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建立高中音乐课程的素质教育环境

时间:2022-09-10 05:46:40

浅谈如何建立高中音乐课程的素质教育环境

摘要:音乐是素质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她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陶冶学生情操,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意义重大。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大力倡导和实施新课程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音乐课程以其独有的特色更加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成为了课程改革春风里的优质课程。笔者认为,要想真正发挥课程的育人特色,为学校管理和学生成才服务,必须建立高中音乐课程的素质教育环境。

关键词:高中阶段 音乐课程 素质教育

1、优化音乐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重点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程改革尝试工作,主要是探索如何把课程设计和教材改革的成果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改革中,并加以发展。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也是音乐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高中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实验的经验证明,把过程方法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突出过程和方法的地位,努力实现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是转向现代的发展性教育的有效突破口,在实施过程中,要认真学习领会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建议,灵活运用在教学实践中。

1.1体现学科特点,突出听觉体验

高中音乐课程教学中要体现学科特点,强调听觉体验是音乐审美和音乐学习的基础,在音乐教学中要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将听觉体验渗透于音乐教学不同的模块中,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强调学生对音乐形态与音乐情感的积极体验。要在音乐审美的听觉体验中学习掌握音乐知识与技能,在音乐情感体验与音乐艺术表现中引导学生把握音乐的表现形式与情感内涵,领会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音乐是表现的艺术,教师要精心设计艺术化、情感化的教学氛围,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和表现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要善于发挥自己的特长,善于在师生互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充分发挥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魅力。在技能性较强的选修模块教学中,尤其要注意音乐的审美性和体验性、参与性与实践性。在实践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能力,发展特长爱好和音乐技能。

1.2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

提高每一位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关键是培养“音乐的耳朵”。因此,首先要加强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性模块“音乐鉴赏”的教学。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潜能,应看作是亟待开发的“第一课程资源”,要使每一个学生拥有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意愿自主选择的机会,力求使每个学生得到关怀和鼓励,使他们充满自信地、富有乐趣地参与个性化的音乐活动。要重视对具有音乐特长的学生进行鼓励和指导,为他们提供进一步发展才能和在集体学习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机会。教师要丰富和提高自身素养,尽快适应新开设的选修模块的教学,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积累因材施教的经验。

高中音乐教学应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与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注重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的整合,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发展学生的能力。

1.3师生平等互动,引导学生自主实践

高中音乐课程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将体验、比较、探究和合作这四种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列为过程与方法目标。在音乐学习中,要运用比较的方法促进综合,拓展背景,有效地发展学生们鉴别与评价的能力;引入开放式和研究性的学习方法,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加强以音乐为媒介的合作交流,增强学生协作的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要坚持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突出强调“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交流互动的师生关系”,体现“教学的本质是交往”这一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思想。教师不但要爱护和尊重学生,还必须自觉地完成角色的转变,由居高临下的知识传授者、技能训练者和伦理说教者,转变为发掘学生主体精神和音乐潜能的音乐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学生的知音者。

2、结合学科特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是高中阶段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从音乐课程的性质出发,高中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的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向一线教师明确课程的基本任务,即提高学生音乐素养,使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得到开发,并为其终身享受音乐、学习音乐奠定基础。课程目标的设计,要求实现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整合,围绕人的培养目标,体现了现代课程的价值观。高中音乐课程的改革,应努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体现高中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与选择性。

笔者认为,高中阶段的音乐教学,不仅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而且要比义务教育阶段更加关注学生的音乐特长和特殊爱好,要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此,课程内容应该体现多样化与可选择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应把“普遍参与”和“因材施教”结合起来。

高中音乐课程强调创造性的艺术实践。这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基本途径。要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意识,重视艺术实践,开发学生创造潜能。

除此之外,“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是高中音乐课程又一重要理念。课程标准强调了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形态和载体的功能及作用,教师应力求使音乐的学习更具有人文性和丰富性。

3、结论及建议

很多知名音乐家和教育人士都表示,音乐让人生中多了一种美的享受,生命中不能没有音乐。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音乐课程正开始以全新的姿态成为每个人高中学习阶段美好一笔的缔造者。作为一门在教书育人中都发挥着突出作用的特殊课程,音乐课程素质教育环境的构建成为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转折,势必继续担当高中阶段引领“快乐教育”和全面教育的先行学科!

参考文献:

[1]金亚文.高中音乐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李波.新课程观下普通高中音乐学习方式转变的反思[J].教育艺术,2008(9):57-58

[3]朱岩.新课程下的音乐教学实践[J].林区教学,2009(9):111-112

上一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下一篇:《我的未来不是梦》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