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现象的忧思

时间:2022-05-14 06:38:42

目前“奴”与“被奴”两词广为流传。其实早在2003年“房奴”已作为汉语新词汇风行一时。现在又有“孩奴”、“车奴”、“蚁奴”、“卡奴”、“节奴”等热议,口风极盛。这些热词是反映人们对社会不满的极端概括,还是反映改革开放30多年后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的现象?不论怎么说,当今社会的“奴”与“被奴”现实的确从深层说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其一,“奴”现象证明我国社会建设滞后。与改革开放30多年相伴的问题,是“经济建设这条腿长,社会建设这条腿短”。因而总书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社会建设”,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位一体”提升为“四位一体”;十七大报告又明确把“社会建设”内涵定位在“五个所”,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五个所”实质是解决老百姓的“五个难”,即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养老难、住房难。这些难不解决才有“奴”现象。

社会学家陆学艺在其研究报告《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中指出,中国当前社会结构滞后于经济结构大约15年。从发展路径看,发展肯定是经济在前社会在后,但社会必须跟上,差距在两三年是合理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大约是两三年的差距,而我国约是15年,因而产生了诸多“奴”现象。

其二,“奴”现象证明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失衡。社会发展的失衡与这些年改革发展的政策偏差有关。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并没有错,但有些领域的改革过于追求市场利润的最大化,忽视了民本、民生的社会责任。如把住房、教育、生育、养老、医疗等公共产品或半公共产品全部交给市场,从而忘却了公共需求,淡化了人本思想。

其三,“奴”现象证明社会秩序失稳。现实中“被奴”的都是社会最基本的主体,受冲击最大的是其最基本的权利。如“孩奴”受影响的是生育权,“房奴”受影响的是居住权,“蚁奴”受影响的是劳动权,“学奴”受影响的是教育权等。假如一个社会主体发展所形成的规制,对少数人有利,对大多数人形成制约,甚至被分化为两极,则必然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阻碍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建设。

如果“奴”现象得不到有效缓解,甚至恶化下去,社会上最普通的主体人群被最基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奴役,就会在某一个时空由“奴”转为“怒”。1993年~2003年,我国的数量由每年1万起增加到6万起,参与人数也由每年约73万人增加到307万人,10年上升了5倍。这就足以说明“奴”现象已经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与稳定,影响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应当引起决策层极大关注。

上一篇:科技短讯13则 下一篇:王雪梅:“吃了豹子胆”的女法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