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市民化滞后的危害性及其对策浅析

时间:2022-09-11 04:38:41

农民工市民化滞后的危害性及其对策浅析

摘 要:传统发展战略和体制的转变,为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奠定了必要的政策体制条件。20世纪80 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虽然为缓解城乡就业压力创造了基本前提条件,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愈加明显,差距仍在扩大。要想为农村就业与收入增长开辟出新的发展空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其根本出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农民工的市民化,对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一定得积极作用,但市民化的滞后性,却存在着一些危害,造成了社会福利损失,制约着我国的发展。因此,找出根源并加以整改,迫在眉睫。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市民化;滞后

中图分类号:D412.6;F29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5-0042-02

一、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的特性

我国农民工转移的数量虽然较多,但真正成为城市市民的,数量少且比例低。在我国的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主要表现出以下几点共性。

(一)与工业化的非同步性

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的起步滞后于工业化,两者的步伐不一致,导致了农民工市民化与工业化脱节,同时也加大了农民工市民化的难度。

(二)不彻底性

部分农民工从事非农业活动,已经实现了职业的转变,同时工资水平与收入结构也已改变,甚至于还有部分的农民工的社会地位、身份都已经改变,可是他们并没有被纳入城市的社会管理体系中,他们只是“外部特性” 改变,其本质并未改变,他们仍然没有真正的过上城市文明的生活。

(三)复杂性

首先,农民工市民化不仅仅是表面上的职业、身份等的转变;其次,鉴于各个地方的情况不一,农民工自身条件也有所不同,其转化的方式不可能是单一的。

(四)长久性

农民工市民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渐近的漫长的过程,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不能操之过急。

二、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因素

(一)心理因素

大体来说,主要受以下几种心理影响。

1.期望能够改变目前的经济现状

一个人之所以选择改变目前的境况,无非是觉得目前的状态不好,或者说是还能达到更好,否则他会安于现状保持稳定。而农民工之所以选择转化,无非是因为受到了利益的吸引,希望可以通过转化为城市居民,来改变目前的贫困现状。

2.希望能够改变自己与其子女的身份地位

背井离乡进城打工的农民工,虽然多赚一点钱是其最基本的愿望,但能够改变自己与其子女的身份地位也是目标之一。

3.追求安逸惧怕风险

主要表现为:长久的靠土地来维持温饱,害怕离开土地以后没有退路,难以再维持温饱;对于新的环境,一时间很难适应与融入;找到的工作并不一定能持久,自身权益也未必能够得到很好的维护。

4.羡慕与攀比心理

由于各地区自身资源与优势的制约,导致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城市与农村之间形成了经济落差。城市里面很常见的,很可能对于农村而言却是奢侈品,于是农村人口心底难免会产生羡慕。而如果大家都没有我却拥有的话,会是特别了不起的事情,于是人们会有竞相攀比的心理,从而有了流动的需求与欲望。

(二)制度因素

主要表现具体分析如下。

1.土地制度

土地制度可以说是导致农民工长期滞留于农村,其与工业化进程脱节的主要原因之一。农民工不能真正从土地和农村退出,使得当前城市农民工管理问题仍处于无序状态。

2.户籍制度

城乡分隔的户籍制度使得农民工在就业保障、社会保险、教育等方面始终无法与城市居民对等,主要表现在就业与职业方面。也是由于受到户籍制度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一直不能够有效的转移,致使过剩的劳动力被滞留于土地,形成隐性失业者。而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传统的户籍制度与新体制的矛盾也在不停的演变,传统的户籍制度已成为我国发展进程中的阻碍。

(三)经济因素

农民工转移到城市总是被定义为自发性的流动或者迁移,国家并不为其承担任何费用,所以农民工在转移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是成本。主要有两个方面:(1)迁移成本。主要包括交通费用、信息费用,新工作的培训费用、机会成本等。(2)生存成本。是指维持其基本生存所需要支付的成本,包括饮食、房租、医疗等。

(四)个人条件

农民工知识水平与技能比较匮乏、素质差异较大等等这些个人条件都决定了他们转移决策的不同性。

1.知识水平

知识水平程度高的比较容易找到工作,收入也较高;反之,水平低的相对没那么容易找到工作,而且工资水平普遍不高。

2.技术水平

技术熟练或者专业化较强的找工作比较容易,工资薪金也会比技术不熟练的、专业化不强的要高。

3.年龄、性别、婚姻状况

从年龄来看,年轻的劳动力比较容易受到雇佣者的青睐。从性别看,男性劳动力比女性劳动力受欢迎。而女性劳动力一旦结婚,难免要照顾家庭与子女,势必会忽略工作,这也是雇佣单位所担心的。

4.外出经验

普遍来说,如果一个人有了外出的经验,具备了独立自主的能力,能够较好的适应新的环境,他就会更容易做出市民化的决策。

5.素质

文化素质低下、思想保守陈旧、政治意识落后、法制观念淡薄等都是制约因素。

(五)社会关系

由于到达一个新的陌生的环境,周围的事物都是不熟悉的,而在城市里面,很多人对于农民工存在着歧视,主要在于城市居民对农民工存在的固有偏见、企业雇佣者的态度以及农民工本身的心态,所以农民工一般会倾向于在同一个圈子里面交流,这样的状态使得跟城市居民的接触极少,在思想方面文化方面等都与城市居民越来越远。

三、农民工市民化滞后的危害性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农民工市民化仍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民工要想转化为市民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也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农民工的转化不能够彻底全面,其转化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而这种滞后性,很容易造成多方面的危害。

(一)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造成的危害

农民工在城市不能实现与城市居民相对等的利益,城市居民也对其诸多歧视,农民工的社会地位与权益不能得到合理的尊重与安排,以至于农民工对城市有一种疏离感,不能很好的融入社会,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造成了危害。

(二)对我国产业升级起到一种制约性

企业雇佣者往往将农民工视为廉价的劳动力,做活多,工资薪金却被压低或者是拖欠,又由于农民工数量比较多,雇佣者可以经常轮换;所以,农民工长期处于一种流动的不稳定的状态,这样使得身为产业工人主体的农民工只能作为产业工人的“游击队”,无法更好的更有效率的工作,从而制约着我国产业的发展。

(三)社会福利损失的危害

农民工的经常流动与转移,导致了交通费用的增加,又由于城市的高消费性,农民工很难在城市定居,赚取的劳动报酬往往是寄回家,在家乡投资建房,可是却因为在外工作,在外租房的同时也导致了家乡房屋的空置,致使投资浪费。另外,由于在外工作,承受较大的心理负担,与家庭聚少离多,对子女的教育等方面存在不足,都导致了社会福利的损失。

(四)城乡差距并没有缓解,反而仍在继续扩大

农民工在城市并未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他们在城里打拼几年以后仍无法在城市立足,只能回到农村,这种转移是不彻底的,根本改变不了就业的结构,也达不到剩余劳动力转移、富裕农民的目的。城乡差距仍然没有得到解决,甚至于还在扩大。

四、对策与建议

(一)走中国城镇化道路,加快城镇化发展,优化农民工的居住环境

城镇发展水平的高低,制约着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措施:首先,创建“以人为本、开放包容”的城镇文化;其次,调整城镇布局,拓展城镇空间,加快城镇发展;再次,拓宽城镇建设的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

(二)统一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市民观

树立正确的市民化,不仅要求农民工要树立正确的市民观,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倡导。城镇与农村的生活环境与方式存在着不同,农民工要想适应城镇的生活,必须要有所改变,发挥在市民化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该摒弃对农民工错误的认知障碍,调整心态以平等的方式对待农民工。

(三)建立健全的就业制度

建立健全的就业制度,需要创新就业制度,构筑城乡统一开放、规范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给予农民工和谐平等的就业机会,让市场发挥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作用。

(四)增强维权力量,切实保护农民工劳动相关权益

农民工在城镇不能享受与城镇居民对等的权利,其相关利益得不到维护。必须优化法制环境,构建农民工就业权益保护的组织体系,以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

设计符合农民工情况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等,分类分层、逐步有序地提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水平。

(六)落实子女教育问题,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加强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制度化建设,提高入学率,建立符合农民工子女特点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使农民工进城做工无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 刘传江,程建林.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分析与进程测度[J].人口研究,2008,(5).

[2] 刘传江.中国农民工市民化[J].理论月刊,2006,(10).

[3] 王艳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7,(10).

[4] 李根寿.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探析[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8,(2).

[5] 赵东辉,吴亮.农民工融入城市有多难[J].望新闻周刊,2003,(16).

[6] 朱力.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J].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月刊,2003,(8).

[7] 朱信凯.农民市民化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农民工问题的启示[J].农业经济导刊,2005,(5).

[8] 梁波,王海英.城市融入:外来农民工的市民化――对已有研究的综述[J].人口与发展,2010,(4).

[9] 王竹林,王征兵.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阐释[J].商业研究,2008,(2).

上一篇: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与用水总量之间的关系研究 下一篇:基于BSC与EVA结合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