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银行业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时间:2022-09-10 08:29:09

论银行业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非上市银行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为银行业和投资者带来一定的风险。本文以非上市银行为视角,分析其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及问题,并借鉴上市公司及国外银行业会计信息披露的成熟做法,提出改进信息披露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银行 会计信息 披露

银行业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中枢,对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银行业会计信息的披露发挥着社会参与、了解、监督这一中枢的关键作用,是一项备受行业内外关注的重要制度。受我国国情和体制等因素影响,我国银行业会计信息披露尚不成熟,尤其是非上市银行,与国外相关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异,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本文会计信息的披露特指银行业的会计信息披露,即按照既定的法律法规,通过指定的披露文件和相关报告定期、不定期向社会大众、银行监管机构、同行业公布自身财务状况、风险及人员情况等内容,有助于与银行业相关的机构、单位和个人对银行非货币性信息的了解、分析,从而促进双向沟通和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一、银行业会计信息披露的特点和内容

和一般企业相同,银行业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自负盈亏、依法经营。但不同的是,银行以货币资本,即金融资产和负债为经营对象,具有很高的流动性、效益性及安全性,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因此,银行业会计信息披露的特点和内容有着自身的独特性。

(一)披露的特点

1.强调披露流动性信息。充足的流动性资金是银行及其客户的生命线。银行的所有资金并非自有,资金流动走向不能完全自控,保证充足流动性、严防客户挤提资金是银行经营的底线。一旦客户同一时间提取超过银行承受的流动资金,银行将面临经营困境,也会引起更多客户的恐慌,给银行带来毁灭性的灾难。长期以来,流动性信息是国内外银行披露的首要内容,具体包括:实收资本、存款来源与波动情况、现金流、借款、贷款等。

2.强调披露效益性信息。银行属于企业,终归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盈利能力被行业内外所关注,应披露效益信息,具体包括资产盈利分析、收益质量分析等。在我国,银行业的效益普遍较高,信息的披露与国外一些国家相比却较为保守。

3.强调披露风险性信息。银行是高流动、高盈利、高风险的行业,其自身业务特点决定其在经营活动中处处存有风险,外部的金融经济环境对其风险也有重大影响,具体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经营风险等。一般而言,风险披露的内容主要有银行内部管理风险和资产质量信息等。

(二)披露的内容

与上市银行相比,非上市银行对年报披露的内容要求不高。按照新会计准则规定,披露的内容具体包括:1.会计政策:贷款的种类和范围;计提呆账准备的范围和方法;回售证券的计价方法;收益确认方法;衍生金融工具计价方法,当期和列报前期财务报表中受影响的项目名称和调整金额,无法追溯调整的须给予具体说明。2.资产质量状况:长期、中期和短期贷款情况;呆账、坏账及其准备情况;表外负债情况;长期、中期和短期存款总额;利息收入、利息支出和投资收益等情况。3.风险事项:披露可能带来损失的事项和相关金额,包括银行承兑汇票、保函、开出信用证、贷款承诺等。4.金融产品:主要指衍生产品,包括种类、价格、盈亏概况等。

二、当前我国银行业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表外信息披露不完整

表外业务是指银行从事的,按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可能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并引起损益变动的业务。目前,银行表外业务发展迅速,其收益已有超过表内业务的趋势。受业务特点影响,表外业务不确定性、风险性较大。新会计准则主要加强表内业务的规范,对表外业务的规范力较弱。在没有高准则要求之下,各家非上市银行表外信息披露质量参差不齐,大多只限于表外业务种类、到期日及总金额等信息,没有统一规范的公允价值计算模型,对模型内容也没有相应披露。表外业务的资产负债情况主要依靠公允价值计量,但我国银行大多采用内部模型来测算公允价值,测算结果没有参考价值,甚至还为银行提供赚取利润的空间。同时,对表外业务的高风险也没有相应披露,没有真实反映银行的经营全貌,当前信息披露不完整的现状也有待改善。

(二)披露内容质量不高

在缺乏信息披露理念支持和相关法律法规监管规范的情况下,非上市银行信息披露的质量与上市公司还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为:不真实、不及时、不全面。不真实是指:受报喜不报忧的观念影响,倾向选取能够产生高利润的会计处理方法和政策;对存在的风险和问题避而不谈,贷款分类不准确、科目不细化、未量化流动性、随意调节盈亏状况、缩小计提范围、高估资产市值等。不及时是指披露的时间滞后,没有参考价值。不全面是指大多银行仅披露财务信息,未披露非财务信息,如银行战略思路、前景预计、经营变动等。这些信息虽不直接影响银行的盈亏,但对展示银行前景、风险及指引消费者和投资者选择起到方向性作用,非财务信息同样需要披露。

(三)会计报表附注内容单一

因缺乏统一的规范,非上市银行会计报表的附注内容相对简单、取舍自由度较大,各银行披露的内容差异较大。上市银行会计报表附注基本有十几项,而非上市银行基本上是一些会计政策说明,甚至没有内容,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等明细资料更少,这不利于全面了解银行经营发展状况。

(四)披露制度管理不到位

当前,我国会计信息披露水平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一方面监管体系不完善,目前监管机构有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财政部、工商税务机关等,这些机构职能有交叉重叠,在协调、监管上各自为政,或重复、或遗漏相关管理问题,难以保障规范统一全面的管理。另一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我国银行体系的法律法规相对粗糙,仅有《商业银行法》、《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等和银行内部相关制度,与金融业务快速发展的现状不相适应,尽管《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与国际接轨,但可操作性上略显不足,如对公允价值计量没有统一模型等。

三、我国银行业会计信息披露的改进措施

(一)重视完善表外信息披露内容

表外业务是表内业务信息披露的重要补充,是关系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重要内容之一。规范、充分和完整的披露可以大大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所以从监管部门到银行本身都要高度重视表外信息的披露。需要明确表外信息的具体事项,可参照巴塞尔委员会定义的狭义表外业务范围来确定相关资产、负债、权益、收入、支出和利润等。其中,资产反映潜在资产,通过保函、单信用证等形式来体现;负债反映潜在的义务,通过应付信用证款项等形式来体现;权益反映潜在的或不可计量的权益,如未收权益等;收入反映潜在的收入,如未收利息收入等;支出包括提取的或有风险准备金等。

(二)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首先,保障信息的真实性,从强化会计责任入手,把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纳入责任人审计、考核和任命范围,以规范的信息披露管理制度为保障,确保披露真实有效。其次,保障信息披露的及时性,一方面确保正常经营周期的会计信息披露,一般按月、季、年为周期进行披露;另一方面积极推进临时性的会计信息披露,需要银行主动根据信贷风险、流动性风险、汇率风险的变化情况,第一时间披露与自身相关的风险和利好信息。再次,保障信息披露的完整性,重点在于加强非财务信息披露,以建立非财务信息披露机制为保障,逐步加大非财务信息披露,在维护银行自身商业保密的同时,可以考虑大幅扩展与银行相关的、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分析的信息内容,进一步增加信息的完整、透明性。

(三)规范附注内容披露规则

一直以来各国关于附注内容披露的观点不尽相同,我国要坚持国际趋同原则,结合实际,明确披露规则,具体要求应披露的内容。笔者认为,应披露以下内容:一是披露基本财务数据,即本年度实现的利润总额、净利润、扣除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利润、投资收益、现金流量净额等;二是披露金融工具,主要指确认和计量方法、相关风险的定量和定性影响分析、适用的内部模型等;三是披露重大事项,主要指公司的重大诉讼、仲裁事项进展情况及影响;四是引入监管部门对银行的评价,如央行、银监、财政、税务等部门对银行报告期内遵守金融秩序及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五是与自身相关的重大宏观经济政策的自我解读。

(四)加强制度层面监管

从行业来看,要发挥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的引导作用,促进银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将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三权分立的管理架构落实到位;从银行自身来看,进一步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银行管理公开、透明、合理,尤其加大对弄虚作假行为的惩治力度,从而规避披露风险;从外部机构来看,建议引入外部审计机制,按照上市公司标准,客观评价是否真实有效披露信息、是否遵守会计制度等,从而提高财务报表的真实性。

(五)强化法律层面监督

重点在于完善会计信息披露法律法规体系,一是完善银行信息披露相关法律法规,对照银行披露信息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可比性、及时性和效益性的要求,相应细化信息披露制度的操作细节;从严要求非上市公司全面落实新会计准则。二是加大刑事处罚力度,针对虚假披露和不按期披露的责任主体,造成后果的,给予一定的刑事处罚,从而提升信息披露的严肃性。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张德容,王妍雯.财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事业财会,2007,(2).

3.潘水根.浅议新会计准则对银行会计的影响[J].煤炭经济研究,2011,(2).

上一篇:会计计量属性的应用 下一篇:给妈妈的信:您很“肥”,却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