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的深层次思考

时间:2022-09-10 07:43:19

德育教育的深层次思考

德育首位是指学校教育在办学方向、培养目标上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良好品德素质的培养放在学校工作首位。

德育科学化建设,是要把整个德育(德育过程与德育各个方面)建立在德育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德育理论体系和实践操作体系,从根本上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一、德育科学化进程中的三个误区

误区一,把德育目标当做德育起点。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特点错位。有人主张对不同思想觉悟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教育,这是比较切合实际的。但是,也有人提出降低德育目标的想法和做法,显然是不对的,因为忽视了德育目标的超前性、引导性。

误区二,把德育过程看成单纯的外炼过程,把德育过程与品德内化过程相分离。失误原因,我们未能清楚地认识品德内化过程的各种机制、各个环节,从而导致分离。因此,德育过程的科学化建设应把品德内化规律的探索、内化机制的建立作为突破口。

误区三,把整体化、序列化等同于科学化,使德育科学化外部建设与内部建设,理论体系的建立与操作体系的建立脱节。

二、德育科学化深层次建设的两点思考

1.探索当代青少年品德发展规律,完善德内化机制

(1)研究当代青少年思想、心理发展特点,寻找德育要求与思想取向之间的交汇点。

常用“时空坐标纵横向调查比较法”。以时间为坐标进行纵向调查,了解不同时期青少年思想、心理变化轨迹;以空间为坐标横向进行比较。

(2)探索品德内化过程,完善品德内化机制。

品德内化机制中,核心部分是心理认同机制,它担负社会道德向个体品德转化的任务。

品德形成的心理认同机制,由价值认同、情感认同、态度认同、行为认同四个部分组成。

价值认同,把思想道德知识转变为观念、信念。

情感认同,把道德升华为道德情操。

态度认同,把德育要求转化为积极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人格素质。

行为认同,把日常行为规范迁移为道德行为方式。

品德认同机制的动力来源于主体的道德心理需要。

2.实现德育的整体优化,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1)树立德育时效观念。不能理解为增加德育时间才是德育首位,应当想办法提高德育效果来解决。

(2)对德育各种因素、环节进行优化组合。如解决“两张皮”现象,极需整体优化组合。

(3)增加德育有效投入,减少无效投入或负效投入。

应当尽可能采取潜在深层方式,如校园文化、校园精神、教师风范的影响变成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有控制的教育影响,对学生的思想、品格、文化、心理、行为施加积极的影响。

作者单位:山东省招远市第五职业中专

上一篇:合作学习有效实施的“三字诀” 下一篇: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