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支配地位应成为经济政策追求的支点

时间:2022-09-10 07:10:51

市场支配地位应成为经济政策追求的支点

市场经济讲市场,拥有市场才拥有了经济主动权。深圳前30年的“立”靠的是“产业升级抓得早,自主创新抓得早”。那么未来30年,深圳应该靠“经济转型抓得早”立起来。

一、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已经走到尽头

在过去的30年,出口导向型战略使中国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但是,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表明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间接和有限的,仅仅是为经济增长提供了“燃料”而不是“引擎”。在全球经济危机状态下,“出口导向型”不仅不能挽救中国经济,而且还会加剧国际矛盾,让“出口导向型”变成路径依赖,影响中国经济转型的历史进程,错失新一轮发展良机。所以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必须调整。

1.出口路径依赖导致中国经济下滑。2008年中国增长速度下滑,大多数经济学家归因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居多,其次就是“周期论”。从时间点来看,次贷危机与中国增长速度下滑并不衔接。次贷危机是2008年9月全面爆发的,而我国企业大量停产实际从2007年底就开始了。

2.外贸依存度过高导致国际摩擦加剧。中国出口占全世界份额从2000年的3.86%迅速上升到了2008年的8.9%,目前外贸依存度已接近70%,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之一。在2009年中国出口剧烈收缩的情况下,前三季度的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仍然高达26.5%。而全球范围储蓄率是上升的,储蓄率每上升一个点市场要损失600亿~800亿美元,市场本来就在萎缩,如果出口强劲,就意味国外反倾销案、国内环境和资源的约束、人民币升值、贸易长期大额顺差所造成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等问题都会加剧,一国经济问题甚至有上升为国际政治问题的趋势。

3.出口增长导致经济复苏假象。失业率是看经济是否恢复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出口增长而失业率增加的情况,出口增长不仅不能代表经济复苏,而且还会制约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发挥。2009年三季度欧美经济相对触底反弹,但是失业率依然居高不下,甚至略有增长,达到10%以上。这个复苏,是资本市场比实体经济跑得快。

二、实施内需拉动型经济政策过程中有待完善的问题

出口导向型经济需要调整,应该说已是共识,中央准确、及时提出了拉动内需的系列措施。但是,我们必须重视在实施从出口导向型经济向内需拉动型经济转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建设消费型社会不是短期就能实现的目标,关键要强调政府的导向作用。经济发展必须坚持长期发展目标和短期增长目标有机结合,注意把握好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增强政策针对性和有效性。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日本经济调整二三十年,其经济结构并未有显著的变化。美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阶段持续了110年,日本则持续了80年。目前中国工业化正处于“初期”到“中期”的历史过渡阶段,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型用了半个多世纪,中国的国情更加复杂,经济结构调整需要的时间可能更长。

2.内需拉动型经济不代表要减少出口,关键是要做好拉动内需前的市场空间准备。出口导向和出口是两回事。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必须协调发展,实现内需和外需有效互补,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只是处于更加自觉、更加主动的地位。然而,我们有些城市在实施内需拉动型经济政策时,没有做好拉动内需的市场占有率的准备,出现出口被迫下滑。出口导向型经济向内需拉动型经济转变并不是说要减少出口来增强国内消费,而是说明我们的经济增长主导方式急需改变,在拉动内需前,需要明确内需市场中国企业的占有率有多大,如果拉动内需获利更多的外企,这种情况下,内需拉动对中国经济的贡献是无法估算的。

3.保增长关键还是要保本国企业的生存。许多外国跨国公司的一句名言:把GDP留给中国,把利润都带走!GDP的增长是建立在大量中小企业生存,大量民营企业、出口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运作这个环境基础上的,企业都倒闭了,保就业就无法实现,而且到最后可能留下一大堆没有效益的公共产品。要放弃对GDP的单纯追求,实现GNP增长。关注GNP,则不仅本国产业要发展,而且应当是本国企业支撑了本国产业的发展。更多关注GNP才是更好地关注民生。

4.扩大内需政策及时调整了经济发展动力,关键是要为这个动力找准支点。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0.1%,“内需拉动”是找准了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世界市场需要中国,中国更需要本国市场。一段时间以来,国家出台的刺激内需政策并未起到想象中的效果,政策的预期性和现实性之间产生了不小的差距,尤其是消费需求的增长更是不尽如人意。“出口导向型”也好,“内需拉动型”也好,最终都要依靠市场购买力的支撑,“出口导向型”认为市场购买力主要在海外,“内需拉动型”认为市场购买力主要在国内。这两种发展支撑方式关注的都是一个焦点,那就是市场。没有市场谈经济发展将是一句空话,拥有了市场,才找准了一个撬动经济发展的支点。

三、获得市场支配地位才获得了经济发展主动权

在国际市场上,中国企业处于生产链条的最底层,完全靠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获得微薄的收入,基本是“打工一族”,根本谈不上市场份额的多少。因此,市场支配地位应该成为经济政策的努力方向,实现对市场支配地位的控制,才能实现由依托比较优势的出口导向型战略向培育竞争优势的市场导向型战略转变,寻求全球市场的贸易平衡。

1. 追求市场支配地位是夺回国内市场支配权的需要。市场既包括国际市场,更包括国内市场,而且国内市场是主场,应该占更大比例。如果我们在没有控制本国市场的情况下拉动内需,获利的不一定是本国企业,挽救的也不一定是本国经济,收益的更不是本国人民。现在的情况是,外企已在我国某些行业获得绝对支配地位,已经影响中国经济健康。中华牙膏,虽有中华两个字,但已经是外国产品,多年前就已经是荷兰联合利华的了。南孚电池我们都非常熟悉,但是,被其竞争对手美国吉列集团收购。大宝早在2007年4月就已经被美国强生收购了。从整个洗化行业上来说,国内十大民用洗涤剂品牌几乎全军覆没。商务部消息,在中国汽车、化妆品和家电等消费品领域,外国品牌和进口产品分别占据了中国市场的70%、75%和50%的份额。中国8大饮料公司已有7家被可口可乐或百事可乐吞并;年产量超过500万吨的啤酒企业的合资率已超过70%。我国是大豆的故乡,但是,美国向中国出口大豆已占美国大豆产量的20%,占美国大豆出口量的55%。中国有1亿人口依赖大豆生产,涉及6000万农民和近百万大豆加工企业职工就业。然而,大豆主要生产地黑龙江省只有20%左右以国产大豆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在运行,多数企业处于停产、停工状态。目前我国大豆产品的总自给率已不足1/3,国内8000万吨的油脂产能中,大约80%掌握在外资控股企业中。外企在农产品诸多市场拥有绝对控制权、定价权。中国水务属于公用事业,而且上涨空间巨大,成为外资进入公用事业的开始。在天津,外企取得长达30年水务特许经营权;在海口,外企获得水务集团50%股份等等。在水价制定上,外资具有更多的话语权,甚至可能垄断水价,由中国百姓买单。外资医药企业加速入华,包括辉瑞、拜耳等全球前20家大药企均已在华投资设厂,中国医药市场70%以上被外企占领。在医疗器械行业,外资在大型医院诊断设备的市场占有率高达80%以上,中国制造的中药产品在国际市场开拓难度日增的情况下,“洋中药”却长驱直入中国国内市场。全国三甲医院药品销售排名前100位的,没一个中国药,全是“洋药”。

2.追求市场支配地位是构建一种均衡发展的市场体系需要。正如总理在2009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提出的,中国将加快形成内需为主和积极利用外需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使中国经济向更加均衡的发展方式转变。

四、深圳有责任尽快建立市场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

深圳不仅是出口导向经济政策下行动最早的城市,而且,深圳外贸出口额占中国出口总额逾1/8、占世界出口总额近1%,深圳更有必要最先改变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战略,建立一种以市场支配地位为目标的市场导向型经济模式。对深圳来说,创新不是为了增加出口,而是为了获得市场支配地位,也是给深圳的创新一个清晰的方向。

1.发展新兴市场和巩固传统市场齐头并进。一河之隔的香港第三产业比例达85%以上,第三产业属低碳经济和知识经济范畴,与发达国家相比,第三产业比例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是如果第三产业成为转型的重点,就偏离了市场支配地位的目标。传统行业需要加强占领国内市场支配地位。深圳的传统是制造业。但是制造业前端是装备制造,末端是产品制造,我们是处在产品制造的末端上。因此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支持这些企业拥有国内市场支配地位。比如动漫行业,深圳早就提出“动漫之都”的称号,但是,中国动漫市场究竟有多大?深圳动漫能否代表中国,能否在世界市场占有支配地位?日本、美国、英国、韩国等,动漫业已经发展成为第一大产业或支柱产业。日本、韩国动漫占60%,欧美动漫占29%,中国内地和港台地区原创动漫的比例仅有11%。这就需要重新定位新兴行业,抢占世界市场支配地位先机。

2.发展公共资本市场和发展民间资本市场齐头并进。据统计,2008年我国民间投资占到了全国社会固定资本投资的70%以上,民间投资安排了70%的城镇就业和90%的新增就业。充分发挥民间投资,将是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就业机会和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力量。未来需要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其中包括支持引导民间资本投向政府鼓励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广泛参与各种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3.开拓市场和维护市场齐头并进。进军全球化市场,是每个中国企业的梦想,在国际国内市场拥有支配地位更应是企业追求的重要目标。但是,国内市场环境如果不能良性循环,将对企业成长形成巨大障碍。目前,市场山寨化、管理江湖化,知识产权化是深圳市场的最大问题。首先本国市场缺失影响了本地优秀企业的成长。深圳企业在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的情况下,优秀公司很难获市场份额。因此,很难利用本地市场完成原始积累。其次,山寨经济导致“共同毁灭”。山寨化不仅影响了深圳所有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而且导致内部企业自相残杀。没有底线的模仿和抄袭,导致山寨产品层出不穷,产生蚂蚁雄兵似的巨型虚拟企业。被“山寨化”伤害得最重的,不是外资品牌,而是所谓的国产品牌。国产厂商坦言当年他们对付外资品牌的路数,现在“山寨企业”又全用在他们身上,中国品牌企业是“革命者被革命”。

4. 发展贴牌市场与发展自主品牌市场齐头并进。国际竞争关键是自主品牌权的竞争。据联合国工业计划署统计,世界上名牌商品约8.5万种,其中发达国家和新型工业经济体拥有90%以上的名牌商标所有权,处于垄断地位。名牌商品仅占国际商品种类的3%,但市场占有率却高达40%,销售额所占比重超过50%,个别行业超过90%。中国已成为最大的“世界加工厂”,缺乏的正是自主品牌。深圳靠贴牌生产,自主品牌较少的现状比较明显。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总裁任正非坦言,“华为奋斗了18年,迄今没有一项原创性的产品发明”。据统计,拥有自主品牌的出口产品占我国出口产品的比重不足10%,90%产品靠贴牌出口。可见只有自主品牌才是市场的主人。

(作者单位:深圳市委政策研究室)

上一篇:王雪梅:“吃了豹子胆”的女法医 下一篇:倚重台商加快“海西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