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应突出五个“研讨”

时间:2022-09-10 08:12:39

集体备课应突出五个“研讨”

〔关键词〕 集体备课;课程标准;教材结构;

学情状况;教学环节;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23—0047—01

教师集体备课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课程标准》和分析学情、研讨教学设计、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系列活动。集体备课能使教师在沟通、交流、研究、讨论中对备课思想、资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进行完善、修订,进而实现智慧的碰撞和资源的共享,实现教师间的传帮带和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可克服教师个人备课的片面性和随意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集体备课的核心是“研讨”,应突出以下五个方面:

一、研讨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学和评估的主要依据,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了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内容、框架和教学评价建议。所以,在集体备课时首先要研究课程标准,掌握其所教学段的目标要求。只有把握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才能减少教学的随意性,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沿着既定的方向前进。其次,应当全面、系统地掌握教学内容,弄清所要教学的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教学的方向和目标。

二、研讨教材结构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素材。教师必须从整体上认识教材的编排体系,明晰构成体系的各个部分以及各部分知识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和每章节的编排意图,理清教材结构,包括整个学段的知识结构,一册书的知识结构,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一个章节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去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突破口,特别要把握知识的易错点、易混淆点和易漏点,然后将这些要素通过分析、理解、咀嚼和消化,内化为教师的教学思路或教学构想。

三、研讨学情状况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学的效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的发展上。学生的知识基础、综合能力、情感态度等因素都影响着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根据针对不同的学情采取不同的要求和教法。如,同一年级不同的班,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会有所不同,同样的内容和教法,在一些班可能大受欢迎,另一些班可能反映内容太浅,信息量太少,吃不饱。甚至有的问题部分教师主观认为学生是应该懂的,于是备课、授课时不大重视,但学生实际知识基础恰好在这方面有所缺陷,因而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研讨教学环节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集体备课时,要把研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在研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探讨每一个章节的教学思路和具体教法,注重对教材知识的“取舍”。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导学情景,增强趣味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新课改提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因而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应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改变学生“听中学”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做中学”、“探究中学”、“体验中学”、“尝试中学”的机会,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做、动眼看、动耳听、动情读、动口议、动笔写和动脑思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使其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让“课堂”成为“学堂”,成为师生交流、沟通、探讨的场所,在探究、合作、争论、创新中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特长得到培养,能力得到提高。

五、研讨作业设计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加强“有效训练,分层作业”的研究。教师要精心选择,精心设计,做到课内作业主要解决课标要求,课外作业满足学生差异自主发展的需求。让学生远离题海,减轻课业负担,真正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练习题在精而不在多,因此,教师要精选练习题,做到一题多解、多解归一,达到拓展思维,发展能力的目的。

集体研讨交流后,往往会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设计,但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有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理解也有很大差异。因而,还需要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归纳、提升和再创造,根据自己的特点灵活选择,体现个性特色,使集体的智慧得以升华,使教师的个性得以张扬。

上一篇:浅谈班级管理中的沟通艺术 下一篇:培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