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重养“心”

时间:2022-09-10 12:39:19

老年重养“心”

根据数据分析,老年期的精神障碍发病率高于其他年龄组,心理疾病已成为影响中老年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老年人养生首先要养心。只有心态好了,才会感到幸福。才会老有所乐。

不良心态面面观

最近收到一封老年朋友的来信,信中说:记得刚退休的年月,起初心里尚觉坦然,因为数十年的忙碌工作,一下子卸去肩上的重担,终于可以轻松一下了。但没过多久,却日益感到退休后生活并非想象中那么轻松愉快,反而觉得人生的意义和生存的价值也似乎随之暗淡下去了。于是终日抱着消磨时光、打发日子的消极态度来应付漫长而又“短促”的退休生涯,颇感退休生活太寂寞、单调。在这种灰色心理支配下,对人情冷暖特别敏感,一时很难调整自身心态,一度吃不香、睡不甜,健康状态每况愈下。

其实,这位老年朋友的情况并不是个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抽样调查显示,离退休前后生活的急剧变化和大脑功能的退化,使70%的老人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27%的人有明显的焦虑、忧郁等心理障碍,0.34%的人有一定的精神分裂症状,0.75%的人患有老年痴呆症。心理问题现已成为严重影响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

60多岁的兰姨最近总觉得胸闷、心慌,而且睡眠很不好,还容易心烦。在医生的建议下,兰姨去了心理门诊,很快被诊断为老年抑郁症,在接受了治疗后,症状才逐渐得到了改善。医院心理咨询专家谭善勇博士表示,老年人离退休后,离开了工作岗位,经济收入相应减少,社会地位和社会交往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尤其是离退休以前担任一定职位的老年人,此时感到的反差更大,常常会睹物思旧,留恋过去,回顾当年,多愁善感。这些均会导致老年人忧郁心态的产生和发展。

“我妈最近怎么老怀疑别人偷她东西啊?连亲闺女也不信,是怎么回事?”李女士满是担忧地说,因为70多岁的母亲疑心太大,家里已经换了3个保姆。针对李女士母亲多疑的行为,专家认为,老年人年纪大了,可能耳聋眼花,影响信息获取,因此容易主观臆测、听信只言片语。他们对别人的关怀和帮助,常常会怀疑其是对自己不怀好意;对自己身体上某些不适之处,过分敏感,疑神疑鬼,产生种种疑病心理。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徐朝义长期研究老年人心态变化对神经等身体机能的影响。经过大量的长期临床分析,他认为老年人的常见不良心态除了忧郁和多疑以外,大致还有以下几种:

孤独心态 老年人离退休回家后,由于无所事事,久而久之,便会产生孤独、空虚和被冷落、被遗弃的心理。如此与世隔绝,就会使老人孤独心态愈来愈明显,从而对其自身的健康长寿有百害而无一益处。

忧虑心态 一些到了风烛残年的老年人,由于长期重病缠身,认为自己将走到生命的尽头,在世的日子已经是屈指可数了,难免会对生命产生一种留恋之感,由此,忧虑悲观的心理也就不禁油然而生。

牵挂心态 此种心态表现在对自己的儿孙辈过分地牵肠挂肚,尽管他们都已经长大成人,或早已为人父母,或已学有所成,有了自己的事业,但老年人对他们像过去那样,事事处处关心和挂念。

时下,老年人保健主要是药物、健身,很少有人考虑心理健康问题。但现实生活中很多老年人由于长期缺乏与人沟通,牢骚越来越多,这很容易影响心理健康。长此以往,自己的心态发生了变化,而不健康的心态往往会带来心理疾病甚至生理疾病,给自己的身体健康造成重大危害。

不良心态危害大

老年人的不良心态往往会成为防不胜防的隐形杀手。

今年63岁的杨婆婆一直与女儿、女婿居住一起。2011年6月18日,杨婆婆趁女儿外出买菜之时,想起女儿女婿经常为家庭生活、小孩吵架不和,心生怒火的她从自家厨房内拿起菜刀走进卧房内,对着正在熟睡的外孙女脖子连砍三刀,造成婴儿头部离断而死亡,给自己和家庭造成重大悲剧。武警总医院心理学专家史宇说,近年来有关的老年人暴力犯罪报道屡见不鲜。这起案件中老人由于对女儿女婿吵架不满,压抑的情绪又得不到宣泄,这才导致了悲剧的产生。“中国家庭有让老年人帮助照顾孩子的传统。老年人付出时间与精力,却常常得不到子女的尊重和认可,有时反招来子女的埋怨,这让许多老年人产生了巨大心理落差,进而产生失落、抑郁等不良情绪。”

根据天津市安定医院最近对3000余名55岁以上老年调查,老年期心理障碍和精神障碍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危害着老年身心健康。我国心理医学专家、天津市安定医院院长冯志颖教授提醒:对老年心理疾病不容忽视。据介绍,老年心理障碍包括各种类型神经症如抑郁症、焦虑症等;老年期精神障碍包括精神分裂症和老年期痴呆等重精神病。目前天津市老年期精神障碍(不包括轻型神经症)患病率已达1.5%。除精神分裂症和老年痴呆症外,各类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患病率已达3%以上。近年来天津市收治老年病患者中老年心理和精神障碍疾病患者比例约占10%左右。

不良心态除了给老年人造成心理疾病外,更容易引发生理疾病。心理状态不正常的人会产生紧张焦虑情绪,频频给脑垂体以不安的刺激,致使它发生各种偏激过敏的信号,扰乱内分泌的良好均衡状态。易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根据临床医学分析,一些患有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的老人,其致病的因素心理问题占主因并已超过生理原因,而心理疾病会诱发或加重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老年痴呆症等众多的老年疾病;

当代医学尚无法治愈一些慢性疾病,例如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因此不少患者要终身进行治疗。这些慢性疾病会不同程度受到病人的心态影响。例如,有的患者对医生的治疗意见持消极态度,不肯配合治疗;有的患者长期患病,注意力和兴趣等变得狭窄,对自身身体健康状况的感知常比健康人敏感;有的患者在长期治疗过程中,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加重了原有疾病的程度。

而另一方面,积极健康的心态对老年健康有意想不到的帮助。美国科研人员日前公布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在遇到不顺利的事情时,凡是采取敌对、抱怨、自我孤立心态处理问题的人,他们血液中的“好胆固醇”含量比较低;那些能以冷静乐观的心态面对逆境的人,他们的“好胆固醇”含量则比较高。“好胆固醇”能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研究人员说,实践证明,在压力面前,心态越冷静乐观,越有助于“好胆固醇”的含量增加,并促使一种压力激素的水平降低,这对保护血管很有益处。

不良心态原因分析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老年人明显感觉自身存在着心理问题,虽然也尝试着去调整,但由于缺乏有关知识,对自身心理健康的认识

还很盲目。由于缺乏正确的观念,一些老年人懒散度日,或者依赖子女,或者过分关注健康,给自己带来了很多烦恼。

徐朝义副主任医师指出,一般来说,导致老年人的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一是由于独生子女一代的成家立业,传统的大家庭正被新型的“核心家庭”所取代,老年人独居、空巢的现象越来越多。子女不在身边,长期的孤独寂寞,使得很多老人患上了抑郁症、焦虑症、失智症等。二是退休以后,老年人一时难以适应社会角色和社会交往的变化,常常会睹物思旧,留恋过去,多愁善感,产生忧郁心态。三是与子女关系不融洽或是缺少与他人的沟通交流、感情疏远,产生自卑感、孤独感,遇事急躁,易动肝火。四是敏感、多疑,对人有敌视态度,不轻易相信别人,从而影响了老年人人际关系的融洽。

随着老年人的生理、社会地位以及环境的变化,老年人的心理也在发生变化。老年人的心态变化一般都是由下面几个因素决定的。

“黄昏”因素 一些老人认为自己风烛残年,死亡只不过是早晚的事,对生活丧失信心;有的认为自己对社会已无多大用处,怀疑别人看不起自己;也有的老人因为社会地位变更,说话不管用了,觉得什么都不如意,遇事急躁,动辄发火,或是留恋过去,沉湎于对往事的回忆中,显得多愁善感。

自卑因素 由于退休后经济收入减少,社会地位下降,感到不再受人尊敬和重视,从而产生失落感和自卑感,表现为沉默寡言、性格孤僻、胆小怕事、不爱交际,一人独处的时候常常会长吁短叹。在面对时代和生活时,往往感到自己已经落伍了。缺乏生活热情,更无创造力和事业心可言;生活简单随便,常有等死的念头。

敏感因素 心胸狭隘,嫉妒心重。他们常因一些小事而与人争吵不休,或因自己看不惯的人和事而耿耿于怀。唯我独尊是其特性。总觉得家人或周围的人与自己过不去,疑虑丛生;另一方面又貌似超然,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视而不见,反应冷淡。

固执因素 不厌其烦地向外人诉说自己“过五关斩六将”的往事,全然不顾人家愿不愿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想以自己为中心,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生活中越来越容易感情用事,言行中理智成分越来越少,容易曲解他人的好意。听不进别人的意见,遇事不冷静,一触即发。

总的看来,老年期的精神障碍发病率高于其他年龄组。心理疾病已成为影响中老年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老年朋友们应该调整状态,以积极良好的心态来面对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让心态阳光起来

96岁的诸亮老人和93岁的老伴也生活在巴林小区,诸亮老人早年在北京大学学习农艺化学。他们唯一的女儿在美国生活。诸老76岁的妹妹,是他们生活起居的照料者。“我就是挖空心思要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诸老开朗地笑谈晚年生活。

养生有术的他,自撰“科普小品,饮食保健”,发送亲友邻里。老人最近撰写的一份保健知识,已是第53期。末尾自况:“作者本人今年96岁,基本上属于‘年老体衰’,但尚有余热……我有时间多写几篇科普小品,深望能帮助他人!”巴林居委会的老龄工作干部谢梅莉说,诸老还每期都送到居委会,“我们也受益”。

中国历代养生家和医家都把精神修养作为养生长寿之大法。古医书《长生秘诀》里说:“人之心思,一存和说,其颜色现于外者,俨然蔼美。”心理健康、心情舒畅,才是青春焕发的秘诀。养生专家认为,心理健康是幸福晚年的第一要务,老年人应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实现自助、自立。老年人心理保健措施的目的是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使老年人能度过一个愉快幸福的晚年。为达到这一目的,应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确立生存意义 人贵有自知之明,老年人也一样,老年人应客观地意识岁月不饶人,不能逞强,也不应把自己贬得一无是处。虽然社会和家庭不再靠老年人来支撑,但也不是老年人已经没有用了。让老年人发挥余热,不仅应老有所养,也要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适度脑体运动 老年人应根据自己的体质和兴趣,有选择地、有规律地进行运动。运动不仅指体力运动,也指脑力运动。踏步、打球、爬山、太极拳等是体力运动。下棋、打牌等则是脑力运动,适当进行脑力运动能延缓大脑功能的衰退,能有效地延缓记忆力、思维能力等高级心理功能的减退。

加强人际交往 离退休后影响老年人心身健康最大的恐怕就是与与世隔绝,把自己封闭起来,因为这样会加快老化过程。一些老年人认为,离退休后失去了工作就等于失去了自己、失去了经济独立,特别是失去了与社会的联系。情绪压抑、苦闷、悲观,把自己关起来不出门。这时候,危险已经悄然降临。只有走出家门,加强人际交往,才能找到生命的意义和乐趣。

家庭和社会的关心 老年人和未成年人一样,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善心。家庭和社会的关心是老年人心理保健的外部环境。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年人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退休生活,才能老有所乐养、老有所乐,安度幸福晚年。

上一篇:养老机构的活力从何而来?等 下一篇:保护骨骼 活力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