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专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时间:2022-09-10 01:00:28

浅谈中专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造性素质教育,创造性素质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由于数学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特殊作用――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最佳学科。

中专数学创造性思维

我们教育的宗旨就是提高人类的素质,特别是提高青少年的素质尤为重要。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造性素质教育,创造性素质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由于数学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特殊作用――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最佳学科。作为一个中专数学教师可以不去追求创造性思维的严格定义,但必须知道它的重要属性――新颖性和独立性的思维品德,即能够独立地提出或解决新问题、新思想、新方法的思维品德。

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应有两个阶段:(1)初级阶段。也就是创造性思维正处于逐步形成过程中,通常指的求学阶段;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提出或解决新问题。而这些问题对人类来说常常是已经认识或已经解决的旧问题,并无社会效果可言。(2)高级阶段。就是创造性思维已经形成,有能够提出或解决具有社会效果的新问题的创造性能力,通常称为创造性人才。我们中专数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标就是要完成上面初级阶段的任务。那么该如何培养中专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呢?笔者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创造性思维概念及其相关特征

创造性思维即具有创意的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模式是在寻觅事物的客观本质的基础上,引发刺激形成的新的更具独特性、创造性的一种思维过程。具体有下面几种特征:①联想性,即由甲事想乙事,甲事是乙事的原因,乙事是甲事的结果。这种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发散性,没有太大的逻辑束缚,同时也有一定的连贯性。②求异性,异是对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要求,它贯穿于整个思维过程中,成为人们进行思维创新的目标导向。在学习中,主要表现为不只是局限于会解题,而是更高地要求自己会创造性理解、运用及知识之间的联系。③灵活性,创造性思维并无现成的思维方法和程序可循,它的方式、方法、程序、途径等都没有固定的框架,日常学习当中需要灵活多变,不要拘限于课本。

二、中专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学习积极性不够高。虽然中专招生规模日趋增强,然而其生源很多都是经普通高中层层筛选后落选的学生。这些学生群体的普遍特征是学习兴趣狭窄,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信心缺失,数学基础薄弱等方面。这不仅对学生自身的就业造成了直接的影响,同时也使得中专数学教学的改革举步维艰。从而很难达到国家培养合格中专生的标准。

2、教学方法陈旧,虽然一直都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办法改变应试教育这种传统的模式,直接导致教学手段不够新意,更多的只是照本宣科。由此导致中专教学只是完成任务,方法上也只是简单的灌输和死记.忽视理解和过程等。这种现状衍生出的直接后果是教学功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同时学生也无法充分提高其思维的发散性和推理的主动性,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及动力。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学科教学努力的方向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精神,我们首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我们应当从以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向学生传授一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是学科教学的重要职能,但不是唯一职能。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智能,从来就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才能使他们拥有一套运用知识的“参照架构”,有效地驾驭、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形象地说,我们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向学生提供“黄金”,而且要授予学生“点金术”。

事实上,现成的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得出结论的过程;现成的真理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发现真理的方法;现成的认识成果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类认识的自然发展过程。这无疑是一种与传统教学观有着本质区别的全新的创造教学观。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我们必须确立这样的观念:用创造来教会创造,用创造力来激发创造力,用发展变化来使学生适应并实现发展变化,用人类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来使学生懂得人类已有的一切都只是暂时的、相对的和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的东西,懂得创造和超越已有的东西不仅是可能性的,而且是必要的。用这样的观念来设计整个学科教学,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创造性教学的预期目标。

四、如何在中专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1、注重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指出的:“任何思维,不论它是多么抽象的和多么理论的,都是从观察分析经验材料开始。”观察是智力的门户,是思维的前提,是启动思维的按钮。观察的深刻与否,决定着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因此,引导学生明白对一个问题不要急于按想的套路求解,而要深刻观察,去伪存真,这不但可以为最终解决问题奠定基础,而且可以有创见性地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契机。

2、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猜想是由已知原理、事实,对未知现象及其规律所作出的一种假设性的命题。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猜想,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直觉思维,掌握探求知识方法的必要手段。我们要善于启发、积极指导、热情鼓励学生进行猜想,以真正达到启迪思维、传授知识的目的。

启发学生进行猜想,教师首先要点燃学生主动探索之火。我们绝不能急于把自己全部的秘密都吐露出来,而要“引在前”,“引”学生观察分析;“引”学生大胆设问;“引”学生各抒己见;“引”学生充分活动。让学生去猜、去想,猜想问题的结论,猜想解题的方向,猜想由特殊到一般的可能,猜想知识间的有机联系。让学生把各种各样的想法都讲出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推动其思维的主动性。为了启发学生进行猜想,教师还可以创设使学生积极思维,引发猜想的意境,可以提出“怎么发现这一定理的?”“解这题的方法是如何想到的?”诸如此类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猜想、探索。还可以编制一些变换结论,缺少条件的“藏头露尾”的题目,引发学生猜想的愿望,猜想的积极性。

3、练就学生的质疑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点。

质疑思维就是积极地保持和强化自己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直观,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敢于提出异议与不同看法,尽可能多地向自己提出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各种问题。提倡多思独思,反对人云亦云,书云亦云。

上一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 下一篇:初中班主任工作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