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

时间:2022-09-10 01:20:35

浅谈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

【摘 要】课堂教学中,教师都会鼓励学生大胆发现、探究。,对问题的好奇会引发学生内在的需要,学生在自读、自问、自悟、自解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探究学习的成功喜悦,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内驱力。课堂教学中,教师用生动、准确、简练的语言表达,设置问题巧妙、新颖,悬念不断,再加上丰富的情态语言, 就能把学生带往一个又一个更高的思想境界,使他们的学习情绪高涨起来,不断用心思考,能够冷静面对各种问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那种单一的、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 笔者主张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学生勇于质疑问难,主动探索,切磋学问,敢于创新的精神和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的能力。

1.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赋予他们一定的责任和自,使其进行一定程度的自主活动。学生已经懂得的问题或通过自己读书思考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不讲,重要的问题教师要有意地创设悬念让学生自己去搞清楚。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从教材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来学,并试着与学生一起来学课文,而不是一味地讲,从而构建一个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通过主动探究式的练习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能力,养成积极探究知识的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灵活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地执行课前的教学计划。

2. 给学生创造合作的空间

探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体现了学习的民主性和开放性。语文教学中交流活动的主要形式应当是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不是教师和单个学生的交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与学生平等地走进新课程,要相信他们有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敢于把探究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过程。例如,学习《春》时,可引导学生从“春花”“春草”“春风”“春雨”“春勤”等内容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专题,写一段文字;或分类收集诗句,编排一期以“春意常在”为主题的壁报,让学生充分感受同学之间合作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不举手直接起来发言,可以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讨论,找合适的伙伴合作,这样有利于合作性学习的开展。

3. 注意多元化的课堂评价 评价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但不应由教师垄断,应让学生自己对学习上的优点和缺点作自我评价、各抒己见。课堂教学评价不仅仅是教师单方面对学生作出评价,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学生在交流式的互评中,评价同学的朗读、回答和表演,指出其优点,提出其建议。特别是面对众多美丽的错误、可爱的偏见、荒谬的异端及灵动的创见等信息不迷茫,通过正确引导、参与评价,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思辨能力。当学生的独特体验与人生的价值取向发生偏差时, 在允许学生“自圆其说”的基础上,通过阅读反思、协商、辩论的沟通方式进行评价,用“我赞同……更赞同……”“我欣赏……更欣赏”等激励、辩证的语言评价,使学生有受重视、被认可的满足感和愉悦感,从而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学会聆听、理解、赞赏、争辩和互助,达成共识,学会共享、共进。

当然,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看起来非常热闹。实际学生交流得怎样? 老师要深入小组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认知的进程,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在学习中合作和共享,是学习心理的一种需要,如能得到满足,将使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愉悦。探究式学习是自主、合作、探究这三方面共同组成的一种整体的学习方式, 三要素相互作用。如果单方面强调自主,就有可能变成各行其是,所以自主应与合作互补, 而提倡自主和合作是为了更有效地进行探究活动。今天的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课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教育过程中造就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索者和开拓者。

4. 注重情境探究 情境探究法要求教师要创设探究性学习的情境,创造一种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的、和谐的、平等的情感化学习氛围,进行深究性学习。只有把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出来,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积极性。如在上七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口语交际课时,播放一段录像,内容是一个家庭生活场景中人们交谈出现了说话不看对象,用语不得体的情况。学生看录像不知不觉进入了口语交际的情境,不时被画面中的不得体的对话逗笑,气氛自由、宽松、热烈,老师不失时机的提出让学生探究的问题:画面中的哪些人物对话不得体?如何纠正不得体的说话?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员,该如何纠正不得体的说话?学生讨论后纷纷发言。这节课真正做到了“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充满着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

从心理学理论中,我们知道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 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因此,在开展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时,就不能单调地进行读写听说的训练,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

总之,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石。课堂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其维持饱满的学习热情。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能让学生在合作这种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里自主探究,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产生乐于学习的愿望。

上一篇:用爱滋润每一个学生 下一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有效提高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