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发展需求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探索

时间:2022-09-10 03:12:40

基于产业发展需求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探索

摘 要 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紧贴产业需求,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类专业,着力巩固和提升制造类专业,适当控制财经类专业发展规模,积极培育电子信息类专业。在办学实践中,积极发挥资源优势,突出打造专业特色,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实训基地建设,搭建校企互动技术服务与培训平台。

关键词 产业发展;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专业特色;交通运输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8-0015-03

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办学指导思想,立足内涵、提高质量,坚持特色、促进发展,形成了“专业紧贴产业,教学紧盯企业,精品畅通就业”的办学特色,积极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一、紧贴产业需求,谋划专业布局

(一)根据第三产业快速发展需求,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类专业

“十一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对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需求日益增多。基于此,学校在已开设铁道交通运营管理、铁道车辆、高速铁道技术、电气化铁道技术、铁道通信信号、铁道工程技术等铁道运输类专业基础上,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城市轨道交通控制、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等城市轨道运输类专业,涉及13个专业门类,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和更好地服务产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结合第二产业稳步发展需求,着力巩固和提升制造类专业

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产业已成为吉林省重要的支柱性产业,特别是在振兴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实现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创造大省转变,就必须有大批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作为智力和技术支撑。学校紧紧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着力调整专业布局结构,在继续巩固制造类专业特色基础上,开设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铁道机车车辆(内燃机车方向)、铁道车辆(动车组方向)等制造类专业,为学校“十二五”期间的专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根据产业结构调整,适当控制财经类专业发展规模

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社会对财经类的专业人才需求量比较大而且相对稳定,因此财经类专业学生就业渠道比较广泛,就业率比较高。但同时,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在校生规模已处于饱和状态,多数毕业生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而且用人单位对财经类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就业压力逐年加大。针对这一情况,学校的财务管理、会计、旅游管理、文秘等专业的设置与招生数量既稳定地保持一定发展规模,以满足产业发展对这方面技术人才的需求,又适时、适当控制财经类专业群的发展规模。

(四)根据产业战略性发展需求,积极培育电子信息类专业

根据电子信息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积极培育电子信息类专业,形成了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与网络技术类和电脑艺术类专业为轴心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群。

二、发挥资源优势,打造专业特色

(一)在专业长远发展上,突出“特”字

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原是铁路企业管理的一所学校,同时也是吉林省唯一一所拥有铁道类专业的学校,因此学校的铁路行业、产业教育资源得天独厚,这就为学校依托铁路行业、产业进行专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根据铁路行业企业发展实际,学校先后开设了铁道交通运营管理、铁道通信信号、铁道工程技术、高速铁道技术、铁道机车车辆、铁道车辆、电气化铁道技术等服务铁路行业的特色专业。由于专业发展定位准确,几年来铁道类专业招生都超额完成计划,目前铁道类专业学生数占在校生总人数的60%以上。

(二)在专业规划设置上,强调“稳”字

强调特色专业设置的稳定性,稳中求进,确定专业发展的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2006年,在确立首批7个招生专业中,4个是铁道类专业,即铁道交通运营管理、铁道工程技术、铁道机车车辆、供用电技术。2007年新增2个铁道类及其相近专业,即铁道通信信号、物流管理(铁路方向)。2008年新增2个铁道类专业,即铁道车辆(车辆)、电气化铁道技术。2009年新增2个铁道类专业及其相近专业,即高速铁道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至2009年,铁路行业急需的车务、机务、工务、电务及车辆等方面的7个专业已全部开设,基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铁道类专业群。

(三)在专业品牌塑造上,强化“精”字

把握学校专业建设发展的实际,在专业品牌塑造上强化特色专业的质量与水平,做到少而精,在“特色”基础上力争做到“精”。学校始终把塑造品牌专业、打造精品专业作为战略任务来抓,使特色专业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已经建成的7个院级示范专业中,有4个是铁道类专业。同时,这4个专业也是学校确定进行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2008年,学校有4个专业被遴选为吉林省第三批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其中3个是铁道类专业,即铁道交通运营管理、铁道工程技术与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经过3年的重点建设,2011年3个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并被评为吉林省示范专业和吉林省特色专业群建设的龙头专业。

(四)在专业布局调整上,体现“活”字

全面掌握学校专业布局结构的客观实际,依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变化调整专业布局。学校深入贯彻“专业紧贴产业”的办学理念,根据铁路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及时对特色专业方向、特色专业岗位进行灵活调整,使特色专业设置更加符合市场需要。为了适应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在2010年、2011年开设了与铁道类专业相近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城市轨道交通控制4个专业,使学校特色专业布局调整更加科学、合理。

(五)在专业内涵建设上,追求“新”字

紧扣学校的专业内涵建设进展情况,在专业内涵建设上追求特色专业的创新度;在专业教材建设、专业教学教法、专业师资培养、专业课程开发、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等特色专业教学资源建设上,做到及时创新。学校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对各种专业教学资源及时进行创新,带动了学校专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和专业科学发展水平的全面提高。

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增强服务地方经济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学校的特色专业均形成了符合学生岗位要求,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如铁道运输类各专业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把素质教育、人文教育、职业技能证书教育及就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逐步形成了“三个结合、四个对准”的人才培养模式;铁道工程类各专业推行校企合作框架下的“工学结合”、“小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根据铁路企业生产作业时段特点,实施“工学交替”、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满足顶岗实习与企业施工的同步性;电气化类各专业逐步完善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模块式一体化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融通的“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二)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推行校企共建、校企共管、校企共享的实训基地建设,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要以满足特色专业发展和教学改革要求为原则,通过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和经营方式的市场化,建立完备、先进、稳定的实训基地,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实现学做一体。学校充分利用与行业企业建立起来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按照校企合作、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原则,大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目前校企共建的校外实训基地43个,校内实训基地53个,极大地改善了专业实训条件,保证了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也为行业企业人员进校培训奠定了基础。

(三)搭建校企互动技术服务与培训平台

搭建校企互动的技术服务与培训平台,提高企业参与度。学校有效利用校企共建的服务平台,聘用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一批企业能工巧匠和专业技术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加快了学校“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使专业建设更加紧贴产业发展。每年还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调研和挂职锻炼,增强了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实际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11]12号,2011-09-

29.

[2]李文锦,王俊山.凝炼专业特色服务地方经济[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9):67-68,77.

[3]于素芳.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可持续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0(36):22-24.

Exploration on Specialty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Demand

——The Case of Jilin Railwa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YU Su-fang

(Jilin Railwa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Jilin Jilin 132001, China)

Abstract Jilin Railwa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as vigorously developed transportation specialties, tried best to consolidate and enhance manufacturing specialties, properly controlled the scale of financial specialties and actively cultivated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pecialties according to industrial demand. In the practice of school-running, it actively shaped specialty characteristics, deepened talent cultivation reform, boosted practice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and built technical service and training platform of school-enterprise interation by taking advantage of resources.

Key word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pecialty construction; specialty characteristics; transportation specialty

收稿日期:2012-02-11

作者简介:于素芳(1961- ),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副教授。

上一篇:企业需求视角下高职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中、高职衔接的模式、问题及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