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债法中的诉讼时效期间

时间:2022-09-11 04:15:48

浅析债法中的诉讼时效期间

摘 要:围绕最高院《诉讼时效若干规定》第19条关于“债权让与与债务承担中的诉讼时效中断”的规定进行分析:依债权法理论可知,诉讼时效中断在债权让与中是主张“通知主义”,在债务承担中是主张“同意主义”。鉴于当前社会中债权债务关系纷繁复杂,传统债的移转理论学说将受到一定程度的现实冲击,在很多情形下,债的移转并不是从取得债权人同意的那一刻开始中断。笔者提出债的移转中的诉讼时效应适用“到达主义”,但仍需法学理论工作者做进一步理论研究。

关键词:债的移转;诉讼时效中断;到达主义

引言

通说认为债的移转是以债券债务关系的存在为前提的,仅仅是债的主体的变更且不改变债的内容与客体,并不引起新的债权债务关系的出现。而时效属于民事法律事实中的事实行为,当债法领域涉及到“时间”问题就极易被忽视,但研究法律关系构成中的时间确定尤其是时效问题,有利于理论在实践中解决具体问题。现行债法领域关于诉讼时效的立法并不完备――适用范围、效力后果等问题在立法和实际运用中都显现出不少问题。时效届满之后也严重影响到债权人和债务人的权利义务关系,以至在民事交易中有关诉讼时效问题经常成为争议焦点。

一、债权法中的诉讼时效问题解释

债的移转是债的主体发生变更的表现,其以债券债务关系的存在为前提,是在债的内容与客体保持不变的情形下发生的债的变更。诉讼时效中断是指在诉讼时效进行期间,因发生一定的法定事由,使已经经过的时效期间统归无效,待时效期间中断的事由消除后,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本文所研究的债权法中诉讼时效是时效的一种,其上为概念为“时效”。大陆法系债权法基于各自立法传统等原因,一般都将时效分为取得时效和消灭时效两种。诉讼时效是法律关系的时间构成,尤其是诉讼时效中断有利于在当事人之间建立新的、确定化的社会关系。时效是一定的事实状态,是导致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法律事实;时效制度的适用促使当事人非基于自由意志取得权利或权利效力减损,是当事人在一定时间内为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一定行为的法律效果。在债法领域,其适用范围应是全部债权请求权返还财产请求权和恢复原状请求权;对应的法律后果应采用胜诉权消灭主义和时效抗辩权发生主义相结合制度确定。若权利人能够行使其权利而长期怠于行使,则使义务人的法律地位长期处于不确定状态,将导致当事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事实状态和法律状态长期不一致,将有损当事人的关系利益。

二、我国债法领域的诉讼时效相关理论的研究分析

由于沿袭苏联立法思想不承认取得时效,所以在债权法领域中也就没有规定与之相对的消灭时效,取而代之的是规定诉讼时效制度。我国《民法通则》只规定了与消灭时效相当的诉讼时效。现行民事立法无取得时效制度之设,学者在解释诉讼概念时通常谓之“诉讼时效,即消灭时效”或者说“我国债权法中的诉讼时效就是消灭时效”。按照王利明等我国多数学者的观点,我国债权法中诉讼时效与消灭时效一样也源于罗马法川。“消灭时效者,谓债权因时间之经过而失去追偿权也”。即如果发生权利人不行使权利所导致的事实状态持续至某一特定期间,就会引起法律放弃对权利人的保护,进而产生对债务人进行保护的一项制度。

依我国债权法理论,债法领域的诉讼时效制度是相当于消灭时效。但《诉讼时效若干规定》关于“债权让与与债务承担中的诉讼时效中断”规定:诉讼时效中断在债权让与中是主张“通知主义”,在债务承担中是主张“同意主义”。现代社会对于民事主体对交易安全和财产流转要求而形成纷繁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导致债的移转大都不是从取得债权人同意的那一刻开始中断,传统理论学说将受到现实冲击。基于现代交易便利迅捷和诉讼时效制度的程序性要求,“到达主义应适用债的移转”来给予相关当事人利益更多权利保障。

譬如,债权转让通知的效力仅在于通知债务人债权转让的事实。债务人收到通了,就应向新的债权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债务人未收到通知的,则仍可向原债权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而此时的原债权人则成为不当得利人。债权转让的效力就在于使债务人明确给付的对象,并不能产生重新计算诉讼时效的效果。“其因契约移转者,为债权让与。其依契约移转债务者,为债务承担。”时效是一定的事实状态,而时效制度属于民事法律事实中的事实行为,诉讼时效的中断情形改变原有当事人之间的确定关系。同理,同样也可将债务承担存在的前提须经债权人同意。但债务承担的诉讼时效中断,若适用“同意主义”有违债权法理;而须是债务承担之意思表示到达债权人。若无债权人同意,债务承担则无法成立,就无实际意义。

三、债权法中诉讼时效制度的价值

民法所谓的债权是指权利人有权请求特定或者不特定的相对人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在债权的关系中,债权效力的真正实现不仅仅只强凋的是权利人所拥有的权利,起到更重要作用的应该是相对人即债务人或者义务人,就是说义务人须承担符合要求的配合行为,才能最终使得债权人所享有并期望得到的权利得以真正履行。当债权关系尚处于动荡状态时,如何平衡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关系,如何使债权关系能够在能够促进交易并在合理期限内及时稳定下来,已成为规范债权效力的重要问题。至此,债权法中诉讼时效制度才产生并发展起来。其价值在于平息利益的冲突,协调当事人之间、社会公众的利益平衡和风险负担。

债权既具有请求力又具有保持力。法律既要维护和促进债权人的权利,同时也需要对债务人的利益给予同等的关注。债权法中的诉讼时效可以说是法律用来衡量债权关系中各方主体的一种杠杆,而这种工具的识别标准就是时间。在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债权债务关系中,如果法律只是片面的强调债权人所拥有的请求力、保持力等一系列权利,而债权人其本身却对权利采取放任松懈的态度,那么以意思自治原则来讲就并不适宜以法律的效力来强制其权利的实现。一旦权利人不行使权利所形成的事实状态持续到相当的期间,则法律放弃对权利人的保护,转而保护事实上的占有人或债务人。这就是所谓“事实胜于权利”的规则。

笔者认为,债的移转的通知效力仅在于通知债务人债权转让的事实。债务人收到通知了,就应向新的债权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债务人未收到通知的,则仍可向原债权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而此时的原债权人则成为不当得利人。债的移转的效力就在于使债务人明确给付的对象,并不能产生重新计算诉讼时效的效果。

四、结语

债权法中的诉讼时效制度作为在世界各国法律中普遍存在并且发挥重要作用的古老法律源于古罗马法,历经数个世纪的得以发展和完善,其法律思想是督促债权人及时有效的行使权利来防止不稳定的权利义务状态对正常交易秩序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保障债权债务关系能够在合理的期间内得以确定下来,避免不稳定的权利义务归属给其他主体所造成的误导。笔者希望,借助本文中对我国债权法中诉讼时效制度所做的分析和研究,能够对我国债权法中诉讼时效制度的立法与完善、乃至我国债权法的立法理念提供些许有用的建议,最终使我国法律制度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获得双赢。(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 史尚宽:《债法总论》(第一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 王利明:《民法》(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3] 徐晓东 马向军. 债权转让会引讼时效中断吗[N]. 江苏经济报,2003-09-10.

[4] 国务院法制办 何平. 债权转让诉讼时效探析[N]. 人民法院报,2012-08-08007.

[5] 赵世意,宋磊,魏延伟. 浅谈诉讼时效期间中断[J]. 现代企业教育,2011,18:106.

上一篇:浅谈公司董事民事责任免除制度 下一篇:试论互联网行业相关产品市场的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