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叙事:小学德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方式

时间:2022-09-10 07:25:58

生命叙事:小学德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方式

课堂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渠道,更是小学德育工作最为直接的方式,由于种种原因,其现实效果并不如人意。分析其中的原因,缺少专业化的小学德育师资是一个主要因素。目前,国内高等师范院校均没有开设专门培养小学德育教师的专业,面对目前小学德育教师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的现实,是否能寻找到相对有效的德育教学方式以帮助教师上好德育课,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提供更有意义的教育,成为小学德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不仅关涉小学德育课的教学效果,也直接影响儿童的生活质量与生命状态。我认为,对儿童来说,以生命叙事的形式进行德育课堂教学更易于理解和接受,生命叙事是小学德育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

一、生命叙事符合儿童的特点

生命叙事就是由叙事主体表达自己的生命故事,生命故事是叙事主体在生命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富含对生活和生命的感受、经验和追求的故事。生命叙事强调的是叙事主体对自己和他人生命故事感悟的个性化表达,关注与每一个个体生命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领域。生命叙事运用于小学德育课堂教学的优势,首先在于它与儿童的特点相吻合。

生命叙事在儿童的头脑中留下的深刻印象会影响其一生。在小学德育课堂教学中,生命叙事所展现的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情境,为儿童描绘出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活动历程,因而会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这种印象很可能会伴随终生,在未来的生命历程中,它很可能会在适当的时候“跳出来”,成为儿童日后思想、行动的参照,许多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点。脑科学研究表明,正常生活方式或环境中的任何微小变化,都会在人的神经元回路上反映出来,源自环境的刺激程度将决定神经元之间怎样连接,从而决定你个人的记忆,并使你成为你这个人。 [1]

以生命叙事方式组织的课堂教学,使儿童可以用他们自己的语言,以他们自己喜欢或擅长的方式,表达日常生活中的故事。这不仅能够使他们参与到德育课堂活动中来,在活动中有话可说,更满足了他们好说好动的天性。这种满足不是被动地迎合,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引导,这种引导主要是让注意力不稳定、自控能力不强、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儿童,尤其是低年级的儿童,能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表达,从而帮助他们适应学习生活。

生命叙事符合儿童的思维特性,易于激发其学习动机。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方式为主,即使到了小学高年级,儿童也并未完全摆脱具体形象思维方式,这一思维特性与故事性相吻合。德育课堂上的生命叙事,将道德教育寓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不仅使儿童从中习得了道德行为,丰富了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与理解,而且还有助于多种思维能力的发展。儿童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与具体事物、外界刺激是密切相连的,生命叙事呈现给儿童的就是一个图景,其中的人物、情感、生活有机地形成一个动态的画面,能够抓住儿童的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生命叙事符合儿童注意发展的特点。进入小学的儿童,学习成为他们的一项主要活动,这对他们的注意能力有了新要求。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特点是从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对于低年级的儿童而言,无意注意仍占有主导地位,他们的注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因此德育课要适应并利用这一特点来开展教学才能获得成效。心理学研究发现,容易引起无意注意的刺激常常是新颖、多变、直观、生动的事物,而生命叙事本身恰恰具有这样的特性。如“我生病了,妈妈带我看医生”这样一个事件,也会因孩子的不同经验、不同感受而有不同的表达,这种不同之中就蕴含着新颖、多变、直观、生动等特点。所以,生命叙事易于引起儿童的注意,从而增强德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生命叙事有助于营造良好的

德育气氛

良好的德育气氛是有效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尔诺夫曾指出,教育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生活环境中一定的内部气氛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一定的情感态度——教育气氛,这些是要达到教育目标必须具备的根本条件。他认为,如果要在更为广泛的人生范围内正确理解教育问题,那么了解一般人对教育得以实现的人类环境产生的心境,以及有关人(无论是受教育的儿童还是作为教育者的成人)在其中产生的直觉具有极大的意义。 [2]

生命叙事具有营造良好教育气氛的“天性”,借此开展的小学德育课堂教学能够给儿童带来快乐,促进儿童的学习与成长。生命叙事本身满足了人诉说的需要,满足个体生命“多态性共在”的需要,即改变人存在的时空感,使过去与未来“共在”,真实与虚幻“同在”。当一个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他就会产生快乐的情感。不仅如此,生命叙事有助于个体自身经验的呈现、交流、反思、深化、拓展,有助于促进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由于成长本身是快乐的,所以每个个体生命在生命叙事中的成长也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

生命叙事有助于个体生命情绪情感的调节。通过叙事,一个人可以宣泄、释放、平衡他自己的情绪情感。博尔诺夫指出,与成人相比,情绪对尚未成熟的儿童影响更大。情绪不仅对学习效果产生作用,而且对人的各种能力的发展同样具有深刻影响,对于那些无法有意识培养的能力更是如此。教育者必须尝试去诱发有益的情绪,并且帮助受教育者预防或改善有害的情绪。愉快心境能催人奋进,儿童愉快发展的首要和最高条件是幸福、无忧无虑、不为恐惧和担忧困扰的基本心境,而获得、发展和保护这种愉快心境以及在各种不可避免的障碍后重建它,是对教育者提出的最高要求。[3]显然,生命叙事能够帮助教育者实现这一要求。

生命叙事有助于人际道德关系的建立。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当他将自己的生命故事表达出来时,这一行为和过程本身就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尊重和宽容。人与人之间的这种信任、尊重与宽容关系本身,不仅能给人带来温馨与快乐,而且还是一种育人的巨大力量。在论述教育气氛时,博尔诺夫指出,重要的不仅是有益于发展的一般气氛,把教育者与儿童联系在一起的具体的人际关系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甚至更为重要。

生命叙事不是机械地、强硬地灌输外在道德原则与规范,而是人性地、鲜活地展现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中的道德选择与道德行为。这一过程不枯燥、不痛苦,儿童不仅得到了释放、成就感、满足感,而且内心还可能充满感动与惊讶,而感动和惊讶与学习之间有着深层的内在关系。感动是生命故事的一个内在要素,可以牵动人的情绪情感、记忆与想象,唤起彼此的情感共鸣,生命故事一定是感动生命的故事。惊讶则可能产生于生命叙事的过程中。一个人的生命故事可能令另一个人产生惊讶,因为每个生命叙事的主体都是独一无二的,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个人的生命故事必然会有出人意料之处。心理学研究表明,惊讶是一个“无色彩”的情感,它本身不具有快乐的基调,但对提高学习效率却起着重要作用。惊讶能够促进情感的唤醒,而诱感的事件可以持续地唤醒神经系统,这种唤醒是进行学习的必要和充分条件,能够终生支持创造性学习。 [4]

上一篇:角度·时效·角色 下一篇:“走转改”走出了“近”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