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阅读教学飞扬起来

时间:2022-09-11 02:54:28

让语文阅读教学飞扬起来

摘 要: 语文学科的特性要求在教学中必须重视阅读教学,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常常为了应试,只重视探究的结果,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情感体验与感受,悖离了阅读教学的本质。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阅读教学成了语文改革的重点。本文从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从课堂教学实施展开探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力求体现语文教学的真正特色。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新课改 情感体验

人们想获得一定的知识和信息,要想从书中明晓睿智的见解,就必须通过阅读,因为阅读是联系自身与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几千年前,古人在教学时,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读和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鲁迅描述的私塾老先生摇头晃脑的读书姿态让我们记忆犹新。到了今天,阅读教学还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但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充斥着大量的习题训练,过于重视问题的结果而忽视了体验的过程,阅读教学渐渐地失落了。在新课程改革之下,这个优良的传统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只有通过不断地阅读文本,才能真正获得自己的体验和理解,才会有自己的独特创新。正如无锡锡山中学的唐江澎老师所倡导的:“语文老师要带领学生一起读起来。”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作者的一种对话,在感受作者描摹的画面和阐发的观点时,这是一种心灵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学生在读书时,在获得知识熏陶时,要力求有自己的体验。可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师用统一的教材和单一的思维方式,用讲授和训练的方法向学生传播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关注的只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技能训练达到的水平,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特长的培养,“千人一面”式的教学泯灭了学生的自我意识。这种现状在很多课堂上随处可见,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注重讲解、讨论模式的误导。韩愈在《师说》中提到老师的作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教学都过于重视老师单向传输知识的过程,而忽视行为主体的反馈。叶圣陶先生谈课堂教学时曾说:“从逐句讲解到讲主题思想,讲时代背景,讲段落大意,讲词法句法篇法,等等,就是离不开教师的‘讲’,而且要求讲‘深’,讲‘透’,那才好。”这无形中强化了教师的讲解。现在在新课改形式下,为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问式教学占据了半边天,漫天都是讨论,研讨,分组研究,却一定程度地肢解了最基本的文本阅读,脱离文本阅读的分析反而使学生忽视了自己的主观体验。

(二)训练出高分的观念驱使。考试制度使得阅读教学出现了应试化的倾向,教师在教读课文时,自觉不自觉地受到高考题型的束缚,把本来丰富多彩的文章内容解读成了标准的试题,他们还根据考点设计出大量习题,反复训练,乐此不疲。这种做法缺乏长远的眼光,使学生对语文文本更加漠视,在很多地方,学校与教师不但不鼓励学生读书,反而禁止学生阅读课外书,理由冠冕堂皇:不能浪费时间。在语文教学中,只重训练、玩题海术而忽视基本的文本阅读,才是“小学而大遗”。

(三)学生自身生活习惯所致。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有个长期熏陶的过程,短时间内看不到效果。学生的课余时间又被大量的数理化、英语作业占据,他们还要上各种辅导班,周末偶尔休息就看电视、上网,很少会静下心阅读,更不用说看厚厚的名著了。此外,学生在生活中严重缺乏社会实践,有的学生连牛都没见过。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强调:“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泉,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要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让他们感受自然。而在今天的学生生活中,阅读和社会实践都成了一种奢侈,这在江苏的某些地方,甚至形成了一种风气和定式思维。

我们知道,语文阅读教学不在于记几个字词或几句名句,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阅读,拓宽自己的生活面,丰富人生经验,树立个性意识。巴金先生曾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他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语文阅读教学正是可以让学生获得一种对真善美的认知,培养心灵的体验和感受,这些绝不是花哨的课堂样式和大量的习题能带来的。

二、新课改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江苏省教研室的朱芒芒老师在高中语文培训会上曾指出,现在的语文教学“应当培养学生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让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有自己的分析判断,从而获得自己的体验”。阅读教学是一个三方(教师、学生和文本作者)交流和合作的过程,教师是引导者,把握方向,学生是主体,自己感知,而对象是阅读的文本,必须通过阅读与文本对话,了解作者的意图,揣摩文字的魅力,形成自己的思想。具体到教学中,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边读边疑。一篇经典的文章对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审美力都无形中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创造力,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文章的过程,本身就是读者的想象、思维和情感参与的过程。在阅读中,学生要带着问题阅读,边读边疑,角度不同,理解能力不同,答案也各异。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以平等、合作、交流的态度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观点,就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地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积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二)边读边悟。《文心雕龙》有云:“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优美的文字,优美的意境,都会引发学生想象的飞扬。对文字、对作者的观点、对蕴涵的主题,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感悟,才会形成属于自己的思想。

如在教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一文时,因为很多学生无法理解作者表现出的对过去生活的眷恋,所以我一开始没有对主题进行分析,只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然后在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发表对这部作品的感悟和体验。有的学生说,文中感情很细腻真挚,作者对很多平常景物描写的很细致,能看出作者渗透了很多的情感。有乡村生活经验的学生则谈起山居生活的宁静、安详与惬意,我再引导他们:在回想过去经历的童年生活时,有没有和作者类似的遗憾?再告诉他们,今天大家同在一个班级学习,也是今生今世证据的体现,这种体悟式阅读教学使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通过自己的想象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但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能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中,从而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体验。

(三)边读边思。“学而不思则罔”,让学生在文本中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寻找答案。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探究意识。

如我在教《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一文时提到,伽西莫多先前受毒打和辱骂时没流泪,为什么看到爱斯梅那达送水时会流下泪水?为什么围观的群众会有前后不同的反应?引导学生向美好人性的感召方面思考,从人物的细节表现看主题。在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后,我再让他们读一下鲁迅的《药》,思考鲁迅笔下的看客和本文的群众形象有什么不同,再让他们写一篇对人性理解的短文。通过对文本的深层思考,加深他们的阅读体验,以养成读文本之后形成自己的观点的习惯。

基于以上几点,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回归到语文教学中,尤其在素质教育和减负的呼声中,这是一个改革的契机。在新课改形势下,语文老师首先要改变观念,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让学生潜心阅读,才能为他们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打好根基,才能给他们更好的语文熏陶,才能使他们有自己的观点意识和情感体验。

上一篇:浅析父亲参与教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下一篇:高校图书馆招标采购模式弊端分析及抑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