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时间:2022-09-11 01:46:36

浅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启蒙阶段,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是初中阶段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国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是学生探究的动力,是促进学生不断学习的助推器。一旦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与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索知识,真正实现从苦学到乐学的转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需求,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

一、转变教学观念,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认为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主要是靠教师的传授,因此教师严格地控制着课堂,认为只要学生认真听讲,把教师所讲的每个知识点都记清、记全,就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学生只是课堂的听众,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只是接收知识的容器。这样的学习过程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的调动,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现代教育理论提倡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提倡要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主动构建过程,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因此,教师应积极实现角色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教学,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教育。要做到这样,教师必须首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自己通过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会的,而不是老师满堂灌的结果。学生始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探究环境,这同时也是锻炼学生思维、建立学生自信心的手段。教师应抓好每堂课的开始,充分组织语言,使学生一开始就对整节课充满兴趣。教师的每句话都应能吸引学生认真的思考,这样不仅课堂教学氛围良好,也会使教师对知识的传授更加容易。在教学中,教师也要采取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枯燥无味的课变得生动、活泼。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形象性

初中的学习阶段,正是学生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心的时候,而传统呆板的物理教学不仅使课堂教学枯燥无味,无法令学生提起学习的兴趣,同时抽象的物理概念也无法为学生所接受。课堂的时间很有限,而学生们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情况也大不相同,对于很多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理解。同时,教师的教学也感觉很吃力,通常情况下是教师“满堂灌”地把概念传授给了学生,但是学生并不能理解,最终导致概念会背,却依然是一问三不知,教学收效甚微。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使抽象的物理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微观的知识宏观化,可以同时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参与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形象性与趣味性,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吸引学生有效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与思维进入最佳的状态,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也更易于学生接受与理解知识。如教学“平面镜成像”这一节内容时,我制作了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课上向学生播放,用实线表示光线,用虚线表示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用课件动态地展示光线缓慢地照射再反射到人的眼睛,同时反射延长线相交于像点,在像点制作一个虚像。这样形象、直观的展示利于学生理解。通过多媒体课件还可以动态演示“不管物体如何移动,所成的虚像与物体的大小、距离始终相等而且对称”。这样将虚拟的现象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与记忆,使学生体会到了物理学习的乐趣,从而使学生形成了持久的学习动力。

三、运用实验教学,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欲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观察到奇妙的实验理解,有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物理教师要注重实验的运用,让实验成为培养学生兴趣一个亮点。一方面,教师要充分运用演示实验。教材中有许多的演示实验,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实验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带着心中的疑问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促进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如在教学“大气压强”这一内容时,我在课前准备了两个矿泉水瓶,其中一个扎个孔,以这样两个实验来导入新课。第一个实验,向有孔的瓶子里注水,水从孔中流出来,待拧紧瓶盖后水不再流出;第二个实验,把空瓶子里的空气全部抽走,矿泉水瓶变扁。这样两个有趣的小实验,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急切想知道其中的奥秘,此时导入新课的学习,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另一方面,教师应变演示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主动探究。初中生有着较强的动手能力与好奇心。教师让学生做实验符合初中生的特点,而且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与激发,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如用天平测量液体质量的实验,教师可提出问题:“天平平衡后,将手指伸入容器里的液体中,手指不要碰到容器,天平是否依然平衡?”这样学生的探究欲望更强,学生们大胆设想,并设计实验来验证猜想。这样不仅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思维能力,同时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培养。

四、联系现实生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物理是与学生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之一,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因此,物理教师要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活动和需要,加强物理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这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在教学中我注重从生活引入物理的学习,同时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例如,为什么钢笔能吸入墨水?自然现象中的雾、露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100W的灯比60W的灯更亮?为什么油罐车后面有一根铁链接地?在干燥的冬天黑暗中脱毛衣时可以看到火星闪烁,这是怎么回事?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教师可以以这些生活现象引入新课,激起学生想解决问题的好奇心,同时学完相关知识后,学生会利用所学解释一些现象,这样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与学习的乐趣,最大限度地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激情,引发了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总之,培养学生物理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所在,是提高学生能力与教学质量的基础。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要贯穿初中物理教学的始终,真正让学生爱上物理学习,让物理课堂成为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沃土”。

(责编 张晶晶)

上一篇:克服“三缺一同”,提高学案教学有效性 下一篇:阳光体育运动冬季长跑活动的组织实施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