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教师的知性美

时间:2022-09-10 08:31:19

试论教师的知性美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教师知性美内涵的阐释,指出教师知性美的价值在于启迪儿童的智慧,并在关照儿童的精神生命中得到升华。拥有知性美的教师必然是充满学识魅力的人,在终身学习的时代,这样的教师必然是学习型的教师、引导型的教师和研究型的教师。

关键词: 教师 知性美 内涵价值 教师魅力

俄国著名作家契柯夫曾经说:“人的一切应该是美丽的:面貌、衣裳、心灵、思想。”①一个人的美丽不仅指漂亮的容貌、华丽的衣饰,更包括心灵与思想的综合美的体现,正如教师(特指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下同),其独特的形象特征和气质让其具有一种独特的知性美。

一、教师知性美的内涵

要弄清楚什么是教师的知性美,首先就必须从逻辑上界定知性。而知性与知性美又是密不可分的,知性是知性美的内在沉淀,知性美是知性的外在表现。

(一)知性与知性美。

百度百科对“知性”的解释为:德文原文是verstand,表示理智、悟性。康德认为知性是一种介于感性和理性之间的认知能力。感性偏向热情,理性偏向冷静,而知性则介于两者之间,偏向智慧。

知性源自人内在的文化涵养,当其因丰厚的文化底蕴而自然生发出温文尔雅而又芬芳馥郁的气质就透露出“知性美”。知性美会深刻影响人的思想、观念、性格、爱好等方面,其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会带有某种文化气息,透出源源不断的魅力,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因此,知性美是一种智慧的美,充满人生的智慧和教育的智慧。

(二)教师的知性与知性美。

教师的知性即教师通过知性的思维、理智的行为,启迪学生的智慧,开发学生的悟性。而知性美则是透过知而散发出来的内在的文化涵养知性气质,这种气质是智慧的,既淡定又成熟。拥有知性美的教师不仅能够以其无上的灵性去启迪儿童的悟性,而且能够深深影响儿童的心灵和人格。

知性美是人性魅力的集中体现,它内在地蕴含着“真”,正如陶行知先生在《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一文中所言:教师应“有真知灼见;肯说真话,敢驳假话,不说谎话。我们必须拿着这两个尺度来衡量我们的先生,合于此者是吾师,立志求之,终身敬之”②。教师追求真理、公平正直、表里如一,真切地影响学生求真和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知性美蕴含着“善”。拥有知性美的教师,把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当作自我职业人生的目的,为之无怨无悔、默默无闻地耕耘,并善待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帮助每一个学生,让教育的和煦阳光普照每一个角落。

充满知性美的课堂恰如行云流水自然和美,让儿童一路春风,如同进入一个辽阔、纯净甚至可以嗅到芬芳的知识王国,令他们流连忘返,全身心陶醉。正如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③。总书记在2007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强调指出:人民教师应以“特有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全社会的尊重”,知性美正是教师“学识魅力”的生动展示。

二、教师知性美的价值

教师知性美渗透在教育教学生活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所谓平凡中见伟大,琐碎中见崇高。知性美,在智慧启迪中闪耀;知性美,在精神生命关照中升华。

(一)知性美,智慧启迪中闪耀。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你要当好一个先生吗?那要先当好一个学生,只有当好了学生,才能当好先生。”④在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教育中,教师的职责是传授知识,学生则成为盛装知识的容器。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这种观念,导致学生成为被训斥的对象,创造力被扼杀,表现欲减弱。因此,拥有知性美的教师,是儿童智慧的开启者,在儿童成长与进步中真切地体验到教书育人的内在尊严、价值、欢乐与幸福。

1.发现儿童的兴趣

启迪智慧的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倾听者。善于倾听来自孩子们的心声,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其次应是一个观察者、引导者。当孩子们正在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表现自己喜欢的东西时,教师在旁边认真观察,了解孩子的思路,适时地加以引导,使孩子的表现更加大胆、创新;最后应是一个欣赏者。当孩子展示自己的成果时,教师应从欣赏者的角度肯定其劳动,培养其探究、创造的兴趣,激发和提升其自信心。

2.引导寻觅解决问题的方法

儿童在探索的过程中,遇到障碍、困难,是畏缩不前抑或知难而上,教师的鼓励态度至关重要。例如在设计《蛋宝宝站起来了》活动时,老师让儿童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使蛋宝宝站起来的办法。有的孩子拿着鸡蛋不知所措,有的站着观望,有的甚至把鸡蛋交给老师。此时老师鼓励的话语“你能行!你真聪明!”就能够激发他们探索的信心,促使他们寻觅各种不同的解决途径:有的孩子让鸡蛋在小瓶子的瓶口上站起来,有的孩子让鸡蛋站在自己的肘关节处,有的孩子找来了橡皮泥粘在鸡蛋底部……⑤在活动中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运用自身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创造力。

在知性美的光辉照耀下,教师不再是单纯的权威者、管理者、主宰者,而更是儿童的倾听者、引导者、观察者和欣赏者。每一个孩子都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只有充分关注他们的发展需求,努力营造宽松愉悦的心理氛围和课堂教学生态,支持并推动孩子自主地探索,方能激发、开掘儿童的潜能,实现师生间精神性的交往。

(二)知性美,精神生命关照中升华。

教师的知性美像和煦的阳光普照儿童的精神世界。基础教育的儿童正处于性格形成的关键期,拥有知性美的教师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形成积极的个性,并为他们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靓丽的心理底色。

1.在情境创设中点燃信心的火花

教师应充分利用儿童好奇心、求知欲旺盛的天性和争强好胜的心理,创设乐观向上的精神环境和富于教育意义的情境,让每个儿童都找到受肯定的感觉,享受到自信的快乐。老师以朋友的身份,以赏识的目光,给孩子多一份尊重,多一点关心,让孩子们感觉到教师的爱,表扬和奖励进步的儿童,帮助和鼓励不敢尝试、胆小的孩子,让他们在教师肯定的目光中肯定自己,增强信心和勇气,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给学生一片蓝天,他们会让它繁星点点;给学生一片草地,他们会让它繁花似锦;给学生一份信任,他们会感悟出人生的许多道理。教师积极关注的态度、信任支持的目光是儿童信心和勇气的不竭动力源泉。

2.在因材施教中培养积极个性

教育中的形而上学是最大的误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如果不从儿童年龄特点出发,不研究时代特点,不研究儿童的心理实际,不考虑他们的发展需要,不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进行慎重地选择与创新,简单地进行说教或形式主义地搞“活动”,不可能使个性的教育个性化。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差异性,了解每一个儿童的个性特点及成长环境,选择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径,有针对性地促进他们积极个性的发展。

3.在实践体验中促进德性发展

德育有别于智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亲身实践,在实践当中明辨、体验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教师应当给儿童创造道德实践的机会,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学会移情换位思考,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他们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拥有知性美的教师,不需要滔滔不绝的“布道”,就可以轻易虏获儿童的心。这是一种无言的垂范,是来自灵魂最深处的呼唤与感召。所谓“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至善的人格,宛若春风拂面,导引着儿童在心田深植下至善的种子。

三、知性美在教师魅力中孕育生成

教师的魅力是一个综合性系统,由人格魅力、学识魅力、个性魅力、形象魅力等组成。一个有魅力的教师应该是品德高尚、学识渊博、个性鲜明、是非分明、气质形象俱佳的人。他从言行到举止,从心灵到外表,从课堂内外到学校内外,在各个方面都能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教师的学识魅力凸显其知性美,来自修养和学习,而教师的修养和学习永无止境。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敢问教师的源头活水来自何方?答案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教育就是人性关怀,拥有知性美的教师才能充分展示人性的魅力。教师的教导,不仅是知识信息的流淌,更是一种宽容,一种大度,一种胸襟,一种体谅,一种尊重。这是一种无法形容的快乐精神,是心与心的交流。因此,教师加强学识修养,必须淡泊名利,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道德面貌。

拥有知性美的教师首先一定是学习型的教师。陶行知先生说过,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如今,日益普及的网络,无可争议地在学生面前打开一扇又一扇五彩纷呈的、充满无限诱惑力的面向大千世界的窗口。这对于今天的教师来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儿童发展的需要,静心读书,潜心治学。

其次是引导型的教师,启迪儿童的心智,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各种方法。在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背景下,教师不可能把浩如烟海的知识都教给学生,而且这些知识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也可能很快就成为过去。时代要求每一个人都终身学习,而拥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最重要的,因为方法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它需要从小培养。

最后是研究型的教师。教学没有科学研究作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⑥,“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⑦,“只有自己从事研究的人才有东西教别人,而一般教书匠只能传授僵硬的东西”⑧。只有当建构和创设一种既充满人文关怀又富有创造力的课堂教学氛围,成为教师的内在品格和生命追求的时候,在学生学习进步的同时使教师自我得到发展时,教师才能真切地体验到教书育人的内在尊严、价值、欢乐与幸福。

教师通过科研,不断获得新的教育理念、人文理性、价值观与态度,学会以一种理性的、反思的眼光审视课堂教学活动,从理性自觉和人文关怀的高度改进教学工作,建构和创设一种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课堂教学环境,从而使自己因创造而彰显内在尊严和价值,成为自觉创造教师职业生命和职业内在尊严的主体。这是教师欢乐、幸福的真正源泉,也是教师知性美的魅力和生命力的真正源泉。

注释:

①徐永泰等.世界名言词典[M].济南:齐鲁书社,1988:54.

②陶行知.陶行知全集(卷4)[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637.

③[德]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91:3.

④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66.

⑤王化敏.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63.

⑥[德]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91:30.

⑦[德]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91:4.

⑧[德]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91:52.

本文是作者主持的2009年度安徽省人文社科课题《科学发展观与皖北中小学教师生存方式转变的研究》(批准文号2009sk213)及2006年度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课程改革与教师道德的道德性研究》(批准文号JG06027)的研究成果。

上一篇:高职高专院校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下一篇:高校图书馆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