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师生过完整幸福的生活

时间:2022-09-10 08:27:54

让师生过完整幸福的生活

【摘要】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内核是以人为本。在制度建设与实施过程中,努力唤醒管理对象、教育对象自我成长的内在需求,赋予其自主管理的权力,并为其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和平台,促进其自我发展与主动发展,从而实现“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学校愿景。

【关键词】教师队伍;自主管理;自主发展;家校合育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3-0022-02

【作者简介】笪儒忠,江苏科技大学附属中学(江苏镇江,212000)校长。

江苏科技大学附属中学是镇江市一所有着近五十年办学历史的公办初级中学。在民办学校还没有得到迅猛发展的八九十年代,因为与江苏科技大学(前身华东船舶学院)联合办学,学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家长心目中的优质初中。随着镇江市新一轮教育布局调整,2007年学校由原来的老城区古通巷整体搬迁至城郊结合部的学府路中段,学校从老师的家门口来到了学生的家门口,校名也由原来的“镇江市第十一中学”改名为“江苏科技大学附属中学”。这一巨变,对办学者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如何让老师们能尽快安心地在这所新校开始自己的事业,如何让新施教区的家庭相信我们的学校,如何让教惯城区学生的老师与新校区学生建立良好的教学信任关系?作为带着优质均衡使命异地新建的公办初中,自新校搬迁以来,我们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实践中开启了新校教育事业的征程。我们积极围绕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四个特征(依法治校、自主管理、民主监督和社会参与)设计教育教学综合改革蓝图,努力探索符合学校自身发展、彰显办学个性的现代学校建设路径,期望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最终达成“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学校愿景。

一、自主管理,更人性化地提高学校的组织效率

古罗马的西塞罗在其名著《法律篇》中说:“人民的福祉是最高的法律。”法为人而立,非人为法而生。民之所欲、法之所系,作为学校管理者,依法治校的出发点就应当是为了实现人文关怀,保障师生的自由、平等和尊严,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任何一项制度的产生总有其背景,如果学校直接回答问题,那可能就忽略了人的存在,最终产生的是让人没有安全感的冰冷制度。只有让制度的约束对象参与制度的制定,才能让学校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更好地理解、执行制度,最终达到适应制度,并在其中充分自由地享受它所给自己带来的职业幸福感。

绩效考核制度是工资改革中绕不过去的一道坎,问题是实施绩效以来,有关绩效是否达到了调动教师积极性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其实关键不在制度,而在建立制度的过程以及制度的目的追求。我校绩效考核制度坚持走群众路线,在成立起草小组之先,就组织了一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工作态度、精神状态”的学校大讨论,教师们在这种讨论中逐渐找到了学校的精神与自己的态度,不知不觉地把自己也放在了主旋律之中。所以,当民选绩效考核制度起草小组时,愿意参与其中的老师多了,站在质量、责任以及学校全局上思考问题的教师多了,只思虑自身问题的自然也就少了。学校几次从下到上的征集方案意见,每次都传递着学校发展需要的正能量。最终在学校教代会上,考核方案一次性全票通过。

由此受到启发,为了逐步实现教职员工的自主管理,学校在评优评先、岗位设置和发展规划制订等制度建设与过程管理中,把协商当成了学校管理的起点,事事时时与教师协商。表面上看好像弱化校长、行政权力,其实这些做法不仅极大地克服了校长和行政制定制度、执行制度的片面与生硬,更为重要的是让教师始终没有被管理的感觉,极大地化解了硬性管理带来的隔阂与冲突,增强了教师工作的自主与自觉。

二、自主发展,更有效地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

为了让学生过完整的校园生活,我们把学生视为能动的教育主体,将教育的重心放在学生主体意识的激发上,不断为学生自我发展提供机会,并进行适度的调控、启发和建构。

以新生入学行为训导为基础,加强年级部、班级日常行为规范的检查与考核,以建立校本德育课程的标准不断丰富“低碳而简约的德育”体系内涵,初步建立了以“入学训导”、“升旗仪式”和“主题文化节”等为代表的德育校本课程。

为鼓励个体的发展,我们以社团建设为载体,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性的校本课程。学校定期举办学生社团活动成果交流和汇演,构建“社团进社区”的活动机制,努力促进学生社团活动上规模、上台阶,使社团建设规范化、课程化;社团活动多样化、品牌化;社团考评多元化、系统化,使校本课程建设成为生发学校文化的沃土。

为了促进同伴互助,加强典型引领,使行为训导由个体养成走向小组合作,学校在生本课堂建设中,就学习小组分组原则、小组形态、小组构成步骤、小组文化建设、小组互助学习规则等提出了具体细致的操作要求。校长室和课程处还对小组互助学习评价分数的综合使用引入了游戏干预――“分数加星级”的及时过程评价。将日评价、周评价、月评价的结果应用到班级奖惩、年级部奖惩和学校奖惩中。

在小组文化的基础上,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激发班主任创新工作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发展力。设计、布置与班级特点和发展方向相适应的理念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树立班级形象,争创班级特色。通过每周的国旗下讲话和主题班会,鼓励在统一的主题下各班学生自主发展,并想方设法通过校园节日、活动集中展示班级精神与风采。

学校文化是学校制度发展的最终方向。从养成教育出发,我们以低碳的理念进行校园活动文化设计:以“让学生过完整的校园生活”为价值追求,以让学生能感动一生、记忆一生为标准,以学生三年学校生活为单元,紧扣七个教育精彩点――入学训导、开学典礼、升旗仪式、主题文化节、主题运动会、主题教育月和毕业典礼等,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形成以“大爱文化”为内核的全员共建的校园文化体系。通过具有教育弥散意义的文化创建活动,努力构建感恩-快乐的大爱文化, 不断搭建学生行为训导、自主发展的平台,并使之成为学校特色发展的灵魂,让全体师生在感受爱的过程中体验校园生活的幸福与快乐。

针对学情实际,因校制宜、因生制宜,以细节做为德育的切入点,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校探索了独具特色的“行为训导-引导反思-自主发展”的养成教育模式。

三、家校合育,更广泛地发动家长参与学校管理

家校合育是我校的传统,在处于弄堂之中的老校区时,学校就把家校合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做。近年来,学校想方设法让更多的家长走进学校,让更多的家长关心学校、关注教育;让更多的教师走进学生家庭,理解家长、帮助学生。为了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学校不断创新家校合育工作机制,创设支持和监督学校办好教育的群众性组织,让更多的家长参与学校民主管理。

在孩子成长的重要节点,我们都会邀请家长走进学校,见证成长,相互感动。如在新学期开学前,为了营造浓郁的开学氛围,我们邀请家长代表举行座谈会,家长代表都十分兴奋。学校想方设法给家长搭建互相沟通的平台,共同探讨家庭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分享彼此的经验,和家长一起了解孩子,更好地为孩子的成长、成人和成才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为了让家长进校园成为家校合育工作的常态,我们以家长委员会为根基试行“家长值日校长制度”,让家长当值日校长,参与学校管理。同时,学校还经常请社区、联办单位代表以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走进学校,不断完善民主监督和社会参与的办学机制。

围绕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目标,我们回溯并践行着教育的内核――以人为本。在制度建设与实施过程中,努力唤醒管理对象、教育对象自我成长的内在需求,赋予其自主管理的权力,并为其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和平台,促进其自我发展与主动发展。在追求“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学校愿景中,不断汇聚让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安静前行的力量!

上一篇:文化自觉与内部管理2 下一篇:半日活动:撬动区域课程改革的时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