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及原则

时间:2022-09-10 06:34:23

浅谈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及原则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越来越普及,越来越显示出其无限的生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认识的偏差,往往使得多媒体的使用在教学上效果适得其反。

多媒体教学误区

1.拿来主义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的普及,因特网上的资源共享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有些教师常常利用网络下载一些现成的课件,不做任何修改,就直接用于自己的课堂,顺着别人的思路来进行自己的教学,对教材不作深入研究,形成教学上惰于思考的习惯,这与抄袭没有两样。

2.过于花哨

在设计教学课件时,有的教师为了尽可能地用不同的媒体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课件内容繁多,图片、声音、文字的色彩不停变幻,使学生看得眼花缭乱。虽说注意是知识的门户,但是往往学生注意的并不是教学内容本身,导致原本设计的一个课时的教学任务在45分钟内无法完成,更谈不上高效了。

3.过分依赖

由于多媒体教学可以让教师少说少写,很多教师对此过分依赖,不管是比赛课、教研课还是平时上课,几乎都要用到多媒体,如果在没有多媒体设备的教室,有的教师甚至会束手无策。

多媒体教学的原则

面对这样的误区,怎样才能优化多媒体教学,使教学效果达到高效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三适:适时、适量、适当。

1.适时

“适时”就是找准切入点,相机而用。如课前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多媒体动感画面容易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的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一节课不同时间出示多媒体教学效果是不同的,如一位教师在讲解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出示由《背影》改编的电视小品《背影》,教师最后讲解课文;而另一位教师一上课先让学生观看电视小品《背影》,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最后教师讲解。同样一节课,出示的先后顺序不同,产生差别较大的教学效果。后一位教师的应用显然高明得多。多媒体用在该用的时间事半功倍,用在不该用的时候则画蛇添足事倍功半。

2.适量

多媒体的使用要做到适量,过分依赖多媒体会适得其反。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其价值应是为师生所用,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帮助。而什么时候需要这种帮助,要看是不是不用就不行。要当用则用,不用则弃,不要为“装饰”课堂而用。每一节课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出发,防止内容过多,形式过多,看而无用的现象发生,引起学生疲劳,影响学生效果。

3.适当

“适当”就是指多媒体用在“精彩”之处,用在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之处,用在有利于优化教学内容之处。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教师的一节课从开始到结束全部是多媒体展示,屏幕占据了黑板所在的位置,计算机代替了教师。我们应该明确,多媒体应该用在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解决或者不易解决的地方,如生物学科中植物的生长过程及地理学科中天体的变化等,这些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而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在课堂中用一张张幻灯片把课文的内容一一呈现出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就破坏了文学的意境美、想象美。

教学手段与教学媒体的选择是否合适,教学效果是最好的验证。多媒体教学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也有其利弊,我们应把握一个度,取其利弃其弊合理使用,使其更好地辅助教学,服务于教学。

上一篇:自主探究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下一篇:运用信息技术改善美术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