等一起煮,这锅菜的特点就是不切,一根根保留完整。寓意长吃常有,长长久久。

传统的长菜是将大年三十吃不完的菜煮一大锅,一直吃到正月十五过小年,味道微微发酸为止。

祭祖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一件大事。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

在云南,也有的地方相对简朴,由家长在吃年夜饭前盛上一碗“浆水饭”,献给祖先以及各路神仙。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按照老礼,除夕夜传统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年宴的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

中国人的年夜饭都讲究团圆、吉利、丰硕,象征“年年有余”的整只烧的鲤鱼几乎是必不可少。富贵人家一般选很大的鱼,鲤鱼、草鱼不论,红烧、清蒸都可以,只要是完整的。过年吃鱼符合中国人对来年的美好愿望――年年有余,生活富足。

此外,还有整只烹饪的鸡也必不可少,而且这只鸡还有讲究,只有毛色鲜艳的大红公鸡才上得了年夜饭的席面。

除了这几样外,传统年夜饭通常还包括千张肉、粉蒸肉、炸酥肉和上面洒满红绿丝的八宝饭,寓意来年生活甜蜜。

滇西大理白族的年夜饭,会在餐桌中央摆一个大的铜火锅,必上猪头肉,周围有碗(东坡肉、酥肉、粉蒸排骨、凉拌拼盘、煮大白豆、煮干竹笋、杂碎汤、酸菜扣肉)寓意深刻的节日菜肴,此外还有当地特色的乳扇沾蜂蜜,寓意明年甜甜蜜蜜。

在西双版纳,很多少数民族都喜欢在过年过节时用芭蕉叶合盛一团糯米饭,而昆虫宴、冬瓜猪、炒竹笋、鸡肉烂饭、傣味烤鸡都是春节期间必吃的。

与西双版纳相邻的德宏,过年的吃食还包括回龙茶、堆花米酒、扒肉米线、卤水粑粑、稀豆粉、松花糕、米糕、凉粉、葱花饼、熏鸡等。

普洱地区有一种独特的年货小食品,称为麻脆,每逢春节前夕,普洱地区的年货街上都会出现制作成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的麻脆。年夜饭上,家家户户都会用油锅炸膨胀后食用,脆酥香甜。当然,紫米八宝饭、酸笋鱼等特色菜也少不了。

守岁

守岁的习俗在中国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晋朝人周处《风土记》中说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馈送年节礼物,称为“馈岁”;相互宴请,称为“别岁”;除夕通宵不眠,称为“守岁”。这是现今看到关于守岁习俗的最早记载。但这时守岁似乎还是地方性年俗,隋唐之后,守岁成为全国的共同年俗。酒酣饭饱之后,一家人相聚在一起,在春晚的倒计时声中,迎来新的一年,这几乎是每个中国人家的过年方式。

根据地区和家庭的文化传承不同,各民族家庭的守岁方式也各有不同。许多少数民族常常在这一晚给后辈吟唱讲述本民族的叙事史诗,传授节日礼仪,讲述家族传统等等,有些家族有守岁到天亮的传统,认为天亮才是新的一年的开始,但也有的地方,钟声一响,新年就来了。

上一篇:论创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下一篇:福建省集体林发展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