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性化关怀背景下的地铁空间调研报告

时间:2022-09-10 01:51:48

基于人性化关怀背景下的地铁空间调研报告

摘 要:本文通过武汉市地铁站地下空间的实地调研,从地铁空间使用对象的角度分析出地下空间在使用中关于人流交通、照明设施、专项空间、节点空间、乘客的生理行为、乘客的心理行为等人性化关怀设计的现状与不足,并根据具体问题总结出具有推广意义的地铁站设计新趋势与建议。

关键词:人性化 地铁空间 行为 需求

中图分类号:U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a)-0222-02

武汉作为华中地区最大的复合型城市,于2012年12月底开通了第一条地下轨道交通。地下轨道交通工具不仅大大缩短了市民的出行时间,尤其在跨江交通上使得市民的出行更加便捷,而且武汉各个城区之间的联系将更为紧密,为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加速经济的发展垫定基础。

对于武汉民众来说,地下交通是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地下交通空间也是一种新的公共空间。基于这类型空间极强的序列性与强制的规范性角度人们在使用这些空间时是否会产生一定的心理距离。如何在整体与设计的细节上使得空间设计更人性化。如何更好地满足乘客在流动的交通空间中的视觉与行为需求。在装饰艺术上是否赋予空间人文关怀的特色,彰显武汉的传统与现代。本调研小组带着疑问,以运行一年多的武汉地铁2号线光谷广场站点为例,通过现场考察、问卷调研等形式,利用统计分析学等研究方法,系统的分析人群、地铁站、站内交通路线,以此提供一定参考。

1 研究现状背景

1.1 武汉地铁2号线简介

武汉地铁2号线主要服务于城市中心区,连接常青、鲁巷、关山等大型居住组团、工业组团,以快速疏散旧城密集人口、缓解中心区的交通紧张为主要功能。武汉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全长27.7公里,设计时速为80公里,全程旅行时速约36公里,穿越长江江底用时仅需3 min,设站21座。武汉地铁2号线是我国第一条穿越长江的地铁,其串起了长江两岸的常青花园、汉口火车站以及武广、江汉路、中南、街道口、光谷等武汉最繁华的商圈,被誉为武汉市黄金地铁线。这一地铁线离长江江底最深达47 m,最浅处也有16 m,是国内埋深最大的地铁线。沿用的是引进香港的“连续同站台换乘”模式,让市民觉得换乘非常方便。作为一种被世界公认最先进、最人性化的轨道交通换乘方式,已经在内地多个建地铁的城市得到认可。

地铁2号线开通首日,客流突破30万人次,正是因为2号线面临巨大的客流压力,同时还有将近5万老年乘客通过专用通道免费乘坐2号线列车,对此,我们通过对武汉2号线地铁车站的实地调研,并结合相关理论,指出对地铁车站内部空间环境设计的理解与定位,和充分考虑对社会特殊人群的关注,考虑到人的心里和生理需求,地铁车站的安全防灾问题,倡导“人性化”设计。

1.2 光谷广场站简介及使用现状

(1)背景资料。

该站为轨道交通二号线一期工程的终点站,位于光谷广场交通绿化岛西端和光谷广场南端的虎泉街,呈东西走向。也是全线21座站点中最大且是唯一一座三条地铁线的换乘站。

车站总长278.7 m,总建筑面积约13021.4 m2。车站共设3组风亭,四个出入口和一个预留出入口。其中,Ⅰ号出入口预留,Ⅱ号出入口及无障碍电梯在虎泉街南侧,Ⅲ号出入口位于光谷广场西南角,Ⅳ号出入口位于华美达大酒店前,Ⅴ号出入口与鲁巷广场购物中心扩建部分结合。车站主体结构采用明挖顺作法施工。车站为地下岛式两层车站:地下一层为站厅层,地下二层为站台层。

(2)光谷广场站的内部人性化设计分析。

①进站口。

该站部分出入口标识不够醒目,没有提醒人群的引导标志,在人群拥挤的道路上很难被辨认,三号进站口前与光谷步行街的过街地下通道相连,人群十分拥堵,而在进站口拐角处的自动售票机需求量过大,严重影响交通流畅性,而且因为没有足够清楚的导向,后面的几台售票机时常空闲放置,使得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阻碍了地铁站的流畅运行。

但双层的地下空间设计和交通节点设置,使得车站内部不会拥挤不堪,盲道铺设合理,但没有方便残障人士使用的残障升降梯。

②卫生间。

卫生间的数量与使用情况,而损坏情况也比较严重,地面的防水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致使卫生间附件的地面时常是湿的,增大了对于行动不便的残疾人以及老年人的生命安全的威胁。卫生间的残疾人蹲位闲置,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

③换乘通道与商业空间。

在客流量较大的三号出口,并没有考虑到其需求量而合理的扩大通道尺度,标识与周围商业结合标识不明显、细致,不能充分起到分流的作用。例如,光谷步行街的分流在提示牌上没有明显的提示从哪个出站口是正确的方向,出口距离步行街有多长的距离也没有明确指示。

④乘客人群分类及行为特征。

经过多时间段、多地点的统计调查发现,光谷站点地处高校、企业、商圈密集区,从年龄跨度划分为依据得出以下乘客的分布数量情况与出行特征。

青年人出门携带物品轻便,步伐节奏轻快,占统计总人数的57.4%,根据统计发表反馈,此类人群每周乘坐地铁在10.7次左右,这个群体多为白领及上班族,出行选择地铁,多因其快捷和准时。因此,这部分人占据了乘坐地铁的人群中的大部分,大部分人不会因为从地上空间转移到地下空间而感觉到不适应,他们早上面带蓬勃,着装鲜亮,但多数人不会吃早饭,急切的进出地铁口,更有甚者,为了赶时间而在电梯和楼梯之间选择楼梯,在车厢里,手机成了他们的路程伴侣,他们所需要的个人社会领域不大,能够接受拥挤的车厢。

在统计的地铁乘客中,有40.6%为中年人,相比青年人这个大群体,中年乘客,出行时间多会稍错开高峰期,多数人步伐散漫,因有一部分人是去大商圈,诸如光谷、广阜屯等,出行购物,携带物品较多,他们多数吃过早饭才会出门,衣着、鞋子相对陈旧,对电梯的依赖程度,远大于青年人。多会携带报纸或杂志,所需要的个人社会领域较大,不能接受拥挤的乘车环境,因此他们不但选择地铁,也会选择公交车出行。2%的乘客由老年、残障人士组成,他们的出行时间大多集中在早上九点后及下午三点后的平峰期,进出地铁站多依靠自动扶梯或自动升降梯,但并不是所有的站点都配备自动升降梯。

2 人性化关怀的两种基本需求

交通道路系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之一,而地铁作为一种便捷、低成本、大运输量的交通工具越来越成为一个城市发展的必要跳板,交通路线立体化、快捷化使的地铁乘客越来越多,而它不只是三维的物质空间,也是人们的活动空间、象征性的空间、心理的空间,它是一个综合动态系统。地下空间环境是由材料、人流、物流、车流、成套设备等组成的,由光、电、热、声等物理因素转换和传递,由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构成进行感知。所有这些构成了空间环境的物质变化、相互影响与制约的有机组成部分。

人的生理、心理等要求是空间环境建造和城市功能区使用的基本出发点,安全、舒适、便利、健康是城市建设在人层面的目标。地下空间的不可逆性也是地下空间利用不可忽略的因素,地下公共空间最终目的是提供给人使用,“以人为本”是地下空间规划设计的原则。

(1)乘客的生理需求。

①视觉光线的明暗转换。出入地下空间,人要经历由自然光到人工照明的反复交替过程,地下均匀单调的室内光线会使人眼产生疲惫,同时人容易忽略空间的变化,迷失方向。在自然光缺乏的地下空间,人们会产生这样的感觉,通过一个地下通道所花的时问要比在地面上同样距离的道路所花的时间要长的多。②洁净的空气是人类赖于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人体每天需要吸入10~12 m3的空气,空气质量和人的呼吸系统密切相关。地下空间的室内温度和湿度具有全天候稳定性,相对不变的环境,有助于调整神经系统和保持身体的产热量和失热量之间的平衡,从而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同时地下空间环境不利条件有:空气流通不畅、潮湿。城市交通、生产所产生的有害物质由于质量大于空气,在空气流动过程中流入地下空间。尤其以城市中心,人流集中,人群呼吸导致热量增高,空气含氧量下降。③噪声。噪声是一类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地下空间环境为人提供相对地上外部空间更安静的舒适条件。但基于地铁的地下空间处于交通枢纽地段,中心区是城市商业集中地段,人流量大,仍会不定时产生噪声,容易使人感到心情烦躁,精神疲乏,反应迟钝。

(2)乘客的心理需求。

地下空间的发展历史悠久,但过去地下空间开发具有一定难度,地下空间使用在当前社会并没有得以广泛推广,日光及其变化所产生的感觉和天然光产生的与外界的接触感为人们所熟悉。而地下建筑物被封闭在地下,无法利用日光的变化和气候的变迁等形成时间概念,因此一般人群地下空间是有所顾忌和不适,从而易引起人们的不安全感。

地下空间光线单这会导致人们心理上的恐惧感,自然及人文景观单一,缺乏像地面那样丰富的色彩会使人们感觉枯燥乏味.产生与世隔绝等不良反应,容易失去新鲜感。在地铁枢纽附近,地下列车经过,人们不时会听到轰隆隆的声音,也会引起枯燥感,甚至是烦躁感。

3 地铁站设计新趋势与建议

针对调研中得出的问题,调研小组通过调查问卷、查阅外国文献等方法总结方法如下。

第一,出入口的标识应该以醒目的颜色表示,增加定位信息,让乘客清楚的了解自己处于几号线,什么位置。对于售票机,由于分布的是前后关系,可以通过箭头指示,既可以疏散位于拐角处拥挤的人群,又可以使资源得到充分的使用。

第二,在卫生间的地面或者出入口铺上吸水的材质的材料,增加工作人员,卫生间可以放一些除味剂,一个地铁站的卫生间如果不能保证高质量,会降低对整个地铁站的评价。

第三,在出入口示意图上详细点的指示比较有名的商业建筑,或是著名景点,尤其在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放置一些手绘地图便于取阅。在转角墙上贴上标识提醒,也会起到一定的做用,或者在地上通过艺术手绘指示线路图。

第四,为帮助部分乘客克服对地下空间的恐惧感,可以在几个照明不足空间狭小的节点部位设置大型天窗,在空间顶部彩绘或铺设天空纹样,装饰了空间的多样性又帮助乘客克服了心理恐惧。增加喜阴的绿色植物,和保证通风,以保持地下空间空气的新鲜。

第五,控制各个出口的光环境设计,注意使用者的舒适性,既不会因为眩光而眩晕,也不会因为昏暗而产生恐惧感。保证每个地铁站至少有一个方便残障人士上下的障碍电梯。

第六,为保证地铁站台空间免受噪音侵扰,应先确保轨道通车空间的密闭性,同时可以低声播放一些轻音乐使人心情舒畅安逸。

综上所述,空间离地面越远人类越难适应的需求下,在地下空间规划设计中就应综合考虑诸多的限制条件,建立简单明了的环境和空间认识,几何垂直路径轴线可以有利于人们适应地下空问,同时在对地下空间的全面分析,要从人的感知和体验出发,从人和环境的关系,人活动流线去对地下空间整体把握,在复杂的多因素影响下得出简单直接的结论形式以适应大众的需求。

上一篇:浅析煤矿的经营管理机制 下一篇:我国民航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