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社会化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时间:2022-09-10 11:21:53

政治社会化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诸多原因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的实现,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有限性和难以持久性。

高校 政治社会化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按照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的定义,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每个政治体系都要某种执行政治社会化功能的机构,它们影响政治态度,灌输政治价值观念,把政治技能传授给公民和精英人物。

一般来讲,执行政治社会化功能的结构包括家庭、共同体、聚居区和同辈集团、学校系统、工作场所、正式组织、大众传播工具、利益集团和政党、立法机关、行政机构和法院等。相对于当代大学生,执行政治社会化功能的机构则主要包括家庭、共同体、聚居区、同辈集团、学校、大众传播工具等。特别是学校,对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起到了关键作用。

但是,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下,诸多因素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实现,从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构成了严峻挑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中的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政治社会化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个颠簸不破的真理: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中国之所以历经无数次战乱和危机之后,最终都能够达到国家统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有着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共同的文化和国家认同意识。无论是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还是在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我们的青年,特别是大学生以事实证明了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安徽农业大学一项针对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的调查表明,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大学生同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观点的比率高达80%,而不同意若国家使你失望,你就有理由不爱它甚至背叛它的观点的比率达到71.4%和81.3%,证明了当代大学生有着极高的爱国热忱和国家认同意识。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合法性的认同。卢梭认为,国家和政府的合法性取决于能否得到公民的认同。所以,党和政府通过自己所能动员的一切社会资源,加大社会的主流政治文化建设,特别是对青年和大学生的政治教育。

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了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政治意识。一个现代政府的合法性在多大程度上得到认可,一个民主社会在多大程度上和在多长时间内得到构建,归根到底,与公民政治素质的提高和参政意识的增强是密不可分的。

列宁认为,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所以,一个人如果要完成由自然人向政治人的转变,就必须接受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包括政治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专门教育。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中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

我们知道,人作为社会人,毕竟会受到一定的社会和历史环境中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不是某个单一因素的影响。并且,政治社会化的结果取决于所有信息和条件的相互作用,尤其取决于相关内容的一贯性。学校常常被统治集团用来向学生灌输他们所要的政治态度。但是这些努力是否成功,在最理想的情况下,至少也得在很大程度上依环境而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中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主要有: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社会实践的不一致。我们知道,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但是,脱离实践的理论就会成为僵化的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之脱节,加上在教育方法上大都采取“灌输式”教学法,缺少渗透性和说服性的教学手段,从而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按照知识社会学的观点:真理的概念并非历经一切年代却保持不变,而是卷入了历史变化的过程之中。由于真理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才为真理。而社会历史条件在不断地变化,社会环境在不断地变化,真理必须随之而进行动态的创新和发展,才能适应社会环境进而为社会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可是,当无产阶级由革命阶级演化成统治阶级,支配了社会上的绝大部分社会资源以后,理论的创新就会缺乏动力,而既得利益者也没有了创新的要求。这样的结果是带来了理论的僵化和与现实的脱节。

2.高校与其他政治社会化结构如家庭、同辈集团、大众传播工具等发挥影响的不连贯性甚至冲突性。当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突出强调社会责任和社会奉献、宣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时候,其他的政治社会化机构所做的事情也许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期望相差甚远甚至是背道而行。特别是随着电视、网络这样的大众传播工具的普及,大学生在校园之外接受到的是形形的多元价值观,甚至是物质至上和拜金主义的价值观。这种多种来源的政治文化和政治观点的不一致性甚至是相互矛盾性,大大抵消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削弱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连续性和缺乏强化手段。在大学校园中,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进行的专业教育甚少关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大学生所进行的政治教育,可能专业课教师不能理解甚至否认。这样一来,思想政治教育就表现出孤军作战和缺乏强化手段的特点,从而对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产生消极影响。

另外,大学教育仅仅是人生的一个较短的时期,大学生毕业以后面临的是复杂多变的社会和形形的社会环境。一旦走出校园,就脱离了这种思想教育的影响,随着岁月的侵蚀,高校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淡出大学生的思想视野。

参考文献:

[1]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著.曹沛霖译.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对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91.

[2]卡尔.曼海姆著.姚仁权译.意识形态和乌托邦.九州出版社,2006.595.

[3]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63.206.

本文系梧州学院院级课题“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角色”阶段性成果;课题号:2008C033。

上一篇:高职院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实训体系的构建 下一篇:对建立大学生宿舍管理联动机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