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术院校素描课程的基础教学研究

时间:2022-09-10 01:24:29

关于美术院校素描课程的基础教学研究

摘 要: 文章首先阐述了素描的概念和发展历史,其次说明了素描在中国的发展及现状,并简要论述了我国美术院校在开设素描这门课程时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 素描 现状 教学方式

美术是人们通过画笔等绘画用具,来表现事物的外在美和作者内在的一种艺术手段。美术的基础是造型能力,艺术造型是人按照自然方式进行的复杂劳动,往往需要人们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掌握。造型能力不只是塑造孤立静止的物体形态,更重要的是要表现物体中各种形式的有机关系。想要掌握这种造型能力,需要人们恢复自然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以更好的视角研究自然物体的形式特点,认识它的变化规律及条件。素描正是解决造型问题的最佳途径,并在艺术造型的实践中得到了完全证明,因此,素描被称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

素描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法国西南部比勒高省多尔多涅富家女称为接斯柯的岩洞壁画和西班牙北部阿尔塔米拉山的洞窟壁画。那时的原始人用最简易的材料、单一的颜色描绘他们在狩猎活动中猎物的状态,可以说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素描画,而古希腊的瓶画造型优美,结构严谨,也可以看出是素描的杰作。但素描的真正发展可以说是在文艺复兴开始之后。这个时期科学发展迅速,科学与艺术相结合,使得画家在广泛的实践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绘画理论体系,这一点,对于素描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促使许多绘画大师认真对待描绘的对象,借助解剖尸体,了解人体结构,在研究空间处理上创造了透视学。列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于1435年提出的《绘画论》高度地评价了写实、透视等绘画的基础理论,并强调画家应该加强对刻画对象的创造性研究。他首次提出画家应该练习最简单的几何模型素描,这是素描基础训练产生之前最早的理论准备。而到了文艺复兴的盛期,素描理论与实践更是有了重大进步。莱奥纳多・达・芬奇借鉴阿尔伯蒂的《绘画论》并加以发挥,留下了许多绘画札记,其中对建筑雕刻和绘画的创作都以大量素描为构思和研究的基础。之后的米开朗基罗认为素描功夫的深浅直接影响到画家的成败。瓦萨利则进一步认为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楚加里则把素描提高到是表现画家思想的艺术样式的地方,已经从理论上提出素描的独立性。文艺复兴盛期过后,卡拉奇兄弟改变了中世纪以来对美术青年工匠单调呆板的教学方式,运用文艺复兴美术创作和基础理论的科学成果对美术青年进行系统的培养训练。此时以素描作为基础训练的主要方法开始诞生――学生临摹老师的素描,而后对几何形体的石膏模型和古代雕刻的石膏像进行写生,最后对人体模特进行写生。这种从临摹到写生,并以临摹为主的教学方式是美术教学的一次飞跃。到了19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画派的主要人物安格尔更是追求线条的简练与准确,认为美的形体是圆周式的布局,“线条――这是素描,这就是一切”,要求素描的线和形的简练。之后,现实主义画派和印象画派及现代派观点的不同教学和体系逐步在学院教学中演化出来,形成了一个比较复杂的局面,不同的画派对待素描各有其不同程度的发展。

通过上述对于素描概念和发展历史的简单概述,我们不难看出,素描不仅仅是一种绘画技巧,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素描是思想,也是一种技术。因为艺术的“术”字就不能回避技术问题,素描经历了百年的锤炼,在社会趋于多元化的观念下逐渐形成的时代精神,是多样的,并在历史的驱动下不断向前发展。素描不仅是技巧与方法的训练,而且是思想与观念的培养。即使是现代抽象画艺术家塞尚、梵高、马蒂斯、毕加索也同样是利用素描的方式在思考。素描就是如此必不可缺。

而在中国,素描作为一种舶来文化,其发展还不到百年。我国建国初期的美术教育,是深受俄国契斯恰柯夫的素描教学体系。这套体系虽然拥有俄国现实主义画家打下扎实的造型基础,却存在着“艺术同化”的缺点。当今有些院校和有识之士已经对于高校素描课作了部分改革和调整,素描风格与形式正在逐渐走向多元化,但是问题依然存在。比如“准确再现对象”“三大面五调子”“老师摆模特,学生照着画”等问题;铅笔、碳笔、白纸仍旧是素描的主要表现工具和材料;如果教师不能正确引导,老套的素描模式就不能激发起学生的表现欲望,以至于引起广泛的“审美疲劳”。尽管如此,素描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绘画技巧,仍然在绘画史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曾经被普遍视为单色画和造型艺术基础的素描已经有了新的发展形势。纵观西方艺术史,我们会发现“素描”最初是作为草图出现的,从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留下的作品中可以得到印证,后人把这种草稿草图作为基础课来训练。一种事物自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而素描的消亡不是物质概念的消亡,而是内涵的升华,也就是要把素描上升为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新型的艺术形式。当今艺术领域,专业细化的程度较高,每个画种应该有其独特的训练方式,素描也不例外,当今素描正在试图摆脱“基础课”的束缚和拓宽自身艺术表现力,更加具有生命力。在当今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绘画材料也是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的,这恰好为我们革新素描语言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素描理念也得到了相应的调整和拓宽。

在当代中国,素描当作一门有意味的绘画形式语言传达给学生,让学生领悟到素描可以像文字一样被阅读和理解,而对于其制造者来说是最质朴、最真诚的情感表达方式。艺术作品不是自然的产品,而是基于人的活动,具有主观性,造型的目的就是为了传达个人情感和对事物的认知度。因此,画面的每根线条都是个人的独特语汇,尽管同是素描,但不同的工具、材料自由地工作组合,制造自己的语言符号,对不同的材质所具有的视觉效果和美感给予充分的表达,特别是新型工具和有色材质的加入,不仅让素描语言更丰富,素描表现力更强,同时学生的兴趣也有了提高。中国当代各大美术院校正本着实验的原则,鼓励学生对新材料的关注和应用,在实验中比较,在比较后进行选择,从中寻找到适合个人主观情感的表达方式――写实、表现、具象、抽象等方式,利用能够利用的一切形式和手段,建立起独特的审美体系和新的形式语言。

我国美术院校在指导思想上,把突出素描的绘画性和创造性作为最重要的一点来加以研究与训练。素描中对形体不是被动描摹,而是主动处理和表现,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的头脑。在作画过程中,教导学生洞察所绘对象的内心世界,把自己与对象融为一体,为情而造画,而不是无病、“为赋新词强说愁”。教师以直观性教学为主,以理论为辅,在具体操作中表达出来这种思想,即为情而造画,突出素描的绘画性和创造性。作为第一实践者,现场示范质量也要求很高。如果学生的风格或形式有别于老师,就会给予支持和鼓励。

在作业上,我国美校要求素描的画面要有鲜明的个体语言,能给画面营造出一种真实感和现代感,既要“假”得真实、可信,又要强化一种画面结构的力量和感染力,使画面具有原创性,同时又具有可读性和欣赏性。

随着时展,在艺术追求多元化的今天,我们也越来越认识到任何体系都不可能成为一成不变的版本,应该以宽容的心态去迎接各种新形式的到来。各个院校应该创立适合自己特色的教学体系,素描也不例外,那种一统天下的教条主义应该远离课堂。《石涛话语录》中有这样一句话:“在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换去笔骨,混沌里放出光明。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石涛针砭时弊,提出“我的精神”的论断,即强调艺术家必须重视自己的创作个性。同样,我们在素描课上也提倡一种个性的张扬和创新意识,并鼓励学生去探索未知的领域,给老套的素描课堂赋予新的语言与活力,使其和别的画种一样成为独具特色的情感表达方式,即一种有意味的绘画形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素描会更加成熟。

参考文献:

[1]贺国强,Y烨,何辉.设计素描表现.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

[2]张小路.设计素描.安徽美术出版社,2002.

[3]林朝阳.联想素描与设计向导.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4]冯健亲著.素描.江苏美术出版社,1987.2.

[5]范迪安著.国际当代素描艺术.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10.

[6][美]贝蒂・爱德华著.何工译.新素描.四川美术出版社,1991.1.

[7]孙美兰著.艺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7.

上一篇:读《雅典政制》, 评梭伦改革 下一篇:改进教学方法,提高高校音乐专业课教学质量