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危房变新居:“住有所居”的乌当实践

时间:2022-09-10 06:15:32

农村危房变新居:“住有所居”的乌当实践

“如果不是党和政府给我帮助,我家不晓得还要多少年才能摆脱居住的破烂房子。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去年10月我家就住上新房了。”韦付红看着自家的新房,连夸党的政策好。

韦付红家是乌当区新堡乡陇上村渡寨组的一户危房户。在农村危房改造中,他用政府的补助资金和自筹资金,建起了新房。2008年,在乌当区像韦付红家一样进行危房改造的农户有1659户。至2008年11月底,他们都通过新建或者改造、维修的方式,住进了新房。

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是乌当区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实施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已成为解决农村弱势群体“住有所居”的一种新尝试。

记者采访时发现,在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中,乌当区各乡(镇)、街道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确保了工作的顺利实施,并形成了自己的“范式”。

充分发挥村委会民主管理的基层组织作用,以“两书、一金”来促进改造工作的开展。百宜乡在农村危房改造中,采取“乡政府与村委会签订农村危房改造目标责任书;村委会与建房户签订农村危房改造承诺书;建房户向村委会交危房改造保证金”的方式促进工作的开展。

采取“三书、两办法、一申请、一合同”的办法,将危房改造任务分解落实到个人。水田镇在农村危房改造中,实行“职工1人包保一户,领导干部包保2户以上”的包保责任制,来推动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即:镇政府与村委会签订目标责任书;镇政府与职工签订目标责任书;镇政府与建房户签订农村危房改造承诺书;制定农村危房改造(建房户)奖补办法;制定农村危房改造(建房户)职工包保责任奖补办法;建房户必须主动向村委会和镇政府提出建房申请;镇政府和建房户签订农村危房改造修建合同。

采取“四统一、两集中”的方式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下坝乡在危房改造中,要求:统一认识,危房改造工程是针对凝冻灾害对农村房屋造成安全隐患的农村房屋;统一行动,要求各村真实、详细掌握危房户具体情况,在农户自愿的前提下,主动向村委提交书面建房申请表,经村两委会讨论,报乡社会事务办审核,确定危房改造名单,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统一协调,为减少群众办理建房手续的困难,乡政府召开社会事务办、国土、规划、农业服务中心四家联合办公会,对建房户实行现场办理和集中办理;统一资金管理,按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及相关财务制度,统一资金调拨,专款专用,确保资金及时发放到农户手中。“两集中”是指:集中采购,为降低农户建房成本,成立建房户理事小组,集中采购建房所需物资;集中运输,对建房户的建筑材料,乡政府采取竞标方式组织有运输资质的运输户集中运输,为建房户降低运费投入。

坚持“三个原则”、注重“三个结合”、严把“六关”、做到“五个统筹”。在农村危房改造的建设和规划中,东风镇坚持量力而行、因势利导、分类指导的原则,注重与整脏治乱工作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旅游开发工作相结合,并严把危房改造的摸底调查关、审核关、民主票决公示关、选址宅基地关、建设质量关和迎接验收关,做到统筹人力、统筹物资、统筹资金、统筹技术指导、统筹农户手续办理。

在建筑风格上坚持“五个统一”。即统一思想、统一格调、统一施工队、统一采购、统一规划。

据记者调查,乌当区农村危房改造不仅能节约土地资源,而且还能增加群众收入,拓宽群众就业渠道。比如,在该区农村危房改造过程中,仅下坝乡下坝村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建房点50多户,门面88间,1760平方,预计年收入31.68万元,户均年收入6336元。

上一篇:运用地理标志保护制度 促进我省农特经济发展 下一篇:贵州企业的挑战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