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育教学中运动性晕厥的预防与处理

时间:2022-09-10 06:57:31

基于体育教学中运动性晕厥的预防与处理

随着体育竞赛越来越激烈,运动量和训练强度在不断加大,随着全民健身意识的增强,体育在日常生活中所占的比重也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这就提醒着我们运动性晕厥的发生机率也在增大。它不仅影响着我们教学、训练和比赛的正常进行,而且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为此应当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使用科学的方法及时处理。

一、运动性晕厥及其表现

运动性晕厥是指发生大强度的训练或激烈的比赛中或比赛后,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一时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所致的短暂意识丧失状态,发作时病人因肌张力消失,不能保持正常姿势而倒地。

晕厥时表现为病人失去知觉,突然昏倒。昏倒前,病人全身软弱无力,头昏、耳鸣、眼前发黑;昏倒后,面色苍白,手足发凉,脉搏细而弱,血压降低,呼吸缓慢。轻度晕厥,一般在昏倒后不久由于脑部缺血缓解,能很快恢复知觉,醒后仍有头昏,全身无力等表现。

二、运动性晕厥发病原因

1.剧烈运动后立即停止或蹲下休息后突然站立。在进行剧烈运动时,由于肌肉的有节奏收缩和舒张,对肌肉内的血管产生“唧筒作用”,推动血液顺利回心。如果运动后突然停下来或蹲下,下肢肌肉内毛细血管和静脉血管失去肌肉收缩对其产生的挤压作用,另外,由于血液本身的重力作用的影响,大量血液积聚在下肢舒张的血管中不能迅速流回心脏,使回心血量减少,导致心血输出量突然减少,造成脑部血液供应不足,产生暂时性脑贫血,而出现运动性晕厥。

2.平时缺乏体育锻炼,身体素质和身体状态不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机能得到改善,心肌因此增厚,心肌毛细血管开放数量增加,收缩力量增大,每博输出量增加,保证运动时和运动后的血液供应。而平时缺乏体育锻炼的人,心肺功能大大低于经常从事体育锻炼者,由于心肌相对薄弱,心缩力较弱,每博输出量少;加之剧烈运动,大量血液流向运动器官,造成大脑暂时缺氧。因此容易引发运动性晕厥。

3.运动前没有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从安静状态到剧烈运动,人体各器官、系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而运动前的准备活动正是起到这个过程的桥梁作用。准备活动不仅可以使人体代谢水平提高,体温上升,提高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的速度,增加肌肉中氧和血的供应,还可提高循环、呼吸等内脏器官的机能水平,使心肺等器官顺利进入工作状态。运动前没有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心肺功能还未达到运动所需要的水平,就参加强度较大或较剧烈的运动项目,此时心输出血量较小,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从而导致脑供血不足,引起运动性晕厥。

4.对运动负荷不适应。运动性晕厥常见于中长跑项目中。由于中长跑持续运动时间较长,运动量较大,体内能量物质消耗多,大量血液流入腿部供肌肉运动,造成大脑供氧、供血不足。另外,长时间运动体内糖元大量消耗,血液中糖元含量大大减少。当血糖含量低于50-60毫克%,就会因低血糖引发运动性晕厥。

5.精神和心理状态不良。运动员心理素质不佳,赛前压力过大,精神过分紧张或见到别人受重伤、出血等现象而受惊等,由于神经反射使血管紧张性降低,引起急性广泛的周围小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也随之减少,血压下降,从而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而引起运动性晕厥。

6.胸内和肺内压增加。举重者做大量挺举时,由于胸腔及肺内压突然剧增,造成回心血量减少,致使心脏输出量急剧减少,造成短暂的脑供血不足,引起运动性晕厥。

三、运动性晕厥的发病机理

1.心源性晕厥。是比较危险但又是十分常见的一类晕厥,可发生在足球、篮球、长跑等各项运动中。发作与无关,有心悸、胸痛、面色苍白、大汗,有时伴有紫绀、呼吸困难、颈静脉扩张,心率、心律、心音和心电图多有异常表现。主要因为运动时心肌耗氧量增加,但又由于种种原因引起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发生心肌缺血。运动时可激发,安静时没有器质性心脏病的人发生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心动过速等导致心脏射血功能障碍,脑组织供血不足,引起晕厥。

2.性低血压晕厥。又叫重力性休克性晕厥,多见于径赛运动员,尤以短跑、中长跑为多见,有时自行车和竞走运动员也可见到。运动员在进行运动时,外周组织内的血管大量扩张,血流量比安静时增加多倍,这时依靠肌肉有节奏的收缩和舒张以及胸腔负压的吸引作用,血液得以返回心脏,当运动者突然终止运动时,肌肉的收缩作用骤然停止,使大量血液聚积在下肢,造成循环血量明显减少、血压下降、心跳加快而心搏击量减少,脑供血急剧减少而造成晕厥。

3.迷走反射性晕厥。主要是由于大赛前情绪过于紧张激动,或竞赛中遭遇伤痛,或强烈的精神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而激发短暂的内脏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导致大脑供血不足所引起眩晕、出汗、恶心、面色苍白、肢体发软等症状,持续数分钟继而突然意识丧失。此种晕厥可在数秒或数分钟后自然苏醒。

4.低血糖性晕厥。也是运动性晕厥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人体运动主要消耗体内糖原储备转化为运动的能量,如果储备不足,容易在长时间剧烈运动后糖原耗竭,血糖便会下降。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血糖水平下降都可出现由于自主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加和胃上腺素释放增加的症状,开始表现为饥饿感、无力、恶心、头晕等,因为脑组织自身没有糖原储备,对血糖下降极为敏感。如未能及时补糖,可影响到脑组织的能量供应,造成脑功能严重障碍,导致晕厥。

四、运动性晕厥的预防

1.加强运动性晕厥预防知识教育。体育教师应经常在学生中和训练现场适时进行运动中常见伤病的防护知识教育,使学生对运动性晕厥有一定的认识,掌握其发生规律,了解其发生原因和生理机制,克服心理障碍,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培养学生具备预防和简单处理运动中发生晕厥的技能。

2.因人而宜合理安排运动量。应了解学生身体健康及身体素质情况,坚持科学锻炼的原则,使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合理选择运动项目,从而避免发生过度疲劳、过度紧张等运动性疾病。患有心脏病、高血压、严重贫血和低血糖及缺乏体育锻炼者,不要参加剧烈运动,应选择一些运动负荷小的有氧运动;对刚刚参加体育锻炼或因故中止锻炼一段时间又恢复锻炼者,在运动负荷的选择上,要从小活动量开始,逐渐增加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疾病恢复期者参加锻炼时必须按照运动处方进行;对发生过晕厥的学生要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避免再发生运动性晕厥。

3.做好运动前的准备活动。运动前应做10-15分钟的热身运动,活动量以全身微出汗为宜,使身体各关节、肌肉、内脏器官及神经系统充分调动起来,保证各器官系统间的协调工作;而且能通过肌肉活动起到提前热身的作用,使人体尽快进入运动状态,避免突然剧烈运动引起的内脏器官机能不能很快适应运动器官活动的需要所产生的供氧、供血不足等副作用,对预防运动性晕厥有重要的意义。

4.重视剧烈运动后的整理放松活动。运动后的整理活动是消除疲劳、促进体力恢复的一种良好方法,对防止运动性晕厥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剧烈运动时,身体中大量的血液流到四肢的肌肉中去,如果骤然停止运动,流向肌肉的血液就会较长时间地滞留在肌肉内,使回流心脏的血液减少,导致心输出量减少,血压因此而降低,出现暂时性脑贫血,而产生运动性晕厥。所以在剧烈运动后不要立即站立不动,而应继续慢跑并调整呼吸,然后做一些伸展运动。

5.平时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提高心血管系统运动机能水平。体育锻炼时心率适当增加,血流量增大,促使全身血流量改善,日久心脏每博输出量增加,心肌发达增厚,心肌收缩力加强。这样在剧烈运动时,一个健康有力的心脏就能适应机体供血、供氧的需要,保证运动时大脑不会因缺氧、缺血而引起运动性晕厥。

五、运动性晕厥的处理

1.如出现因大脑缺氧、缺血及“重力性休克”引起的运动性晕厥,应使患者平卧或头部稍低位,安静、保暖、松解衣领腰带,用热毛巾擦脸,自小腿向大腿做重推摩和全手揉捏。针刺或掐点人中、百会、合谷、涌泉等穴位或嗅闻氨水。如有呕吐,宜将患者头偏向一侧,如呼吸停止,应做人工呼吸。

2.对血糖降低引起的运动性晕厥,应迅速使其平卧并注意保暖。反应较轻者,可饮用热糖水并食用一些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通过休息和补充糖份,短时间内即可恢复正常。对较重者,可掐人中、百会、涌泉、合谷等穴位,必要时可用50%葡萄糖200-100毫升加维生素C1.0克静脉注射。

3.对晕厥原因一时难以查清的患者,除采取前面提到的一般处理方法外,如晕厥后昏迷不醒或伴瞳孔两侧大小不等、半身麻木,则应考虑其可能有脑部病变;而患者发作时脉搏极不规则者,则有可能为心源性晕厥,应立即将其送医院接受进一步的诊治。

4.由于运动性晕厥是一时性的,所以处理方法主要是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防止摔倒造成严重并发症。当运动中出现面色苍白、恶心、站立不稳等症状时,应立即减少运动负荷或在他人的帮助下,慢跑或慢走一段时间,然后平卧片刻待身体逐渐恢复。

(作者单位:娄底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吉林省大豆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下一篇:加强高频汉字的学习 提高留学生写听读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