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农村“孝道文化”的解读与思考

时间:2022-09-10 04:47:02

当今农村“孝道文化”的解读与思考

摘要:“百善孝为先”。孝,是一切人伦道德的根本,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当今农村社会上孝道淡化令人心忧,长此以往,必然会给社会的安定与繁荣造成影响,并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重新解读与定义“孝道”,在农村中普及教育、重新树立“百行孝为本”的思想观念,才能促进中国家庭的和睦性、社会的秩序性、民族的聚合力。

关键词:孝道;农村孝道淡化;孝道教育

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1

引言

孝文化是中国古代产生最早、影响最深远的家庭道德观念和伦理文化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是最具东方特色的思想,是东方伦理的核心,几千年来,孝文化为维系家庭和谐、政治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当今现代化社会里,传统孝道文化受到了挑战,特别是当今农村孝道文化意识逐渐淡化,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当今农村孝道文化重新进行解读与思考。

一、孝道文化理念的内涵

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核心。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主要包含奉养、 敬亲、 侍疾、 立身、谏诤、善终这几方面的内容,而随着时展的要求,传统孝道文化内涵又赋予了平等、友爱、和谐等新的内容。

二、孝道文化在当今农村的淡化的表现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孝道在农村可谓一直保存得较好,但目前也是形势不容乐观。近些年来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广大农村有所淡化,影响了社会和谐。传统孝道在今日的农村面临着危机和挑战。

1.孝道文化在农村淡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养老难

在传统时代的中国农村,传统文化给予农民的信仰就是在子孙绵延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四世同堂”就成为了传统农民的梦想,这也是传统农民早婚和多子的逻辑。相对儿子众多的年老父母来说,独子的父母晚年可能过得好一点,因为独子知道自己没法推卸责任从而承担了赡养父母的全部责任。而那些兄弟众多的家庭,则往往相互推卸赡养父母的责任,结果只能搞得舅姥爷出面调停,但最终解决办法却是老人家在几个儿子家轮流吃饭、睡觉,而且老人们往往还觉得“过意不去”,于是顶着人老体衰还要尽量帮儿媳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真是可悲可叹,想当初父母正是为了自己老了的时候有个好归宿,可以安享晚年,才觉着多生儿子好,可以使家族兴旺,想象那样冷清的晚年,家族再兴旺又有什么意义。

2.孝道文化在农村的淡化其次表现在对传统孝道文化的扭曲

传统孝道文化的扭曲突出表现在子女对父母尽孝的形式被严重地扭曲,厚葬薄养、“孝死不孝活”。当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也进城打工,慢慢地受到“现代化”的影响,追求所谓的“自由”、“个人权利”等等,以致于觉得孝敬父母也变成了阻碍个人发展的因素。但碍于良心,对父母无论如何也得尽养老送终之义。因此这期间对老人尽孝心的态度是比较勉强的。但是,老人去世后的葬礼和祭祀却是相当隆重和豪华。人们都相信有死后的世界,相信父母百年之后仍然会保佑在世的子孙后代,因此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丧事办得体面。从这方面来看,倒是有很多孝子孝孙。但是就是这仅有的一次行孝有时也带有那么裸的利益因素,特别是那些兄弟姐妹多的家庭里。已故的父母才入土,当晚他们首要考虑的就是分家产而不是其他。不过最让人接受不了的事应该算“哭丧队”在农村的出现。虽然这种现象还没普及,但也足以显明孝道扭曲的程度了。

三、孝道文化在农村淡化引发的社会问题

1.孝道的淡化导致单亲家庭的增多和犯罪率居高不下

当今我国的中青年离婚率呈逐年递增之势,其原因众说纷纭。有的人为追求个人的所谓自由和幸福,一方面放弃了对子女应尽的责任,另一方面又给原本需要照顾的父母增添了沉重的负担和精神压力,更重要的是过高的离婚率引发了多少家庭悲剧,又由此造成了多少社会问题。街头流浪儿的增多和犯罪低龄化就是例证。

天下的父母极少有愿儿女离婚的。为了家庭的稳定和子女的成长,为人子女者如果能多听听父母的意见,很多婚姻是可以调整、维持而不至于破裂的,为了自己的快乐,不顾父母的感受,把自己子女推给父母或社会,给父母添了乱,也给社会添了乱。

2.维系不了血缘之间的亲情,将降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中华民族靠孝道维持家庭亲和力,推而广之靠它协调人际关系,它是增强民族聚合力的精神瑰宝。民间历来有这样的说法:对父母不孝的人远处、不交。对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知道感恩的人,对他人还能有什么真情呢?

一个人在家中不尽孝,必然使亲情失和、关系紧张,这样的人在单位、在社会上与人相处,不会讲情,只能重利,人和人之间为名和各种利益明争暗斗着,表面的和气掩盖不了争斗的实质。现在许多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真诚淡了,信任少了,距离远了,除了金钱,什么都不值钱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如此散淡,一旦外敌入侵,国难当头,岂能奢望这些唯利是图、没有任何责任感的人能慷然站出来为国尽忠?

四、重塑现代农村孝道文化的对策

1.完善法制建设,以法律的强制性去规范和约束公民的孝道行为

依法养老,建立和完善老年法律法规体系,是弘扬孝道文化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当前,我国农村孝道德规范基本上是靠个人良知和群众舆论得以落实的,没有行之有效的具体机制。如村委会既不能在村集体中树立孝之典型,又不能对不孝行为加以制止,或者只是停留于劝说层面而没有制约不孝行为的有效办法。因此,动用法制手段规范人们的孝德行为,强化人们的孝德意识是非常必要的。除了加强养老安老的法律制度建设外,还要加强老年人法律服务工作并加大执法力度,对不尽养老义务的人给以严厉惩罚,切实维护和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2.孝道教育要从小开始培养,引导正确的孝道启蒙教育

现在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教材中,关于对父母及长辈知恩、感恩、报恩的内容恐怕是少而又少,一些“尊老爱幼”的宣传口号,空泛、苍白,没有具体内容和事例。在学校德育中要通过开设孝道德教育课程,向学生传授尊老敬老的道德要求,同时把孝道作为中小学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对孩子的孝道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养成好的习惯,形成孝敬、孝心的新风尚,才能从根本上避免不敬老、不养老,甚至虐待老人、殴打老人的现象。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养育情深,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子女应当奉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顺父母才能为孝道营造良好的和谐社会氛围。

3.舆论和文学、艺术等界要加大宣传教育,强化孝德意识

孝,是人性至善的表现,现在尽孝是在向父母“还债”,也是为自己的老年“储蓄”。每个人无不是对上尽孝而又对下“收孝”。

所以说,孝道的内容应该为各年龄段的人所普遍关心和感兴趣。为此,文学、艺术、影视界等应该多涉猎这一题材,通过新闻媒体等多种舆论工具,认真宣传遵循孝道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化人们尊敬父母的自觉意识,使人们逐渐明确尊老爱老的社会意义,在群众中形成尊老爱老光荣、虐待老人可耻的风气。同时树立敬老的先进典型,利用各种健康活泼的文艺表演形式,热情讴歌尊敬父母、照顾老人的好人好事,以生动形象的艺术魅力把正确的孝道德观念灌输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鼓励人们认真处理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让所有的老人真正感到老有所养、老有人敬。

注释:

潘剑峰.弘扬孝文化是农村养老的现实选择[J].改革与战略,2005,(1):124-135.

张爱红.论传统孝道在新农村背景下的现代功能及重构途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3):89-95.

参考文献:

[1] 转引自刘同昌《中华孝道文化与现代社会的代际和谐》,载《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2] 陈治国.儒家“孝”观念的原始意义及其近代以来的多重命运[J].孔子研究,2005.

[3] 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 刘维佳.中国农民工问题调查―――以四川、浙江为例[J].理论动态, 2005.

上一篇:浅析国有企业薪酬制度的改革 下一篇:反馈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及其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