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字内功的“精”与“博”(下)

时间:2022-09-11 03:51:15

书法字内功的“精”与“博”(下)

书法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是线条的艺术。古人为了掌握千变万化的线条和精妙的结字,无论是 “精”深“博”大,都为后人作出了良好的楷模。书法字内功的 “精”与“博”两者都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学书临池既要重点突破,又要四面出击。在漫漫的书道中,写字就是写志,要 “心不厌精,手不忘熟”。书法讲求变化创新,“精”乃立字之本,也就是说学书须从楷书(真书)入手,旁通篆、隶、行、草。古人云:“楷如立,行如走,草如奔。”学书须要打好坚实的基础,先须立,立须精,精而后博采众家,笔涉众长。“草出于章,行出于 真,真贵方,草贵圆,互掺斯为妙矣”。所以说用功贵在精,学书贵在通。一个书家风格的形成 除诸多因素外,无不是先精而博,达到从“无我”到“有我”的自由挥洒的境界,由“入则重规叠矩”,发展到“出则奔秩绝尘”。

中国书法已走过三千年的发展和创新的历程。到了唐代,书法进入鼎盛时期,五种书体囊括了书法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书法艺术至臻完美。而且每一书体都有高水平的代表书家。汉隶有蔡邕 ,草有张芝,行有刘德升,楷有钟繇。而晋代王羲之则博采众长,推陈出新,自成一家之法,把书法艺术推上了至高的境界。袁昂书评“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李嗣真说:“右军……草行杂体,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刘熙载云:“右军书……力屈万夫,韵高千古。”《书谱》云:“……且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犹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拟草则馀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总其始终,匪无乖互。”唐代孙过庭的这段话就阐明了 “精”与“博”的辨证关系。

“学书既知用笔之诀,尤须博观古帖,结构布置,行间疏密,照应起伏,正变巧拙,若不默识于心,务便下笔之际,无一点一画不自法帖中来,然后能成家数。今人不闻古法,不见古帖,妄以小慧杜撰为书,或体势恶俗,或锋毫侧戾,邪气洋溢。”《书法正传》清·冯武编著。“书不入古不为书,入古不出枉为奴。”“善书者往往取古帖中之所需者,不善书者,则多拘形描摹,随古人而去。”“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可绍于古人。”王僧虔《笔意赞》。孙过庭有言:“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违而不犯,和而不同。”作为一个张扬个性的书家,若能融百家于一炉,实属难能可贵。

一碑一帖无不凝聚着历代书家的心血和求索,毫颖翰墨的结字,无不是书家经验的日积月累。古人作字有永字八法、欧阳询的三十六法、黄自元的九十二法等,无不是在字内功的精上大做文章。古人作字之精研可谓用心良苦,字内功的精应深到运笔、结字、施墨、布局、节奏、虚实技法等,博应涉猎甲骨、金文、篆、隶、楷、行、草诸家书体,诚然要依据自身偏好、个性、精力应有所选择,其中应尤以雅俗共赏的行书为最。欲博先精,兼擅诸体,方能出手不凡,得心应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无论书人还是书家,在攀登书山的路上,皆会在步入“俗”、“雅”、“玄”的三个艺术层次中渐悟出书法艺术的三昧。

学习书法,在临摹一家法帖的同时,还要广泛学习其他书家的作品,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开拓视野,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倘若视书法为 “一蹴而就、雕虫小技”,无视法度的片面和盲从,到头来只能是俗不可耐,原地踏步。

其次,像篆书和繁体字的辨别和书写,一个字的多种写法和变化,行草书中字的辨识、偏旁符号的用法和运用,均应属于字内功的一个范畴。

上一篇:老年防“寿斑” 下一篇:“醋”劲帮您美容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