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工作中的“政治第一,技术第二”

时间:2022-09-10 06:29:51

论新闻工作中的“政治第一,技术第二”

摘 要:各国的新闻事业发展初期,都处于政党严格的控制之下,是政党的武器和工具,而如今科学技术日益进步,新闻事业蓬勃发展,新闻自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技术和政治对于新闻事业的影响在发生着变化。然而,无论是发展初期的被政党操纵,还是现代社会的新闻自由、繁荣,都遵循着同志所提出的"政治第一,技术第二"的原则。技术革新为新闻事业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依然是在政治环境之下所实现的发展。

关键词:;政治;技术;新闻工作

党报思想是新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报刊要有党报意识,他提醒党报领导人不仅要重视排版、印发报纸,更要具有政治家多谋善断的智慧[1],因此,在20世纪40年代的讲话中提出"政治第一,技术第二"的观点,这也是其党报思想的一个高度概括。

早期的报刊发展史上,无论中外,统治阶级对媒介的影响力和控制力都占有绝对统治地位,英国星法院对新闻业的压制、印花税和津贴制对媒介的掌控,美国政党报刊时期两党报纸的相互攻讦谩骂,都是"政治第一"的例子。由于当时新闻媒介无法脱离政党的资金支持,因此只能被政党操纵、利用,成为政党斗争的工具。然而随着时代进步和历史发展,从报刊到广播、电视、网络,媒介生态环境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技术的力量对媒介的影响日益加大,"政治第一,技术第二"的思想是否已经不合时宜呢?

一、"政治好"能促进"技术好"

技术好不一定政治好,但政治好一定能促进技术好。"政治第一"从宏观上讲,是媒介的方向性问题。媒介传播的信息一定程度上代表的是政府发出的声音,媒介做出新闻报道,也是国家面对国内外各项事件应对态度的反映,甚至媒介的报道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国家的"喉舌论"认为报纸是政府的喉舌,列宁也曾将报刊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工具,这些观点都是"政治第一"的集中表达。"政治第一"更强调的是大方向问题,方向问题是根本问题。媒介若是发展方向不对,甚至一个国家内媒介发展方向不一,就会出现媒介斗殴、一片混乱。

中国共产党在讲"新闻媒介是政"时,紧接着还有一句:也是人民的喉舌、因为在此政党和人民的方向是一致的。"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政治第一"强调的是媒介的方向性问题,媒介的方向要与国家的性质、国家的发展方向一致。国家是人民的国家,那么媒介就要为人民说话,以人民为受众目标,树立受众本位,为人民做出决策提供依据。

政治和技术对媒介的影响都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这在美国总统大选中体现地尤为明显。从罗斯福的路边谈话,到肯尼迪的"电视总统",再到奥巴马同互联网赢得大选,政治、技术、媒介三者在总统选举的过程实现了完美的融合。[2]这也是由广播到电视再到网络的媒介发展模式的体现。美国总统选举的三次标志性事件看似是技术因素在政治界掀起的轩然大波,三次标志性媒介技术对于整个社会、整个世界产生了撼动性变革,但实则是政治的作秀和政治人物对技术的利用,在这一过程中政治和技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技术的不断革新为媒介生态环境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报刊无法再独当一面,当今媒介环境下网络因其快速、便利、低门槛而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民众在网络环境中可以畅所欲言,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出自己的声音。然而前提还是要在国家允许的限度之内,不能胡言,不能涉及国家安全和机密。以美国三次政治选举为例,技术的革新确给媒介带来了新形式,但依然是被政治家所利用和操纵,依然服务于同一的大政治环境之下。

二、"技术好"无法脱离政治环境存在

从当今各国媒介体制来看,中国是完全国有、有限商业运作模式,其特点是国有国营、双重领导,国家进行法规指导和政策调控,对媒介实行事业单位制和企业化管理。同时有审读制度和禁载规定。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大力倡导新闻自由的美国,虽然为私营媒介,仍然不乏政府和社会团体扶植的公共台,英国的BBC、日本的NHK均为国营,德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只有公营台,不允许私营台合法,法国只有国营台。以上国家的媒介体制可以反映出,任何制度下的媒介都无法完全摆脱政治的控制,无法脱离政治而独立存在。不管技术先进与否,政治作为一个国家存在的重要形式,都要为这个国家的"发声器"定调。媒介服务于受众,受众组成了一个国家的人民体系,媒介声音的"调子"当然要符合国家的形势政策。虽然政党报刊时代已经过去,各国媒介都力求不党不私,倡导自由、追求公正,然而大方向之下媒介的"调子"还有应该由政治大环境决定。

现如今的"微博时代"给了普通民众更多的自由,赋予了草根阶层话语权,媒介的时效性、实时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挥,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者、消息的传播者,信息的内容也由用户自主决定,然而在这一空前的"自由"之下,政治还是一张无形的大网,细心调控着媒介的发展。肆意造谣、传播虚假信息等行为会受到法律制裁、公民谴责。技术的革新使媒介对政治的监督、参与扩大化,政治更加透明化,媒介紧密了政府与普通民众的关系,起到了更有效的沟通、桥梁作用,信息更加通畅,民意更能被表达,权力更能被监督,声音更能被重视。但没有政治稳定的大前提,技术革新带来的好处都是空谈,没有任何意义。

稳定的、健康的政治环境能促使技术的革新,但是光有好的技术却未必能保证有良好的政治环境。"政治第一,技术第二"的思想在现如今仍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童兵.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2]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李俊婷(1993.9-),女,山西应县人,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2011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上一篇:浅议唐宋墓葬中的“人首鱼身俑” 下一篇: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