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自然地理学习中的难点

时间:2022-09-11 12:37:33

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自然地理学习中的难点

【摘要】无论是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陆环境还是区域地理中的自然部分,学习起来都很困难,因为这里包含的原理深奥,知识庞杂,考点多,面广,记忆繁琐,故而给学生的学习造成极大的困惑,甚至使很多学生知难而退,丧失信心,导致收获低下,学习成绩不前。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引领学生掌握方法,寻找窍门,摸得规律,就会变难为易了。

【关键词】原理深知 记忆深入 规律找寻 方法总结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8(a)-0090-01

十几年的高三教学使我在自然地理教学中逐步形成了自己教学的风格,也总结出了好多规律性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使学生在有效的学习时间内尽可能的化解准点,突破重点,提升能力,考出理想的成绩来。

自然地理分两部分,一个是宇宙环境、大气环境和海陆环境的纯自然部分,这部分一直是高中学生学习感觉最难的地方,特别是欲走环境中的地球运动和光照图的判读,有时候花很大力气却一无所获,白白的浪费了时间和精力不说,还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致使地理教学陷入困境。那怎样使学生轻松有效的掌握这部分的内容呢?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理性知识贵在吃透、理解和阐述原理,并把由原理演化出来的图形以及图形的变化规律跟原理相互对应,才能使原理和图形以有形有神的具体形象存储在学生的思维之中,帮助学生彻底搞清它们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支撑的必然联系,最终达到图表原理,理说图形理解记忆之功效。二是区域地理自然知识的学习,这部分比起纯自然的知识要简单的多,学习中的主要窍门是贵在强化记忆和知识间的联系。看下面的例子。

太阳运动及广照图的原理一太阳每年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往复运动,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不同决定了晨昏线的位置不同,晨昏线的位置直接决定着光照图的变化。同一天晨昏线在极圈或极围内纬度相同的两条纬线间绕地球一圈,这是由于地球自传而产生的昼夜交替的现象;一年中晨昏线每天在不同纬线之间变化,而且晨昏线的变动范围和太阳周年运动的范围完全一致,即晨昏线在极圈内纬度不断升降;晨昏线和极圈相切、相交和相垂直的位置关系均能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回归线上、在回归线和赤道之间、在赤道上的具体地点,同时晨昏线在昼半球上同一纬度割得的弦长也指明了该纬度处的昼夜长短,当昼弦大于夜弦时,该地昼不但大于夜大于12小时,而且还处于夏半年,夏半年同时也表明了太阳直射该半球。由此可见昼夜长短的不同不尽能说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也能说明一地的季节,季节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地理现象,也就会演变出不同的地理问题,比如塔里木河是否进入汛期?黄河有没有凌汛现象?地中海地区是否炎热干燥?华北地区小麦是否到了收割期等等。

因此光照图判读的根本就是要牢牢抓住晨昏线这个关键因素,而决定这个关键因素的根本就是太远直射点的位置。

三圈环流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理知识,学生每每学到这里都难以适从,其实仔细研究也是很容易消化的。这个原理的关键是抓要住太阳在地球表而辐射不均做文章的,在此基础上借助热力环流知识和风成规律就会轻松掌握。我们知道赤道地区太阳辐射的热量最多,所以赤道表面的空气分子受热、膨胀、上升,上升的结果使赤道近地而大气分子减少,压力减小,形成低压,高空大气分子增多,压力增大,形成高压;在同一水平面的高空南北纬30。处存在着一个相对的低压,这样在高低气压间存在着一个气压差,产生了水平气压梯度力,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高空的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大气刚一流出,就受到了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在这力的作用下,北半球向右偏转成西南风,南半球向左偏转成东北风,这个风不断向高纬流动,到了南北纬30。的上空,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达到二力平衡,使原来的西南风和东北风都转化成了西风集聚在这里,随着大气分子进一步的增多,重力加大,再在重力作用下迫使下沉,使地面大气分子集聚,形成高压,这就是典型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近地面的赤道和南北纬30。之间一个高压一个低压,又有了气压差,产生了气压梯度力,在这个力的作用下大气又从南北纬30。流向赤道,加之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偏转成东北风,南半球偏转成东南风,这个长年不变的风带就是信风带,至此低纬环流圈也形成了。同样原理可以分析出中纬环流圈和高纬环流圈,以及西风带和东风带。地球上的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就是这样相互依存,互为关联的,共同存在的。

区域地理自然部分的学习应从这几方面人手,以中亚为例:(I)地理位置:包含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这是定位的关键。中亚绝大部分在38。N__55。N,30。E__80。E之间,这个纬度全部位于温带;东、西、南、北与蒙古、中国、巴基斯坦等国接壤,四面距海、洋非常遥远,因此身居内陆,距海遥远。(2)地形、地势:中亚的中部和西部是起伏和缓的哈萨克丘陵、图兰平原、里海沿岸平原,东部和南部则为地势很高的天山山脉和帕米尔高原,平坦和缓的地形应该为中亚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可是中亚是不是可以大力发展种植业呢?看看它的气候我们就知道了。(3)气候:由于位于温带,常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中亚几乎绝大部分都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只有东部南部小范围由于地势的抬升形成高原高山气候。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使本区广布着大面积的草原,天然的草场不得不是中亚以畜牧业为主,并在畜牧业的基础上发展起了与之相适应的毛纺织工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少有的种植业也也是以灌溉为主的,布局在阿姆河、锡尔河沿岸。(4)河流湖泊:中亚主要的5条河流中只有北部的伊稀姆河、额尔齐斯河流出本区,而注入里海的乌拉尔河、注入成海的阿姆河锡尔河最终都没流出本区,因此中亚从流程看大都属于内流河,内流区;里海、成海和巴尔喀什湖也是咸水湖。布局在阿姆河和锡尔河沿岸的农业长期的引水灌溉使其不断萎缩,盐碱不断加重,白色沙尘也不断猖獗。

学习中亚的各地理要素就不难看出它们之间的确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只有这样的了解掌握只是才能达到对区域的深刻认识,才能更准确本区域内的实际问题。

总之,只要做学习中的有心人,善于发现,认真总结。不断整合,再难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上一篇:中学阶段开设《影视鉴赏》选修课的实践与探索 下一篇:做不好,别笑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